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研究综述

2012-04-29 00:44赵频
商业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评价

赵频

摘要:关于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集中于对于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界定、必要性及政策效应的评价研究,而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界定,对中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研究,以及对国外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综合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缺乏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社会效应评价的实证研究,而国内学者的研究缺乏运用国外较为成熟的评价方法,对中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进行评价,以及中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与西方国家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研究综述;评价

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B

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失业率和持续增长的失业成为大多数经合组织国家的社会和经济污点。世界经合组织国家(OECD)平均失业率从1973年的3%上升到1993年的8%这样的最高点。OECD国家开始认识到总需求政策并不能解决问题,开始通过那些旨在减少劳动力市场不完全,防止弱势群体(青年、残疾者、非技能、长期失业者等等)状况恶化的政策来减少失业,这些政策即为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旨在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匹配效率,运用劳动力的需求及供给及其就业服务等政策工具,实现劳动力的便利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调整,从而实现劳动力参与率、社会就业及收入的提升,反对社会排斥和社会疏离,实现社会凝聚的政策措施。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国外学者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兴趣在逐渐增加。20世纪90年代许多政策规划开始指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绩效,主要标志即1994年发动的世界经合组织工作战略(OECD Jobs Strategy),以及1997年紧跟阿姆斯特丹高峰会议(Amsterdam summit)之后发起的欧盟就业指南(EU Employment Guidelines)。这些政策及规划给予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以重要的地位。

一、国外学者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于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于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界定,必要性及政策效应的评价。

(一)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界定

1.OECD的定义。OCD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最初是作为人力政策为目的而提出的,1964 年OECD提出的“积极的人力政策”,即是通过提高劳动力参与率,增强国家间、地区间以及行业间的劳动力流动等方式,达到增加就业人数的目的。 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受经济不景气等的影响,欧洲的就业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力普遍短缺现象逐渐被严重的失业现象所取代,一些经济学家试图将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当作解决高失业问题的政策工具,1973年后开始使用那些旨在为促进就业增长和再就业的政策,后来被“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这一术语所涵盖(OECD,1993)。

OECD界定了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并给予精确的内涵,即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是指旨在帮助失业者重新返回就业岗位或者帮助他们获得更高收入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举措,这些举措包括通过工作创造计划、工作津贴等调动劳动供给;运用诸如再培训这样的措施开发与就业相关的技能;运用就业服务、工作匹配和咨询促进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在这样的框架下,更为普遍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1)直接的工作创造(公共工程计划/公共服务就业);(2)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寻找帮助代理;(3)对成年失业者和那些面临失业风险的人的培训/再培训;(4)资助失业者群体开办小公司(微型企业开发);(5)对那些雇佣失业个体的厂商提供工资/就业津贴。

2.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国际劳工组织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认识和界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如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of 1948)坚持“人人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于失业的保障”,1964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就业政策公约(Employment Policy Convention)在第一条中预见:“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提高生活水平,满足对人力的需求,并解决失业和不充分就业的问题,各会员国作为一项主要目标,应宣布并实行一项积极的政策,其目的在于促进充分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

费城宣言(1994)确认国际劳工组织在世界各国中促进获得充分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纲领的庄严义务,以及国际劳工组织章程序言中规定防止失业和提供足够维持生活的工资,它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做出的定义是:“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政府为追求公平和/或效率,有目的的、选择性的干预。政府可以采取间接或直接的措施为那些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的人提供工作或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尽管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最初仅被看作是旨在促进充分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的政策领域的政策之一,但从近来对激活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发展看,逐渐成为体面工作的一个重要元素。比如1999年提出的国际劳工组织的体面工作议程中,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作为体面工作的一部分。在2003年3月由国际劳工组织就业和社会政策委员会提出全球就业议程(Global Employment Agenda, GEA)中,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被作为十个核心要素之一。

(二)对OECD国家政策的研究与评价

对OECD国家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评价并不是系统地进行,因为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目的和使用取决于国家的政治和制度环境。国外学者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作用及政策效果进行的评价及比较,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必要性论证。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失业率的不断攀升,OECD国家政府意识到总需求政策应对失业问题的不足,应该采取新的政策遏制失业,研究者们开始探讨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选择。

如R Jackman,C Pissarides and S Savouri(1990)描述了14个主要OECD国家实施的就业服务、培训、直接创造工作岗位和就业津贴等积极劳动力市场项目,并基于失业和职位空缺关系的贝弗里奇曲线分析框架,列举了1968-1988年欧洲各国的失业率数据,分析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其他制度性因素所起的作用,发现在岗位空缺不变时,失业救济加剧了失业;相对于救济持续时间而言,救济水平对失业的影响是很小的,其中实施失业救济政策期限为6-12个月的国家的空缺-失业情况要好于无限期救济的国家,这个结果反映了消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对于失业问题的解决并不能起较好的作用。

Schmid(1995)详细描述了欧洲、日本和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和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并提出了制定优选政策的3个总指导方针——有限制的、必要的多样化,制度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以及制度的灵活调整。J塺gen Elmeskov、John P.Martin & Stefano Scarpetta(1998)调查、记录并讨论了OECD国家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及各项政策,指出大多数国家已经设法采用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以减少结构性失业,在一些国家比如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和瑞典等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Saint-Paul(1993)认为与一些相对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国家(如新西兰、瑞士、英国和美国)相比,在瑞典、丹麦等国家的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对失业者的激励作用更强,而且内容广泛的积极劳动力市场项目可以将更多的失业者纳入到工作中来。由此可见,OECD国家成功减少失业的一个共同特征即为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项目的广泛性。

2.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总体效应。

(1)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积极效应。Fay(1996)在1993年就业展望(The 1993 Employment Outlook)中综述了对OECD国家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进行的评价,认为随时间的推移,无论是在国家间还是一国内,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在目标和影响方面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对一些具体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项目而言,某些政策项目确实能帮助大部分失业者重返就业岗位 ,政府应采用更多更好的评估手段来找出那些真正起作用的政策,以及政策在实际上更能帮助哪些群体的失业者实现就业。

L Bellmann& R Jackman (1996)运用20世纪90年代7个工业化国家面板数据的分析显示,在控制制度、地区特点和经济现状等因素后,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能提升商业部门的就业率。Kraft(1998)的研究是一项关于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通过比较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瑞典以及美国的数据,旨在了解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比如工资津贴或培训课程支出)是否会增加就业,或是仅仅导致在总就业量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的替代效应。该实证研究发现消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对就业产生了消极效应,而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则对就业产生了积极效应。

Martin & Grubb (2001)陈述了OECD国家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计划实施所带来的成果,并着重阐述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对抵抗长期高失业率和低收入贫困问题做出的贡献。总体看,许多国家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能够提升就业率,并给工作搜寻者带来希望,提高了社会福利水平。

Belot and Van Ours(2004)研究了成功地降低失业率的国家在多大程度上实施了一套综合的体制改革。作者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分析失业与劳动力市场政策之间的关系,例如失业与劳工税、失业救济、雇佣保护、集体谈判等政策间的关系,通过对来自1960-1999年间17个经合组织国家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综合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对降低失业率起作用。

Brandt, Burniaux and Duval(2005) 在OECD实施就业战略 (the OECD jobs strategy)之后,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评估了OECD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绩效。尽管并不能肯定劳动力市场形势完全是就业政策的结果,但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即OECD国家总体上的劳动力市场效率在提高,大多数国家的结构性失业在减少,其中丹麦、荷兰、爱尔兰、新西兰等国的劳动力市场绩效显著提高,而德国、希腊劳动力市场效率没有明显进步。

(2)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有限性。在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进行积极评价的同时,有的学者提出相反的结论,认为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发挥作用有限,而且要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限制。如Tito and Miehael(1996)应用大量来自捷克各行政区的季度面板数据,分析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对工作搜寻过程的影响,发现虽然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支出的效果在统计上是显著的,但效果甚微。

如前所述,L Bellmann和R Jackman (1996)运用20世纪90年代7个工业化国家面板数据的分析,显示出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能提升商业部门的就业率,但从预算的角度看,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是否具有成本效益还不确定。Coe and Snower(1997)基于欧洲的劳动力市场刚性,强调劳动力市场政策组合起来使用时比单独使用效果更为显著。作者的研究揭示了这种政策互补性在广泛的劳动力市场领域起作用,暗示了局部的劳动力市场改革在降低失业率方面不可能获得显著的成功,而彻底的、多方面的方案才是关键。尽管Martin & Grubb (2001)阐述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对抵抗长期高失业率和低收入贫困问题做出的贡献,但大多数国家从消极转向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几乎不能给改善公共经济状况带来希望,因为这些政策只是帮助搜寻和匹配效率。但是,如果整个经济中不存在那么多空缺岗位,这些政策也无能为力。此外,还有很多专家学者将视角集中于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具体项目的效应。

3.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具体项目的效应。Kluve和Sehmidt(2002)对过去30年里对欧洲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效果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干预形式或者目标人群影响着政策效果。他们认为培训和求职援助是较为有效的,但年轻失业者很难得到援助。Boone和Van Ours(2004)应用OECD20个国家1985—1999年间的数据,对不同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项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中的培训项目是降低失业的最有用的手段,公共就业服务项目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补偿性工作机会项目是完全无效的。如Michael等(2006)应用空间回归模型,分析了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在德国的实施情况,认为对于德国劳工局来说最有效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项目就是激励策略(如工资补贴)和培训政策。

4.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社会平等和社会整合效应。对于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社会平等和社会整合效应的评价研究较少,研究结论即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对于社会平等和社会整合起积极的作用。比如Gregg和Wadsworth(1996)比较了没有成年人工作的家庭和有成年人工作的家庭。许多群体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单亲母亲可能会将持续的社会排斥传递给下一代,而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通过更好地整合进劳动力市场以及更为公平的收入分配,试图减轻这种社会不平等,就这点而言,对于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使用是正当的。

二、中国学者的研究

中国学者对于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劳动力市场政策建立的必要性,及国外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引进介绍开始的,随着中国积极就业政策的制订及推进,涌现出大量有关对国内外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界定,对中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研究,以及对国外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综合研究。

(一)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理解和界定

对于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理解,国内学者有着不同的说法。马永堂在2000年《中国劳动》中曾提出: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指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通常实施的为积极帮助失业者重新就业,或为在职人员提供职业培训,以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摈弃了过去单纯保障失业者失业期间基本生活的做法, 运用市场就业机制、就业服务手段、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失业者积极参加职业培训,尽快实现再就业, 从而降低失业率,力争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主要包括向失业者提供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培训;对传统的失业保险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 使之为鼓励和促进失业者尽快实现再就业服务; 对雇佣失业人员的企业和积极参加培训或再就业的失业人员实行鼓励或补贴措施; 实施以帮助失业者创办小企业创业为目的的创业就业计划; 实施以安排困难失业群体为目标的临时性就业计划等措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不等同于全部劳动力市场政策或就业政策, 而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概念和内涵类似于我们国内所说的促进就业政策。

杨雪认为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主动的失业治理政策,它的制定和执行是按照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调节和改善劳动力供给,进而加强劳动力市场自身的调节,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最终达到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和降低失业等目的。尽管没有确切地定义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但蔡昉等认为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是对劳动力市场的规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认为劳动力市场本身是一种制度安排,是指以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几乎每个国家都要针对劳动力市场出台一定的限制措施,这就是对劳动力市场的规制。劳动力市场规制的具体内容和水平形形色色,与各国的具体国情有关,一般来说规制的内容包括就业立法、岗位保护、对工资形成的干预、与劳动有关的税收、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等。

刘建社认为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实施的前提是存在较为健全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重点在于修复劳动力市场的缺陷,通过职业培训、提供公共岗位、匹配失业与空岗,以及促进青年就业等途径有效扩大就业。杨伟国从就业政策发挥的功能的角度,将就业政策分三个层面:战略性就业政策、市场性就业政策和保护性就业政策,认为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指市场性就业政策,即关注劳动力市场效率的就业政策,包括劳动力供给(就业能力)、劳动力需求、劳动力市场过程(就业中介服务)。申丹红认为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政府对劳动力需求的干预措施,旨在为劳动力创造就业条件,促进其就业,包括建立公共服务机构如职业中介;提供职业培训;提供工资/就业补贴以鼓励雇主雇佣新的员工、或是留住那些因经济波动原因本来可能解雇的员工;公共部门雇佣;公共工程建设、扶持创办中小企业和自雇佣帮助。胡云超认为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是公共政策,是为了应对产业结构对人力资源产生的新要求和市场失灵而提出的公共政策,要点是一方面着眼于降低市场参与主体的成本,增加市场参与主体的能力;另一方面致力于提高劳动力市场空岗与失业间的配置效率,实现提高就业的目的。

(二)对中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研究

学者对于中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研究经历了从劳动力市场政策建立的必要性,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运用,以及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评价几个阶段。

1.劳动力市场政策建立的必要性及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探索(1995-2002)。我国劳动力市场建立较晚,对于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研究是从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研究起步的。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1994年7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将劳动合同制推广到包括原固定工在内的所有职工,从而在法律形式上将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纳入了劳动合同的法制化轨道。在此之后,研究者开始对劳动力市场政策建立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姚裕群(1995)指出劳动力市场问题是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因而劳动力市场政策成为重要的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政府在劳动力市场问题上的责任、应加强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以及实施劳动力市场政策需要解决的问题。邹再华(1997)提出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就业体制的新架构,要进行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探索,这就是要由过去对失业人员进行失业救济为主的方式,转变为预防失业及在一旦失业的情况下具有较强的再就业能力。

2.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运用阶段(2002-2007)。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于2002年,重要的标志是当年9月中央召开的再就业工作会议,会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推出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确立了中国积极就业政策的基本框架。此后,学术界围绕积极就业政策及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运用与完善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一阶段的相关研究对于深入认识积极就业政策以及努力发挥积极就业政策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必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在探讨积极就业政策演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积极就业政策存在的缺陷,为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努力健全完善积极就业政策。

陈佳贵、王延中(2003)在对北京、上海和苏州三个试点城市及其他城市调查积极就业政策实施效果的基础上,肯定了积极就业政策的效果,同时指出要认真评估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效应并对积极就业政策予以适当调整。刘星(2003)探讨了技术进步与积极就业政策的关系。刘昕(2004)提出我国扩大就业的思路,从微观方面看,是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刘丹华(2005)探讨了积极就业政策在扩大妇女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王大奔(2005)较为深入地梳理了积极就业政策的内容与重点。曾群(2007)综合介绍2000 年以来上海实施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或“上海模式”,依据自己提出的社会保护政策框架, 对照 2000年以来上海实施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 对上海市在失业者的社会保护方面进行了评价,认为上海市在失业者的社会保护方面已有所突破,但仍存在不足。

杨宜勇(2007)对我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进行总体评价,指出目前我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特点,即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主动干预、目标人群的排他性、政策投入不足,并提出“十二五”期间应在完善劳动力市场统计数据标准、加强失业预警机制建设、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机制、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及加强劳动力流动等五个方面加强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运用。

3.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评价阶段(2009-至今)。随着2002年积极就业政策的3年期限,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下发3年期限的到达,学者们的研究进入第三阶段,多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进行评价。吴晓琪(2009)应用实际调查数据,尝试采用Cox比例风险度模型衡量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在治理失业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对这种作用进行了测量,继而又以福建省为例,研究目前各项的具体实施情况,比较分析这些政策的优势和劣势。吴要武、蔡昉(2009)使用66个城市的抽样调查数据,从覆盖范围、瞄准机制和救助成效等方面,评价了两套劳动力市场政策在城镇执行的效果,发现以“再就业中心”“失业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为内容的消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执行效果都差强人意,而政府提供的“职业培训”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确能够促进下岗失业者实现再就业,但是只有不足10%的下岗失业者得到了职业培训。张车伟、周闯(2009)应用微观经济计量方法,计算了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女性和男性的劳动参与弹性,提出设计并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能够有效地促进低收入群体的劳动参与,有助于城镇贫困的削减和收入差距的缩小。

(三)对国外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研究

除了适应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要,而对中国国情进行研究及分析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力图通过引进介绍国外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进而对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提出借鉴及指导。

1.发达国家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介绍及借鉴。林中萍(1995)最早介绍了德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认为进修与转训是德国最基本措施之一。在此之后,有关国外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介绍层出不穷。《中国劳动》在2000年连续三期介绍了发达国家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认为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是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在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劳动者技能和就业能力,以及促进国家整体就业水平所普遍采取的有效措施,并较为深入、系统、详细地介绍了国外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实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方面的历史沿革、基本概念、宏观环境和具体措施等,以期对中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有所借鉴。

王建初(2001)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把职业咨询与指导视为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职业咨询工作与指导可使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更为有效。赵湘怀等人(2002)介绍了美国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指出美国对中国的借鉴之处在于加强培训与继续教育,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变消极的“单纯输血”为“以工代赊”等。赵祖平(2005)介绍了OECD国家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体制中的三方机制,认为虽然由于经济全球化,工会影响力的消减,以及一定程度上由于三方的劳动力市场管理机构财力有限,政府加大了对它的参与,以致其原有的独立性原则受到了损害,但在制定和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过程中坚持有效的三方参与,从长远来说会促进社会伙伴关系和合作主义架构的建立。

2.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在劳动力市场发展模式中的作用。随着中国学者对西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了解逐步深入,学者们开始探索国外劳动力市场发展模式,以及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在劳动力市场发展模式中所起的作用。刘艳丽(2007)系统分析了丹麦劳动力市场模式,指出丹麦1994年1月1日对其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主要是引入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丹麦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目标是以提高失业者,特别是那些失业一段时期后仍然不能通过自身能力重返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的就业能力为目标,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着重强调就业安全性,通过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等,不仅使失业者获得就业安全性,还增强了从业人员的就业安全性,并提出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实现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安全性统一的关键因素,它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激励效应和提升效应。

杨伟国、蔡为民(2008)介绍了丹麦灵活保障制度——“金三角”模式由较高的工作灵活性、综合的社会保障网,以及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与教育政策三方面组成,并取得了良好的绩效,认为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与教育政策所构成的“第三角”,扮演了市场参与的威胁角色与技能提升角色,中国学者需要对这些政策结构与实施绩效进行长期的跟踪与检验,并从中寻求更多对中国劳动力市场政策发展的借鉴。张敏(2009)详细讨论了欧盟和欧盟成员国实施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以及这种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就欧盟层面上的政策协调及积极劳动力市场的创新行动的两个个案——丹麦及英国进行了介绍。

三、研究述评

从现有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对经合组织国家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比较研究,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效应评价也主要集中于实证研究政策总体和具体项目对失业及收入的经济效应评价,但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社会效应评价研究为数不多,且缺乏实证研究。中国的研究包含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基本概念、国外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引介,对于中国本土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经历了从必要性论证、应用性介绍以及初步评价的历程,反映了中国目前的研究一方面缺乏对于建立在国外较为成熟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评价方法基础上,对于中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进行评价的应用研究;另一方面也缺乏与国外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横向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车伟.劳动供求关系变化与就业政策[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263.

[2] Sch塵ann, K. Active labour market policy in the European Union[Z]. Discussion Paper WZB FS, Berlin,1994:95-201.

[3] R Jackman, C Pissarides and S Savouri. Labour Market Policies and unemployment in the OECD[J]. Economic Policy,1990 Oct:449-491

[4] G Schmid.Institutional incentives to prevent unemployment:Unemployment insurance and active labor market policy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1995,24(1):51-103.

[5] J塺gen Elmeskov,John P.Martin and Stefano Scarpetta. Key Lessons for Labour Market Reforms: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 Experience[J]. Swedish Economic Policy Review,1998,5(2).

[6] L Bellmann & R Jackman.The Impact of Labour Market Policy on Wages, Employment and Labour Market Mismatch[M].edited by Günther Schmid, Jacqueline O′Reilly & Klaus Sch塵an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labour market policy and evaluation.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6.

[7] Kornelius Kraft.An evaluation of active and passive labour market policy[J].Applied Economics,1998,30(6):783-793.

[8] Martin, J. P. &Grubb, D. What works and for whom:A review of OECD countries′experiences with active labour market policies [J].Swedish Economic Policy Review,2001(2):9-56.

[9] Michèle Belot & Jan C. van Ours. Does the recent success of some OECD countries in lowering their unemployment rates lie in the clever design of their labor market reforms?[J].Oxford Economic Papers,2004,56(4):621-642.

[10]Tito Boeri, Michael C. Burda. Active labor market policies, job matching and the Czech miracle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6 (40):805-817.

[11]David T. Coe and Dennis J. Snower. Policy Complementarities:The Case for Fundamental Labor Market Reform[J].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taff Papers,1997,44(1).

[12]Kluve, J., Schmidt, C.M.Can training and financial incentives combat European unemployment? A survey of recent evaluation studies [J].Economic Policy, 2002(35):409-448.

[13]Michael Fertig, Christoph M. Schmidt, Hilmar Schneider. Active labor market policy in Germany -Is there a successful policy strategy? [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6(36):399- 430.

[14]Paul Gregg, Jonathan Wadsworth. How Effective are State Employment Agencies? Jobcentre use and Job Matching in Britain[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6,58(3):443-467.

[15]马永堂.市场经济国家积极的就业政策[J].中国劳动,2000(4):51-52.

[16]杨雪.欧洲共同就业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5.

[17]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后果[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12.

[18]刘社建.积极就业政策的演变、局限与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8(1):54-59.

[19]杨伟国.转型中的中国就业政策[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12.

[20]申丹虹.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中的个人收入分配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89.

[21]胡云超.劳动力市场发育发展中的积极就业政策问题研究[C].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2006:241-246.

[22]姚裕群.论政府的劳动力市场政策[J].中国人力资源,1995(6):8-10.

[23]邹再华.市场经济、市场就业与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纪念全国首届职业介绍宣传月活动[J].特区展望,1997(4):15-16.

[24]曾群.失业者的社会保护:超越社会保障的一种思路[J].学习与实践, 2007(9):107-114.

[25]杨宜勇.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政策着力点[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7(4):14-16.

[26]吴晓琪.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在治理失业中的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9.

[27]吴要武,蔡昉.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政策:覆盖、瞄准与成效——以失业严重地区为例[J].中国劳动经济学,2009(1):29-59.

[28]张车伟,周闯.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参与弹性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09(5):39-48.

[29]林中萍.德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管理措施[J].中国改革,1995(7):63-64.

[30]王建初.90年代以来欧盟国家的职业咨询与指导[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66-70.

[31]赵湘怀,李新颜,殷树荣.美国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借鉴[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S2):131-132.

[32]赵祖平.OECD国家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体制中的三方机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6):22-27.

[33]刘艳丽.丹麦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安全性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

[34]杨伟国,蔡为民.丹麦的灵活保障制度:“金三角”模式及其借鉴[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3):105-107.

[35]张敏.欧盟劳动力市场政策创新与变革[J].国外社会科学,2009(4):102-110.

(责任编辑:关立新)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小学课桌椅设计研究综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于项目后评价中“专项”后评价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