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洁菁
合作课堂严格限制教师“讲”的时间,要求教师在每节新授课中“精讲”的时间不超过整堂课的三分之一(13—15分钟)。相应的,学生的展示就成了合作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课堂上以“讲”为主要方式的各种互动交流活动,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过程,也是合作课堂的重要课堂特征。
然而,在使用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初期,许多教师会发现,“问题”往往就出现在展示环节: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做到“真正放手”,站在一边“无所作为”,教学极有可能大大超时,或者无法按计划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鉴于此,许多教师认为课堂上教师“不该完全放手”,应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并加以“重要点拨”,以确保学生的展示“不偏离设想”。可是,久而久之,课堂上又呈现出教师牵引的明显迹象,合作课堂又变成了“得其形而并不得其神”的“伪自主、伪合作”的课堂。所以,我们认为,在展示环节中引导教师适时介入学生的活动,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行动策略,是合作课堂教师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一、展示中教师介入的原则
合作课堂的本质内涵之一,是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真正自主。课堂展示是充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和平台。通过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方法可以得到更为充分的交流和互动发展。长期进行展示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能,而且能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在学生展示环节,我们主张教师活动应尽可能地减少。教师介入如果必须发生,也要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促进而不是抑制作用为前提,这是教师介入的总则。在“促进自主”的总则指导下,教师的介入应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即时性原则
学生展示完毕,教师应立即作出反馈,不要因为其他事情而忽略或“忘记”反馈,以免给展示的学生造成“不知对否可否”的困惑。当然,教师的反馈可以多样,并不一定都是口头反馈。合作课堂对教师的“讲”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因而,更多时候教师应以巧妙的非言语方式对展示给予反馈,如以目光嘉许、眼神肯定、手势鼓励等,有时甚至可以是意味深长的沉默,以鼓励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总之,教师应尽量采用更为丰富多彩的方式对学生的展示作出反馈,使课堂展示过程更为轻松、默契、高效。
(二)激励性原则
在对学生的展示进行反馈的过程中,教师要多以“欣赏”的姿态“激励”学生的展示行为。学生的展示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包含自我开放、积极交流和勇于探索在内的综合性的“身动、心动”的探索过程。教师发自内心的赞许和支持,能够使学生产生“参与者将得到无条件尊重”的安全感和支持感。
(三)描述性原则
描述式反馈强调对学生的展示过程和方法进行细致的描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和同伴关系等综合内容,而不仅仅关注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获得。教师长期使用这种反馈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或合作方法进行反思,对自身的学习有效性进行自我检测,而且会使学生逐渐学会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进而形成自我认同。
二、展示中教师介入的意义和方式
展示过程中教师的介入应具有以下意义:一是将学生当前的探究推向更高更深的层次;二是使学生注意当前无人注意的错误;三是当所有的学生都感到困惑,展示陷入困境时,能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四是能迅速解决当前除了教师之外无人能解而又必须立即解决的难题;五是使学生的思维更科学;六是使学生的交流更顺畅;七是使当前的学习更高效;八是使当前的学习过程更加充满趣味和吸引力……
教师介入的方式有:直接反馈,对问题进行追问或质疑,比较,中断,重述,搭桥,直接进行精讲和点拨,等等。
三、展示中教师介入的时机和策略
说到教师介入的策略,它往往与教师介入的时机紧密相连。以下是教师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介入的一般策略。
(一)当学生的展示表现为“正确”或“很好”时的介入策略
许多教师在这种情形下所作出的反馈,往往是个简单的评价,如“他们的展示很好!”“对了!”等等。有些教师则习惯于把学生展示中或正确或很好的内容或结论简单地重复一遍。这样的介入方式,都是合作课堂所不能认可、不会主张的。理由很简单: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同时对推进学生的学习没有积极意义,久之还会使学生养成一个“等待教师最后认可”的坏习惯,使之难以在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形成自己的是非标准。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以及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是极为不利的。
因而,当学生的展示表现为“正确”或“很好”时,教师的介入可以使用如下方法:
1.遵循“描述性原则”,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描述式赞美”。
“回答这个问题,得分点一共有3个,展示的同学既没说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漏一个得分点;在进行意义过渡和关联的地方,用词很恰当,有‘同时‘另外‘并且等。希望大家都能注意到这些答题细节,我认为,这是展示组做得最好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解这道题至少有3种方法可以使用,展示组用的方法是其中计算最快、途径最简捷的一种……”
“我和大家一样,认为展示组的板书很好——他们使用了3种独特的标记符号,还绘制了一个让人一目了然的表格,使用了3种不同颜色的粉笔,很好地帮助我们区别出了三组不同的概念……”
总之,对细节加以细致描述,可以使展示组和非展示组的学生都能清楚地知道“很好”究竟好在哪里。
2.使用“比较”“关联”等策略,对展示组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学生的学习向更广、更高、更深处探究。
“请将你们的方法与其他两个组的方法进行比较,看看你们的方法有哪些优于别人的地方。”(比较)
“能否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内容,想想你们刚才展示的这个问题所用到的方法涉及哪些我们曾经学习过的领域?”(关联)
……
(二)当学生的展示出现“错误“时的介入策略
当老师发现学生对展示任务的理解不对,或对问题的解答错误时,应该如何介入呢?许多教师会“不由自主”地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或是转而询问全班:“大家认为这样的回答正确吗?”这些方法,不符合我们的主张。
我们认为,当学生的展示出现“错误”时,这正是一个宝贵的学习契机,教师把握得好,会使学生和教师同时从中获益。因为通常学生之所以对问题的回答错误,除了少数存在不用心等主观因素外,更多的时候,也许和问题本身有关,包括问题的难易程度、呈现的方式、问题(任务)分配的方式等。此时教师的介入可考虑以下几种方式:
1.进行启发式搭桥。如果是问题的难度过大,教师可及时启发,如提供线索等,然后重新给出时间,耐心等待学生的解答。
2.使用“返回小组”的技术。展示出现错误,也许意味着更多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需要作进一步思考,或者需要更加充分的交流,或者需要从另外的角度重新审视问题,等等。这个时候,将问题“返回小组”,对于鼓励所有学生“正确认识错误”,都有积极的意义。
“既然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解答都不太满意,那么,大家的意见是什么呢?我很想知道更多小组的意见。下面请各组用1—2分钟的时间再次进行讨论,得出你们组的意见。”
3.提供“反思和分享”的机会。在合作课堂中,常常会出现展示出错的情形,而学生的学习其实就是在一次又一次试错的展示和交流中完成的。教师应该注意到,在每次展示出错以后,如果能给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和总结,让学生认清“错误”所在,理解“错误”的价值,可以使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反思和纠错的过程中得到全面提升。
(三)当学生对所要展示的任务表示“不理解”时的介入策略
学生对所要展示的任务表示“不理解”,这也是合作课堂中的常见现象。这时,教师介入的方法有:
1.修改导学问题。这种情形往往是因为导学问题本身导致了展示组学生的疑惑。因此,修改导学问题,使学生去除疑惑,对展示任务有更明确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2.使用“返回小组”的技术。
3.建议展示组求助于其他小组,让学生学会借助外在的力量,将自己的“不理解”变为“理解”后的自我解答。
(四)当学生的展示“肤浅”时的介入策略
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浅尝辄止、不够深入时,教师还是要考虑导学问题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1.重点考虑导学问题中的“人本化”因素。导学问题中的人本化因素,是合作课堂非常强调的导学设计要点之一。它强调提出的问题不仅应与“文本”有关,即与知识点有关;更应与学生有关,应是学生所关注的,能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和心理体验。
2.增加对于“过程与方法”的展示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展示问题的结果、答案,还要求学生展示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3.运用“现场搭桥”和“返回小组”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当教师做出“现场搭桥”或“返回小组”的处理后,应鼓励展示组再度展示,而不是换由其他小组来“纠正”或补充,这样可以保护展示组学生的自尊心,激励其自信心。
(五)当展示出现“沉默”时的介入策略
当展示出现“沉默”时,教师应首先明确沉默的原因。一般来说,课堂中的沉默有以下一些原因:学生在思考中;学生对任务不解或有较大答题困难;学生不自信,不敢展示;学生在等待或观望;展示组内的学生在相互依赖、推诿;学生处在游离状态,没有投入对任务的准备,等等。
针对以上“沉默”,教师的介入策略分别是:当学生还在认真思考时,那么,请给出等待、提示或搭桥;当学生不自信时,请采用激励或转换展示的方式,改变展示的任务要求;当学生观望或相互依赖、推诿时,请帮助指定发言人;当学生游离、不投入展示任务时,请重新布置任务……
有的时候,教师表达自己对于课堂的感受——对学生个人或小组展示的某些细节或片段的内心感受,以此提出问题或帮助学生找到对问题思考的新的切入点,也是一种打破沉默的有效办法。比如:“刚才我观察到第三组的2位同学在导学案上轮流写着、画着、说着,而你们组其他的人也一直在认真地听着。我想知道你们讨论的是不是现在我们所关心的这个问题?刚才讨论到了什么程度?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吗?为什么不和我们分享一下你们刚才的讨论呢?”
(六)当展示过程中发生观点冲突时的介入策略
对于展示环节中的冲突处理,可以参照以下步骤:第一步,鼓励冲突的各方分别陈述各自的观点;第二步,鼓励冲突各方提供证据;第三步,鼓励各方寻求本组观点中的差异和共同点;第四步,请冲突各方聚焦问题的本质;第五步,寻找冲突中的价值和收获——这是当冲突完全化解以后的必要步骤,它的意义如同以上“展示出现‘错误时的策略”中的“反思和分享”。
(七)当展示的学生“话多”时的介入策略
展示者“话多”的原因,要么是学生的展示技能训练不足,要么是对问题的思考不能切中要点。大多数的“话多”是表达方面的问题。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中断”技术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介入策略。但一定要让展示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表达有更多的思考。我们推荐以下几种方法:
1.重复学生说过的最后一句话。
2.要求展示人归纳要点。如:“能否把你刚才所说的内容,用一句话(或三句话)归纳一下,你想表达的最重要的意思呢?”或“我们想知道,你刚才所说的,归纳起来一共有几个要点呢?”
3.提问他人。“我想知道,谁可以告诉我们,刚才这位同学的展示中,最重要的意思是什么?”
4.直接中断。“对不起,我想我们必须打断你的发言了……”
(八)当展示者“离题”时的介入策略
遭遇这种情形时,教师的介入方法有:第一,重申主题和要求;第二,直接中断。
总之,在合作课堂展示环节中,教师的介入强调“促进自主”的总体原则。无论哪种情形下的教师介入策略,考虑的重点都是“让学生变得更会思考、更会学习”。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