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2-04-29 11:43冯路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年11期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需求

冯路

[摘要] 为适应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需要,许多高等院校近年来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或在相关专业设置了物流管理方向。只有充分认清物流人才的需求与行业特点,科学制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营造物流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才能解决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物流管理专业; 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1. 04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11- 0077- 02

现代物流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关键手段之一,已经受到各国政府及企业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国内市场逐渐对外开放,市场竞争已呈现白热化的态势,各大企业纷纷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有“第三利润源”之称的物流业也因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发展迅猛。物流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物流业本身的发展需要大量优秀的物流人才来支撑。同时,随着企业对物流人才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的提高,既具有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物流实践技能;既具有创新能力,又具有系统设计与规划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物流人才正在成为物流领域的新宠。面对现代物流的挑战,认清人才缺口,找出应对措施,培养出适应我国具体国情的多层次、多技能、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是发展我国现代物流的关键。

1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各种层次的物流教育应运而生,许多高等院校近年来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或在相关专业设置了物流管理方向。但是现代物流的特征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复杂性,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专业定位笼统,培养方案模糊

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和素质。从社会需求看,物流人才的能力结构包括操作、设计与运作、经营管理、研究和教育能力。与这种需求相对应,应侧重建立以企业的岗位群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但目前许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在专业定位上过于笼统,培养方案过于模糊,进而导致了教学模式的混乱。例如在处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上,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就很难解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实践教学的目的等问题,也造成了二者的脱节。

1.2专业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

从目前的调查发现,虽然物流管理教学日益重视实践教学,强调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在教学中的地位,但对于这些环节缺乏系统性设计,容易造成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或过分简化,既没有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效果,又浪费了资源。

1.3知识结构不清晰,课程体系不明确

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强调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并重,而物流本身又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应该具有层次性。目前虽然已经有关于形成物流管理知识体系的相关研究,但缺乏系统性,知识体系内各模块彼此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另一方面,与上述学生知识结构不明确相对应,目前管理类本科物流教学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课程体系不明确。现代物流系统性和交叉性的特征,以及物流教学“厚基础、宽口径” 的特点决定了物流管理的课程体系比较庞大。虽然很多研究和实践己经确定了物流管理的课程体系,但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往往会孤立地看待相关课程,很难对所学的课程在其整个理论知识体系、专业能力和素质中的作用有清楚的定位。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对物流管理的各类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缺乏深入认识。

2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

2.1依据物流人才的需求与行业特点对物流专业重新定位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对物流职业岗位的复合化和专门化提出了新要求。物流职业的复合化是指物流人才知识结构的复合化,要求物流人才首先接受“宽带式”培养,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应变能力强,可以胜任多个物流岗位。职业岗位的专门化是指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由低至高有不同层次的专门化,即物流人才经过“订单式”、“定向式”等多渠道培养,构建起从一线物流操作到物流运营、高级物流管理及物流决策,以及同时精通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运作的各个层面的合理人才结构。人才需求的实际,决定着专业选择、建设和发展的方向,高等院校必须树立专业建设动态调整的理念,从地方经济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经济的特点及当地物流业的现状,有侧重地进行专业及方向的选择。

2.2科学制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也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科学的方案,就不可能有好的专业建设成果。制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从以下几项工作入手。

(1) 以充分的社会调查和专家论证为前提。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因此在制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的关系,通过充分的社会调查和专家论证,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分析,提炼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点、能力要素和职业素质,也就是专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社会调研的有效途径是开展问卷调查,如调查对所从事工作在校所学知识哪些实用,哪些需要调整,还欠缺什么,等等。为了了解社会对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技能的要求,美国学者Murphy 和Poist曾将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分为商业、物流和管理三大类,又分别细分为33、18和32 种具体技能。我们可以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来明确这些技能在业内实际的重要程度。一个学科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其所在行业的发展,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也不可能在与物流业隔离的状态下得到发展。为了制订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可采取的另一种有效办法是成立一个由高等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组成员、著名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及物流行业协会的专家共同组成的专家顾问委员会,其职责在于就企业对物流教育的需求变化进行专家论证并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专业工作任务分析会,明确指出培养的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所应具有的实践能力,并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即应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具体讲哪些内容,详略如何分配等。

(2) 以物流岗位群所需知识和应用技能为依据。现代物流业兼具知识、技术、资本和劳动密集特点,属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其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在物流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贯穿于各个环节之中。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开拓和业务操作等工作需要各种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包括仓储、采购、运营、货车(叉车)司机和各类中基层管理员等,就业岗位及其应用技能的要求是非常清晰的。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依据物流岗位群明确培养目标。调查发现,目前要求较多的是在一些基本的操作岗位群和作业层管理岗位群,例如库管员、配运员、现场管理员、信息员和班组长等,对于物流中心主管和物流项目规划的要求虽然较高,但数量少;另外一些企业的岗位设置并非采用岗位无缝连接,而是岗位之间有一定比例重叠的方式,这样就需要多面手来完成重叠环节的作业,这些都为我们设计课程体系提供了依据。

(3) 以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合作化为特色。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行业。按照行业惯例,一个物流专业毕业生从职场新人成为熟手,需要3年时间。缩短这个时间的最佳办法就是校企合作,加大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培养的参与度。通过合作,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企业岗位要求、业务流程、单证体系及填制要求等知识,同时聘请企业专家深入教学第一线,介绍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企业业务操作程序等知识,为学生今后尽快进入角色打下基础。课程建设合作化体现在校企双方合作进行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工作。要求企业较早地介入学校,根据企业岗位需求,校企双方合作,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开发;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做系统的安排、调整、更新和改造;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合作开展专业教育、教学和培训。

2.3全面打造物流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在当今教育发展过程中,环境因素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通常将环境因素分为软件与硬件两大方面。从专业建设上看,软件的主要内容包括办学理念与思想,培养与教育模式;硬件的主体应当是师资队伍与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方法和手段。

(1)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师资兴则学校兴”。建设一支能够适应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充足的教师数量保证是基础。当前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使得绝大多数教师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课时量过多,教师无暇学习提高和知识更新,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加大物流专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多渠道引进物流专业教师刻不容缓。另一方面,构建合理的年龄结构、职称分布及学历层次。科学的年龄梯队和正态的职称分布能够实现老中青相结合,可以增强活力,保证物流专业教学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另外,“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物流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条件,物流活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技术性,如果主讲教师都不曾做过、不能做好,很难保证让学生做到,更谈不上做好了。

(2) 开展“订单式”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有其内在合理性。“订单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可零距离上岗,这种培养模式可弥补学校所教知识与企业需求不相符的不足,使所教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在物流专业实行订单式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组织形式灵活,课程教学可采用灵活的“校企合作、师生互动、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在校以理论学习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用结合,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强化学生技能,增强动手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3) 加快物流实验室建设。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可以搭建理论与实践间的桥梁,为学生提供物流实训的平台,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实用型物流实验室建设应围绕现代物流的核心理论和核心课程,并结合院校专业特色,全面系统考虑,避免“肤浅”、“游戏型”虚拟实验环境。应该包括物流教学系统、物流设备、物流影视及实战推演课件、实训手册、物流实验教学计划、物流操作单据、物流运作案例等整套方案。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物流学科建设和发展水平、当地物流人才需求特点以及教学经费多少等,有针对性地建设物流实验室,重点关注实验室的实用性和现实价值。

(4)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培养优秀管理人才和学院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必须主动与运输企业、仓储配送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企业等合作,建立健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大力推广开放式、交互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专业主干课程的消化,将课堂知识实践化,同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结合校内物流模拟实验室的模拟训练经验,真正使学生具有现实物流操作能力,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实践需要的实用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中国物流发展与人才需求研究报告[R].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2] 张华芹. 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C]. 2007现代物流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2007.

[3] 叶飞. 高校物流人才的需求与培养初探[J]. 中国储运,2008 (11):99-101.

猜你喜欢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需求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采购与库存管理课程预测实验教学研究
工学交替模式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经济数学教学改革探讨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