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2-04-29 00:44赵跃波
北方经济 2012年11期
关键词:主导产业基准产业结构

赵跃波

一、引言

主导产业对产业结构的演变具有导向与推动的作用,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正确选择主导产业是制订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随着北京市产业迁移,工业不断迁出,原来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变化,因此,为了更好地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鼓励政策,北京市急需重新选择主导产业,而选择主导产业离不开科学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本文拟结合北京的实际情况就此问题展开分析。

二、理论综述

(一)国外的研究状况

主导产业最先是由美国的经济学家罗斯托(1960)定义为 “存在创新或利用新开发的资源且有利可图的可能性,并将表现出高增长率,同时带动经济体中的其他力量发展”。主导部门不仅本身具有高增长率,而且能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罗斯托认为经济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更替就表现为主导部门排序的变化。此后,罗斯托又进一步总结了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主要的三种影响效应(罗斯托,1963):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瞻效应。但是这些效应本身却难以用精确的统计数据来说明,尤其是旁侧效应和前瞻效应。换言之,如何科学客观地选择主导部门,依然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

以研究产业结构而著名的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1957)是明确提出主导部门选择基准的第一人。他提出主导产业选择有两条重要基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比较生产率基准。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人均国民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时,对某一产品需求量的变化。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时说明相对收入的增加,需求增加更快。比较生产率基准是以生产率是否上升较快作为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生产成本下降也快,容易实现规模效益。由此可见,选择需求弹性高和具有生产率比较优势的产业为主导产业,不仅适合产业结构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综合考虑了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也不同于罗斯托的三效应无法用精确数据说明的特点,所以这两个基准的提出,坚实了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也为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政府制订产业政策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

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1991)在其专著《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了另一项新的基准:产业关联度基准,对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体系进行了另一次重要完善。产业关联度是指不同的产业在投入和产出上的关联程度。产业关联度越高,对其它产业的带动越大,所以应挑选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并重点扶持,以带动其他产业部门乃至整个经济体的发展。

除了以上3项选择基准,赫克夏和俄林对李嘉图(1817)的比较成本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所谓的“赫克夏一俄林定理”,即“比较优势基准”,主张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源自于这个国家利用了相对其他国家更加丰富的生产要素或资源,所以要素密集度可以作为基准来选择主导产业。

(二)国内的研究状况

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变迁、主导产业演进以及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对世界各国选择主导产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不同国家具体情况不同,对主导产业的选择会出现差异。比如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一方面产业结构跨度大,另一方面二元结构十分明显,这些区别于发达国家的特点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必须考虑。

国内的许多学者已经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主导产业选择进行了研究。周叔莲和吴敬琏(1979)较早提出了应该优先发展轻工业,之后尹世杰(1980)又把优先发展轻工业概括为“建立轻型产业结构”。周叔莲和裴叔平(1984)主张要抓住成为主导部门的新产业,集中力量支持新产业的发展。杨治(1985)引进了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1957)提出的“需求收人弹性基准”和“比较生产率基准”。同年,李悦(1985)提出了战略重点行业的两个选择依据:技术依据,即能体现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经济依据,即能影响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等。

进入21世纪后,又有很多国内学者将不同的基准引入到主到产业选择的体系中。张怡和石谦(2001)提出环境保护原则,钱雪亚和严勤芳(2002)结合迈克儿·波特的的钻石理论总结出四项基准:显示性比较优势、竞争力系数、市场占有率、就业吸纳率基准;其中首次引入就业吸纳率基准,认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应当能够缓解就业压力、有效地利用劳动力资源。关爱萍和王瑜(2002)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基准和环保基准,认为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投人要素的供给在较长时期内应具有持续性,以此保证主导产业不会因资源的枯竭而衰亡。郭克莎(2003)提出了适合工业化新时期新兴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就业功能基准和可持续发展性基准,并对在我国制造业中的主要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综合排序。近几年更有学者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如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提炼出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如魏后凯(2006)年提出了6项原则,11项指标体系,6项原则包括产业规模原则、市场需求原则、产业关联原则、技术进步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和比较优势原则;张同升(2008)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发展速度原则,并增加了6项指标,形成了7项原则、17项指标的体系。

三、北京重新选择主导产业的必要性

(一)北京工业发展的劣势

与其它省市相比较而言,在发展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方面,北京具有以下几方面劣势:

1.工业发展空间有限

与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等邻近地区相比,目前北京已难以再提供大片的廉价工业用地,工业用地价格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差距迅速拉大,使北京在工业发展方面失去了比较优势,制约了北京制造业的发展。

2.发展成本较高

北京土地、工资和生活费用较高,成为限制制造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如北京的平均工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天津、上海等一线城市。较高的发展成本,必然影响到产品竞争力和赢利空间,较难吸引工业企业进入。

3.产业配套能力差

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相比,北京及周边各省市配套能力相对较差,且现有的主导产业与北京的总部经济和研发优势脱节,京津冀三地之间互相竞争,各自独立发展,缺乏区域一体化、上下游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

4.制造业人才缺乏

虽然北京是我国最大的科研教育基地,人才资源十分丰富,但却缺乏制造业方面的人才,呈现出 “三多三少”的特殊人才结构:技术开发人才多,工艺技术人才少;务虚人才多,务实人才少;进行资本动作和营销管理的人才多,高素质和具有丰富操作经验的高级蓝领技工少。这样的人才结构也不利于北京制造业的发展。

5.商业环境欠佳

北京长期以来一直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官气丰裕,缺乏宽松的改革与商业发展环境,商业氛围不及上海等地。

北京这些方面存在的劣势已严重限制了其工业的发展,再加上奥运会以来北京的大量工业迁出,目前北京的经济发展缺乏支撑,急待选择新的主导产业来推动北京经济的发展与升级。

(二)来自产业结构高度方面的证明

除了以上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北京第三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日渐增加。自从1998年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的提升主要依赖于第三产业,而第二产业对产业结构高度的提升带动效应并不大,而且随着第二产业中工业的不断迁出,第二产业对产业结构高度的贡献在不断降低。

因此,北京应该重新定位新的主导产业。针对目前北京第三产业对于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高度的贡献度高,以及北京与天津经济趋同性较低,选择新的专业化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并为北京的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增长点,成为目前北京的当务之急。

四、北京市主导产业的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于所选指标要具有代表性、概括性、易于收集和可统计性等基本原则,再结合北京的具体情况,本文构造了7基准,14指标的北京市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

第一,产业规模基准。该基准涉及四项指标:产业规模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就业容纳指标、利税贡献指标等4项指标,主要反映产业的主导地位,原则上主导产业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资产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以及较高的税收贡献,才能充分发挥带头和促进作用。

第二,市场需求基准。该基准涉及需求收入弹性指标一项指标。市场需求基准涉及需求收入弹性指标一项指标。作为主导产业,应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而衡量市场需求是否丰富的指标就是需求收入弹性指标,一个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高,是大批量生产和加速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因此应该优先发展那些需求弹性高的产业,这些产业适合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

第三,产业关联基准。涉及两项指标,包括感应度指标和影响度指标。主导产业之所以能够起主导作用,一方面是因为其它部门对该部门的需求以及该部门对其它部门的需求都比较高,另一方面该部门的投入和产出对其它部门的投入和产出影响很大,因此重点发展该部门便可以为发展其他部门创造先决条件。这种特点我们用感应度和影响度来表示,感应度表示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初始投入时,通过直接或间接关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的分配总量,在投入产出表中是完全分配系数矩阵的行合计。影响度表示某一产业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通过直接或间接关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的投入总量的要求,在投入产出表中是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列合计。感应度和影响度越大的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越大,因此也适合作为主导产业,该主导产业将影响到与其关联的产业发展,受到影响的产业又进一步影响与它关联的更多产业的发展,最终这种连锁效应将推动和促进地区经济。

第四,技术进步基准。该基准涉及技术进步指标一项指标。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推动社会生产效率提高和产业结构提升的关键,因此应当选择拥有较高技术水平、较快技术进步速度、且技术进步对产值增长贡献较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第五,经济效益基准。该基准涉及到净产值率指标和产值利税率指标两项指标。经济效益用来衡量产业对资源合理利用的程度,通常也称投入产出比。主导产业应该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那些投入少、产出高的产业更适合作为主导产业。

第六,比较优势基准。该基准涉及到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标和区位熵指标两项指标。主导产业的特点和功能要求其必须同时具有区内比较优势和区间比较优势。可以用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标来衡量产业的比较优势度,同时区位熵可以用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第七,发展速度基准。高速发展基准反应了一个产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快慢程度,涉及到总产值增速指标和增加值增速指标。那些总产值和增加值增速都很快的产业更适合作主导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以往国内外学者对主导产业选择和产业转移等文献进行综合研究,并结合北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的特殊之处,即目前工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一些劣势,北京与天津等周边城市产业趋同度低,且第三产业对北京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高度的贡献较高,得出结论北京应该重新选择主导产业并构建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7基准、14指标的北京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具有全面性、代表性、可统计性等特点,旨在为北京市选择主导产业时能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建议北京在主导产业选择的过程中,能对7个基准综合评判,选择比较优势较多且优势显著、适合区域情况、体现区域特色、专业化的产业部门作为主导产业带动北京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主导产业基准产业结构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明基准讲方法保看齐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滑落还是攀爬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潜在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主导产业
产业结构
巧用基准变换实现装配检测
Imagination率先展示全新Futuremark 3DMark OpenGL ES3.0基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