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ISO14000走进高校的绿色化建设与管理

2012-04-29 06:47:20张雪花张宏伟
大学教育 2012年12期
关键词:环境管理环境教育

张雪花 张宏伟

[摘 要]高校的绿色化建设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科学的管理标准、规范的运行合同制和可行的实施方案。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为基础,将高校的绿色化建设与管理需求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标准相结合,提出构建与运行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方法,以期为保证绿色大学环境目标的实现,规范环境管理手段,实现绿色大学环境绩效要求提供可参考的方法。

[关键词]绿色大学 环境管理 环境教育 ISO14000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2-0129-02

本文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为基础,将高校的绿色化建设与管理需求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标准相结合,提出构建与运行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方法,以期为大学的环境建设和管理发展带来全新的活力,培养绿色人才,创新绿色科技和引领社会生态文明。

一、绿色大学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207技术委员会(TC207)组织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融合了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经验。[1]总体而言分为5大部分和17个要素。5大部分包括环境方针、规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以及管理评审;17个要素则构成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按照17个要素(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执行程序就构成了运行体系。

(一)理念系统

绿色大学ISO14000体系的构建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观点: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本质观,[2]强调环境管理服务于环境教育;环境管理的全过程始终以人为本,坚持社会对人才满意及使师生满意的“满意管理观”。

(二)策划系统

实施环境管理的监控首先应该对环境管理监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做好事先的策划工作,这可以保证所建立的体系本身的质量,以及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对环境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层次解决,始终坚持“绿色人才的培养,以及绿色科技的创新与应用”为环境管理监控的目标。

(三)制度(文件)系统

绿色大学采用ISO14000标准的模式编制文件,文件分为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报告记录四个层次。除了满足ISO14000标准要求,制度系统还应保障文件的适用性、有效性、可操作性、文件间及不同活动和职责间的顺畅衔接。

(四)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建立的关键性工作是全面识别绿色大学环境管理的主要过程,并针对管理的主要过程,设计管理控制点,制定管理标准。同时,建立了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检查与评估、管理质量投诉、满意度调查等手段有机结合的环境管理监控体系。

(五)改进系统

持续改进是ISO14000体系的精髓,主要通过日常检查、目标管理、学生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及时发现管理活动中的各种“不符合项”,通过分析原因,及时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使环境管理的改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控机制。

二、基于ISO14000标准的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保证运行机制

科学的运行机制是基于ISO14000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区别于传统管理的重要方面。绿色大学ISO14000体系的管理模式符合PDCA循环,即策划(P)—实施(D)—监控(C)—改进(A)。这样,从机制上保障了管理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实行实时、动态的监控管理,以推动环境管理的不断发展和环保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这种持续改进可以用下图示意。

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首先应制定切合实际的方针,指引管理工作的实施。环境方针必须包括如下内容:(1)学校承诺污染控制及污染预防,提出污染控制对象;(2)学校承诺持续改进,提出改进方向;(3)遵守环境法规及其他相关要求;(4)建立科研、生产部门及后勤部门的应急系统,制定相关方案。

在确定了环境方针的基础上,进行以下PDCA过程。

(一) 规划

1.初始环境评审。初始环境评审是明确环境管理现状的手段,其结论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

2.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主要包含:①方案制订的必要性;②方案执行和相关人员组成和分工;③经费预算及其分配;④方案实施时间和工作进度安排,每项工作的具体目标要求;⑤检查或考核的方法和要求。

(二) 实施与运行

绿色大学环境管理部门的组织机构及其各自的职能如下:

① 校长。主持大学的全面工作;制定和颁布环境方针;任命环境管理者代表;批准环境管理目标;批准和颁布《环境管理手册》;确保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策划,对大学的环境负最终的责任;落实组织结构,确保组织内部的职责和权限得到确定和沟通;落实各级各部门环保责任;主持环境评审等。

②主管副校长。按照ISO14001标准建立、实施和维护环境管理体系;向校长汇报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负责与相关部门协调环境问题,联络认证机构;审核环境目标、指标与环境管理方案的可行性,批准认定的重要环境因素;主持重大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组织管理评审等。

③基层部门。基层各部门是具体贯彻执行环境方针和目标的部门,主要负责组织本部门环境因素的识别,做好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与指导等。

院长/系主任:选择环境教育的课程,指定环境课程的实施方式以及环境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组织制定本院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指派相关负责人指导、协调、监督、检查本院工作,对院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等。

后勤管理部门:负责大学整体环境因素的识别,进行汇总登记;组织制定环境目标、指标及环境管理方案;组织对校园整体环境绩效的检查、监督;对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制订应急预案等。

科研部门:负责识别科研活动中环境因素;做好实验室化学品的管理,制定科研活动中的环境管理方案;对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科研活动进行定期的检查,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等。

生产部门:编制清洁生产计划并组织实施,编制物料需求计划;控制物料的使用并负责产品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开展节约资源、材料及其再利用的活动;做好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的分类和管理工作;对生产过程中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制订应急预案等。

(三) 检查与纠正措施

在实施建立绿色大学环境管理方案和措施的过程中,根据制定的计划目标和工作进度安排,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以实现不断改善学校环境的目标。

(四) 总结工作

体系经过一段时期试运行,管理者代表组织培训合格的内审员实施内部审核。审核文件的完整性、一致性、与ISO14000标准的符合性等内容,审核结果形成文件并报送最高管理者。此后,最高管理者应对组织中层管理者对内审结果、目标指标完成情况、体系改进的可能性和需要等进行评审,以确保体系持续适用、充分和有效。至此,环境管理体系已完成一轮PDCA循环。组织在实施改善的同时,环境管理体系进入了新一轮的循环。环境管理体系是通过建立内部组织机构和各环节工作评估、监控和反馈系统,加强管理控制,实现对环境管理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监控,形成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闭合体系,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稳步持续发展。

三、结语

大学14000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对于培育绿色人才、开发并应用绿色科技、引领社会生态文明和建立可持续示范社区都非常重要,是值得倡导和推行的新鲜事物,使之在大学教育和大学管理中切实发挥作用,需要学校管理者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配合。我们在天津工业大学新校区的建设与管理中已经开始着手这项工作,初见成效,资源环境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都得到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在眼见为实、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大学的绿色化建设与管理加强是一项一举多得的事业——培育绿色人才,创新绿色科技,规范环境管理行为,引领社会生态文明。

[ 参 考 文 献 ]

[1] 刘雙赫,裘奇龙,朱亮.构建国际绿色贸易制度的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2).

[2] 杨辉.关于绿色学校开展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探讨[J].中国ISO14000认证,2007,(2):34-36.

[3] 王东华.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与审计[D].天津:天津财经学院,2003.

[4] 张力平.绿色管理体系的实践探索[J].现代大学教育,2009,(10).

[5] 刘烨.高校教育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0,(9).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环境管理环境教育
浅析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未来英才(2016年2期)2016-12-26 13:24:04
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与整合
考试周刊(2016年99期)2016-12-26 11:06:03
浅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模式创新与试点研究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29:12
环境管理研究
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
基于WebGIS的火电环保信息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