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婷婷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管理是伴随着人类活动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人类管理自身行为的行为活动,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人类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环境管理 八项制度 环境规划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160-01
1 环境管理概述
1.1 环境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由于环境污染及其产生的危害,环境管理便应运而生,它是人类在于环境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其历程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1.1.1 限制阶段
20世纪50年代前后,世界范围内相机发生了一系列污染事件,由于当时尚未弄清这些公害事件产生的原因和机理,所以只是采取一些一般性限制措施,如伦敦烟雾事件后,英国制定了法律来限制燃料的使用量和污染物排放事件。
1.1.2 “三废”治理阶段
“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20世纪60年代初,发达国家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各国相继成立环境保护专门机构。当时的环境问题还只是被看作工农业发展带来的污染,所以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是治理污染源,减少排污量。该阶段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尽管环境污染有所控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采取的是末端治理措施,从根本上说是被动的,收效并不是特别显著。
1.1.3 综合防治阶段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宣言指出,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还应该包括生态破坏问题;打破了以环境论环境的狭隘观点,把环境与人口、资源和发展联系在一起,以整体的观点来解决环境问题。对环境污染问题,也开始从单项治理发展到综合防治。
1.1.4 规划管理阶段
20实际80年代,由于发达国家经济萧条和能源危机,各国都急需协调发展、就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该阶段环境管理的重点是:制定经济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长期政策,要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但环境问题仍然是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1.2 环境管理的概念
环境管理的概念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和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依据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2 环境管理制度
为了实现环境与资源保护目标,贯彻执行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原则,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吸收各国的经验,规定了各种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下列具有全局意义的基本制度。
2.1 “三同时”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开发建设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工程项目,其有关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2.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和环境影响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2.3 排污收费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对环境排放污水、废气、固废、噪声、放射性等各类污染物,按照一定标准收取一定数额的费用,以及有关排污费可以计入生产成本,排污费专款专用,主要用于补助重点污染与治理等基本原则规定的总称。流程如(图2):
2.4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是以签订责任书的形式具体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污染的单位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工作程序为(图2):
2.5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是指把城市环境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采取多功能、多目标、多层次的综合战略、综合控制,以最小的投入,换取城市环境质量优化,做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2.6 排污许可证制度
我国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基础,由排污单位的申报登记、排污指标的规划分配、许可证的申请和审批颁发、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等四步组成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
2.7 限期治理制度
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对现已存在的危害环境的污染源,由法定机关作出决定,令其在一定期限内治理并达到规定要求的一整套措施。
2.8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在一定特定范围内,为保护环境所建立的集中治理设施和采用的管理措施。
3 环境管理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1 环境管理面临的问题
环境法律中存在环境管理机构设置重叠或空缺的问题:部门立法、利益分割的问题依然存在,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关系不明确,管理比较混乱,呈现多头管理的局面。环境管理机构设置重复,致使不同部门的机构担负相同的职责。经济发展的决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保护要求相脱节。对于环境管理,不但缺乏公众监督,而且公民参与不够,公民没有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请求权等。
3.2 环境管理的解决方法
3.2.1 完善关于环境管理的立法
把“公民参与”写入法律,让公民享有充分的参与环境管理的权利。增加关于资源管理部门职权和法律责任的规定并建立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度。
3.2.2 加强国家对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能
以环境保护计划统合现行环境污染行政计划和自然保护行政计划;完善信息交流网络和信息公开制度;设立相关委员会以处理环境质量鉴定、重大经济活动的环境决策以及纠纷调查处理等事项;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
3.2.3 加强对环境管理的监督
加强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环境的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的环境管理监督、国家检察机关的环境管理监督;加强司法机关对环境案件的司法监督权,充分发挥其对环境的监督职能;社会团体、公众和群众自治组织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监督权利,更好的实现环境保护。
4 结论
中国经济起步较晚,当今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这就面临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的博弈,环境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果问题处理不当不仅承认环境权重毫无意义,而且会破坏原有的法律体系。所以,个人认为政府应该在环境保护中起主导作用,不断完善环境管理制度,可以联合一些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共同管理环境资源,同时赋予公众参与权,联合全社会共同管理环境。
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