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仕光
合作式学习是指学生间的交往互动,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工协作,交流讨论,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合作学习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并把“学习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作为目标之一. 笔者执教以来,多次在听公开课、观摩课后,与诸多同行进行深入探讨,发现不少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不够准确,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做些什么呢?下面就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谈谈我的体会和认识.
一、学会合作交流,经历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每一名学生都要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做可以避免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是直接从好学生那获得信息. 合作学习要给所有的学生,特别是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动脑思考、进步的机会,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针对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烈、缺乏合作能力的弱点,教师应经常教给并训练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倾听、归纳别人的意见,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争论和辩论. 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学会合作,并可以在合作中学会学习,还可以解决一些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疑难问题.
二、组织小组合作,解决教学难点
对于学习的难点,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解法,学生可能很快明白,但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还可能出现同样的思维障碍,而且学生的记忆也不会太深刻. 如果我们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在教“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妈妈买来一些糖,想分给到家里来做客的小朋友们. 她想分给每个人3块,能分给几个小朋友呢?结果会怎么样呢?她想考考做客的小朋友,如果让你分,你会吗?看看你能有什么新发现. 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马上进入了状态,兴致勃勃地按要求分起来,三名同学当客人,一名同学分糖果. 分成几类:有正好可以分完的,有余1个的或者余2个的. 在分糖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分配,研究分得的结果,于是自然地从感性上明白了“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的道理.
三、选择合作时机,引导学生参与
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够. 例如:在教分数时,我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我没有说话,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 一个孩子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片纸,指着其中的一份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其他孩子都摇了摇头,他们很难赞同他的观点. 另一个孩子站起来,他把圆对折,从中间撕开,他说:“那么这样肯定是二分之一了吧!”所有的学生都点头赞同. 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地看到圆的变化,很容易就能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而且这个结论虽然简单,却是由他们自己分析,推断出来的,使得他们都乐于去进行小组讨论. 可见,合理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学生们的竞争意识,为学生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合作效果评价,增强学生信心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特别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这样可以增进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五、发挥教师作用,促进学生合作
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这样更加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自由的发展空间,也为师生关系的进一步融洽提供了空间.
总之,在课堂中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愿意合作学习,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