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I培养模式下的理论教学探究

2012-04-29 00:44王玲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2年11期
关键词:理论教学培养模式

王玲

摘要:专业型俄语翻译研究生的培养是相对较新的教学领域,在教材和教法方面虽有英语专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也无法照抄照搬,如何建立独具特色的理论和实践兼顾的教学体系是面临的主要课题。本文提出次理论教学法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矛盾,以生态翻译学的宽广视角整合翻译理论资源,把理论糅合于实践训练之中,帮助研究生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体裁文本概括不同的微观翻译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MTI;培养模式;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1-0014-02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同外部世界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频繁。翻译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如何满足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即如何培养合格的专业翻译人才成为相关教育机构和用人单位共同面对的当务之急。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几年来,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不断增加,而教学方面也达成共识,认为建立以发展翻译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较以翻译理论或学术训练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更具有指导意义”[1]有学者进一步提出”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方法[2],以工作实践代替教学过程。那么,是否要完全摒弃理论教学呢?当然不是。不过,MTI培养模式下的理论教学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一、MTI理论教学的目的、意义和作用

理论指导实践,这是毋庸置疑的。在MTI教学培养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针对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存问题,制定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范围,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树立正确的翻译观

对13所高校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教学中学生经常会问:“您想让我直译还是意译?”这表明学生并未明了翻译的实质。而这一后果恰恰是因为语言教学中以翻译作为外语教学手段,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非此即彼的惯性思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首先,要区分“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教学翻译是指翻译作为语言能力的习得和测试的手段,往往是针对某一具体单词、词组、句子或语法现象的意义,在讲解和练习过程中进行的指定性语言转换训练。优点是利用母语方便快捷的特点;缺点就是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一对应的理解,从而阻碍语言灵活运用,而且这一副作用越到高年级越明显。翻译教学是指以培养职业译员为目的,着眼于传译能力的训练。以MTI研究生为例,基本上都是外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准备可以说是合格的,但只有摆脱教学翻译的束缚,职业翻译教学才具有可行性。其次,要认清翻译中的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翻译是把文本置于宏观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考量。如果只是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难免会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非语言因素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文化因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学位办[2007]11号)强调翻译专业人才应掌握“宽广的百科知识”。应该说明的是,对于翻译来说,不仅仅要了解这些知识,还要了解它们对语言的影响以及在不同语言中相应的表达。

(二)概括具有针对性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就其本质来说,翻译活动就是宏观层面的指导性策略与微观层面具体翻译方法的选择过程。翻译教学就是帮助学生组建一个储备可供选择的语料库。那么,这个仓库里应该放些什么?穆雷、王巍巍归纳的专业型学位翻译研究生培养模式图示中包括“良好的双语运用及转换能力”、“ 了解基本翻译理论”、“ 了解相关专业知识”、“ 熟练使用翻译工具”、“ 熟悉翻译流程与职业规则”、“ 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译员素养”[3]。可见,入库的应是“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如果两者各不相干地堆放,对于翻译实践活动的作用是微弱的。要是将两者组合起来,以半成品乃至成品的形式储藏在仓库里,那么使用起来就会格外地得心应手。功能语言学认为,语篇体裁是有目的的社会活动,不同体裁目的决定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策略选择与体裁目的对等”[4]给我们一定的启发。将专业知识按照语篇体裁分类,再根据语篇体裁采取不同的翻译处理手段。由于仓库主人的差异,物资应具有个人色彩。换言之,每个人的仓库各有特色。

(三)归纳总结翻译经验

仓库物资堆放分门别类。教师应该帮助、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翻译实践活动经验加工、提升。这方面学生非常渴望教师的积极引导,大多数希望“多指导、点评翻译作品的优劣”,进行翻译实训和讲评”[5]。综上所述,我们认为,MTI的理论教学应该是帮助研究生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体裁文本总结概括不同的微观翻译策略和方法,即高于加字、减字等具体的翻译处理手段,又不上升到诸如目的论、顺应论等抽象笼统的理论高度,因而恰恰适合介于本科与博士之间的研究生。我们姑且称之为“次理论”。

三、生态翻译学对次理论教学的指导意义

“生态翻译学”这一学科概念是胡庚申在其“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提出的。引起翻译家的广泛关注,并有大量关于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发表。目前已成立“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并召开了“首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可以看出,生态翻译学是一门新兴科学,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学术前景,也符合当今社会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趋势。这对于我们的翻译教学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从翻译的角度来看,基于目的论、顺应理论、接受理论、关联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可以基本分为三派,一派是对读者、译文的研究,一派是对作者、原文的研究,还有一派则是两者对比研究,可以说这三派的研究都有其代表性、实用性,但同时也有其局限性,三派都忽略了对译者本身的研究。其实,就翻译过程而言,无论是“顺应”还是“适应”,无论是“关联”还是“选择”都是由译者来完成的。而我们的教学恰恰是对译者的培养。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建立起来的生态翻译学明确并突出了译者的作用和地位,对翻译主体性的宏观问题进行了原创性探索,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翻译的过程,指出翻译即“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6]。这一定义突出了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解开了套在译者身上多年的枷锁,充分显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的“语境”扩展到“翻译生态环境”,其内涵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是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维立体翻译法:即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之间选择适合的翻译方法。交际维的提出符合媒体语言翻译的特殊性。综上所述,生态翻译学非常适合作为媒体翻译的教学需要,可以作为基本教学理论的指导。

四、次理论教学法

(一)认识翻译理论发展进程—三维转换

翻译理论的发展进程足以单独开设一门课程,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长篇累牍。事实证明,只要以恰当的具体例子才能使翻译过程说明问题,让学生既有直观的印象,又有概括的理念。比如,我们选择俄罗斯大选后的新闻标题为例“У Миронова не пили шампанское”。翻译理论的第一阶段注重“字词对等”:米罗诺夫没喝香槟酒;翻译理论的第二阶段注重“语义对等”:米罗诺夫败选;翻译理论的第三阶段注重“语用对等”,即尽力保留原文语言风格和特色,包括修辞手段和文化内涵:米罗诺夫未能喝上庆功酒。这三种情况没有孰优孰劣之分,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使用。这样,学生就不会再纠结于直译还是意译的困惑。

(二)帮助建立媒体语料库 — 翻译生态环境认知

媒体语言内容纷繁复杂,词汇涵盖面大,是对译者单词量极大的考验。同时媒体语言趋于程式化,大量的套话、惯用语,尤其是新闻报道中的政治、政论语汇复现率极高。建立自己的语料库,可以大大提高翻译效率。建立语料库的最佳方式是将两种语言对应起来,即词典方式。我们建议对比中俄媒体对共同事件的报道内容,寻找对等词和表达式。尤其关注俄媒的涉华报道,学习其对中国事务的用词,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避免出现中式俄语。

(三)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

选择不同体裁的媒体语料,由学生翻译后点评并总结规律性策略和方法。教师可遵循一定的翻译理论,但不必讲解理论,只引导学生达到需要的目的即可。本质就是帮助学生建立篇章体裁与翻译策略之间的直接联系。翻译以适应选择论为理论依据,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理论本质有了感性认识和应用能力,但不必对理论本身深究。

专业型俄语翻译研究生的培养是相对较新的教学领域,在培养模式中包括解基本翻译理论和专业知识。MTI的理论教学应该是帮助研究生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体裁文本总结概括不同的微观翻译策略和方法的次理论教学。次理论教学法解决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矛盾,以生态翻译学的宽广视角整合翻译理论资源,把理论糅合于实践训练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5]葛林等.诺德翻译能力理论观照下的MTI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翻译,2011,(4).

[2]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2).

[3]穆雷,王巍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11,(2).

[4]李国庆,靳智博.翻译策略选择与体裁目的对等[J].外语学刊,2011,(3).

[6]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理论教学培养模式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与研究
和谐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谈外科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