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玉明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课堂提问不仅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每门学科教学值得探究的一个永恒的课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构建清晰、有序、高效的课堂,我们在不断反思着课堂教学,认识到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往往也有惊人的联动效应。通过调查分析、外出学习、专家指导、实验探究等实践研究,发现课堂提问不是该不该提、要不要提的问题,而是该如何提,提什么样的问题。所以,关键就看我们拥有什么样的提问观。好的设问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便于揭示知识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都有所进步,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师在备课时要明确提问的目的:为引入新课?为突出重点?为解决难点?为激发学生兴趣?为启发学生思考,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不清的提问,保留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达到一“问”激起千重浪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提问要有趣味性、挑战性、发展性。
一、让提问富有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好奇。
课堂的生动与活泼,很多时候是由问题的趣味性激发的。学生就像一池水,教师的提问便是投进水中的一块石,往往一些灵感火花便是在这样的提问中产生的。如二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如图):
小动物们排队做操,质疑:“小猴说它在第1排第1个,小兔也说它在第1排第1个,这是怎么回事呢?”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发生了争论,大家立刻兴致勃勃地来帮忙解决了。通过观察发现,小猴是第1排左边数起第1个,小兔是第1排右边数起第1个,看来小猴和小兔都没错。追问:如果按两人的说法来说,你有什么想法?孩子们针对现状和自己的实际经验展开了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必须要统一标准——现实生活中横向第几个一般从左往右数。又如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的教学中,可设置这样的情境:中国护航舰队在亚丁湾海域进行维和护航任务,突然接到地面报告,在舰队东北方向有一艘商船遭到了索马里海盗的袭击请求支援。根据示意图分析:事发地点可能在哪里?“东北方向”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显然不是难事,在大家意见的碰撞交流中很快发现,所有的“东北方向”汇总起来形成了一个以舰队为圆心的圆心角是90°的扇形面。质疑:“怎样才能让中国舰队用最少的时间到达出事海域?”……数学课中的趣味性问题必定是包含了生活信息和数学内涵的,不能等同于纯娱乐的、纯游戏的问题,为了趣味而趣味,这样的问题就没有数学价值,自然不具备有效性。
二、让提问富有挑战性,引领学生的探究。
数学问题如果没有趣味性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则能够挑起学生的好胜心。一个有效的数学问题应该具备的特征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有一定障碍但又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有关,经过学生的深入思考可以为学生理解与接受。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时,大多数教师都是先出示各种各样的梯形,然后让学生把这些图形和以前学过的四边形进行比较,提问“看看这些图形有什么不同”,然后找出这些图形的共性,从而归纳出梯形的一般特征。显然这样设计,仅仅是为了认识梯形的特征而进行的。有位教师在教学时就打破了这一常规,首先质疑:“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它们都有两组对边平行,有没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呢?”(一下子打开了学生思考的闸门。)此时,老师并没有满足于让学生到现成的生活或各种图形中去找寻,而是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有向”的再创造。出示了四种学过的图形(如图):
要求学生在里面添一条线把它变成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是对学生高度的信任,它激发了学生全力以赴地去探索、尝试。学生在交流、碰撞后,不仅创造出了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而且找到了多种不同的途径。如第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可以分别画AB或BC或CD或AD的平行线(如图):
而且都不止一种画法。同时,还在不同图形不同的画法中,发现了它们的共性:没有对边平行的(不规则四边形和三角形),就创造一组对边平行;有两组对边平行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就打破一组平行的对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方法和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情感。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及时激发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斗志,学生在战胜挑战的过程中学会了创新。
三、让提问体现发展性,提升学生的思辨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说学习起源于思考,思考起源于疑问,即问题是学习的首要前提。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能够自己提出的问题,则不仅说明了学习的成效,而且可以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发展能力。如在认识了三角形后的练习中,问:“你能在长方形上画出面积最大的三角形吗?”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发挥着自己的水平:连接长方形的一条对角线;以长方形的一条长作为三角形的底,在它的另一条长上任意取一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以长方形的一条宽作为三角形的底,在它的另一条宽上任意取一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一个问题解决的同时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在长方形纸上画一个面积最大的三角形有这么多种画法?它们之间是不是有着一定的联系呢?”创新的火花就在这里被点燃了。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和讨论后,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妙:“这些三角形是同底等高的,所以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最大的三角形的面积恰好是这个长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这些三角形和原来的长方形也是同底等高的。”让提问具有发展性,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浅显层次,促使他们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地思考问题,提高对知识本质的认知与辨析能力。实践证明,不论是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思维的角度来讲,发展性的问题都已经成为课堂的出彩处、闪亮点。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如直问、曲问、反问、追问等。不管采取何种形式,一线数学教师都必须优化提问,真正实现课堂提问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只有教师问得精彩,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