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恻婉转 扣人心弦

2012-04-29 00:44
语文教学之友 2012年12期
关键词:晋武帝陈情表李密

李密本是蜀国的尚书郎,蜀亡后,退居乡里。公元267年,晋武帝司马炎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想出来做官,但又担心晋武帝怀疑自己心念旧朝而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写下了这篇《陈情表》,向武帝表明自己不愿为官的心意。史载司马炎读后感叹“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仅同意他暂不赴诏,还“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李密是怎样表明自己的心意并让晋武帝心中满意的呢?靠的是他那高超的“陈情”艺术。

一、凄婉真挚的情感

作者开篇就叙述自己不幸的少年经历。“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一句话概括出了自己的悲惨遭遇,落笔酸楚,首先让人心中一紧。紧接着,作者把苦情逐步推上了极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襁褓丧父,年仅四岁母亲又改嫁——幼失怙恃,这是一不幸;“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从小疾病缠身,九岁还不会走路——体弱多病,这是二不幸;“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只有老祖母和自己相依为命——无依无靠,这是三不幸。苦涩凄凉的生活中,自己只能“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样一个苦水之中泡大的孩子谁了解后不生同情之心呢?苦难者总是让人同情的,李密深谙这一点,所以开篇极力渲染自己命途多舛的境况,以一个苦情者的形象出现在晋武帝的面前。再严厉的人,再铁石心肠的人,读到这些谁能不生恻隐之心。这无疑会在情感上给晋武帝以强烈地震撼。

苦涩的童年唯一的依靠是祖母刘氏,“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作者虽然没有具体写小时候祖母怎样抚养自己,但艰难不易可以想见:一是李密身体虚弱,生病应是家常便饭;二是家中没有至亲能够给祖母搭个帮手;三是祖母年龄又大,手脚不便(祖孙相差五十二岁)。这样深厚的骨肉之情怎能不让作者心存感激?因而,当祖母病倒之后,“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同样也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李密细心的照料,祖母也难以活到“九十有六”的高龄。情感是从生活中产生的,相濡以沫使祖孙之间的情愫变得更加深厚。亲情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这种朴素而圣洁的情感最能沟通思想。作者不同寻常的孝心,格外令人感动。“令伯(指李密)之表,反复谆笃,出于真诚。至今读之,犹足使人感动,况当时之君乎!”看到李密这些真情表白的晋武帝自然也不会例外。

二、委婉曲折的方式

作者“陈情”的目的是“辞不赴命”,开头却避而不谈,而是从自己的身世写起,叙述自己孤苦无依的童年,叙述祖母久病卧床的情状,叙述自己进退两难的狼狈,最后才表明自己不能赴命的目的。这种叙述方式,是一种迂回“战术”。《战国策·赵策》记载:赵威后刚执政,秦国就急攻赵国,赵国求救于齐,而齐国却提出救援条件——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赵太后不肯答应,于是大臣竭力劝谏,惹得太后暴怒。左师触龙避其锋芒,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只字不提,而是转移话题。先问太后饮食住行,接着请托儿子舒祺,继之论及疼爱子女,最后大谈王位继承。不知不觉之中,太后怒气全消,最终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李密的陈情方式和触龙的劝说方式异曲同工。试想,如果李密开头就说“我不想做官”之类的话,晋武帝还能有耐心把他的表看完吗?这种迂回“战术”给自己成功地打动晋武帝腾出了有效的情感空间。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李密不单在战术上迂回,还紧紧地抓住了一个字——孝,“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李密是蜀汉旧臣,如果他不答应武帝的征召,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心念旧朝,不满新朝——这可是杀头抄家的罪——李密当然清楚,所以他得澄清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意在表明我不出来做官只有一个原因——供养祖母,“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恰恰就是晋武帝所提倡的“孝”。不仅表明了心机,同时也给晋武帝在处理他这件事上有了伸缩的空间。但是这又产生另一个问题:供养祖母是孝,不听从君主诏令,却是不忠。“忠孝不能两全”,是尽忠还是尽孝?李密最终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先尽孝,后尽忠。因为李密今年才四十四岁,而祖母已经九十六岁了,“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这样做,既符合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道德方针,又有尽忠武帝的机会。“忠孝两全”,既成全了李密“愿乞终养”的愿望,又成就了晋武帝“孝”治天下的美名,还会收罗名士为己所用,晋武帝当然不会不满意。

正是靠高超的“陈情”技巧,李密不仅说服了晋武帝,也征服了后人。苏轼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清人过珙说,《陈情表》“直摅真情,声泪俱下”。这些绝不是溢美之词。

(作者单位:泗洪中学)

猜你喜欢
晋武帝陈情表李密
《陈情表》*《项脊轩志》核心素养导学
绘就最美孝善的鄢陵画卷
双赢的智慧——《陈情表》个性解读
石崇王恺斗富
智解不祥的“一”
晋武帝纵容腐败留后患
《陈情表》新读
论《陈情表》的“反复”
你来帮帮我
从平吴战争看晋武帝对异姓权臣的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