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林莉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的主要内容,也是最能展现语文教师才情和教学水平的教学。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不同文本的阅读教学有所不同,需要具体文本具体分析。但是,除了教师的一些个体性差异外,文本阅读教学有其内在的规律,这使得“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我们大可将不同文本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共性方面归纳总结出来,探讨其中的教学技巧,形成文本教学的具体步骤,在此基础上,添加个性的教学因子,使得教学有规可循,文本阅读有章可依。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初步将其总结为三步教学法,供大家参考。
一、以整体感知走向文本
针对不同的文本,如散文、诗歌、小说、杂文、戏剧等,都要结合文本特点加以分析:该文本属于何种样式?其显著特点是什么?这样的感知可以迅速帮助我们抓住文本的特色,加以感知。接着,就可以考虑从文本的作者、写作的背景、作品涉及的相关材料入手来对文本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找到文本存在的理由和目的,这对于下一步文本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具体教学中,这一过程就是整体感知这一步骤,该步骤要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初步认识。如执教鲁迅的《拿来主义》时,我就以“本文是什么文体?”“这种文体有何特征?”“这种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到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是为了讽刺某种现象和某一类人的,帮助学生搞清了这篇文章的调子。接着我又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他的这类作品主题往往是什么?”“文章写作的具体背景和年代大致怎样?”等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时代背景有个初步的认识,找到了理解的方向。
二、以重点领悟走进文本
在对文本进行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后,就进入对文本的具体分析、重点感悟阶段了。一篇文章可以分析的内容、可供思考的问题太多,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关键是要筛选、提炼出其中涉及到文章整个主脉络和作者主要意图的内容加以分析、领悟。如散文就是要找到那根形散神不散的“线”,诗歌则要找到其中的“情”,小说要找到其中的形象特质,戏剧则要找到其中的矛盾冲突等。
在具体教学中,这一过程的表现方法可以有多种,既可以用学生质疑的形式出现,也可以用学生提问的形式出现,但都需要师生的合作探讨,共同领悟生成。如执教《拿来主义》一文,我重点抓住“主义辨析”和“大宅子探讨”两个重点部分,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这两个部分是这篇杂文刀锋所指之处,也是作者寓意最为深刻之处。文中的几个主义,可以让学生借助书本上的背景介绍、文本中的内容来进行辨析探讨,得出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的真正区别,这样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就很清楚了。文中的大宅子充满寓意,在文本阅读中自然需要着力分析,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上台表演的方式演绎三类人对于“大宅子”的不同态度,最后明确作者对三种人的态度,从而得出作者对“大宅子”的态度,进而体悟文章的写作意图。
三、以艺术鉴赏走入文本
在具体分析、重点感悟这一步里面,我们基本上可以把握作者的思维脉络,但对于作者的一些深层次的意图理解起来还不够明朗。这时候要引导学生从艺术手法鉴赏角度来破解作者的真实用意,因为文本的特色所在之处也即文章思想汇聚之处。
在具体教学中,文本的艺术鉴赏需要结合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主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纵深挖掘。如在《拿来主义》一文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于面对大宅子的三种人都能理解,但对于“大宅子”本身则觉得难以理解,觉得很难和文化遗产联系起来。对此则可以从艺术手法角度加以鉴赏。从象征艺术角度去思考,“大宅子”是青年祖上“荫功”所来,这就意味着是一种年代久远的遗产,其中的鸦片、灯具、姨太太则是代表遗留的一些不好的内容,而其中的鱼翅等则是有营养的,这自然是象征其中有价值的内容。在结合文章第一段中的绘画展览、戏剧交流,明白文章所写的主题是文学艺术,也就了解到作者在文章结尾,“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三句话的对应关系,则“大宅子”自然很容易理解为象征着文艺遗产即文学遗产了。还可以从象征的形象角度分析作者的这种讽刺幽默,更加能够彰显文章的主题。
其实,在具体教学中,这三步并非是独立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交叉的,只是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大致上有着这样的一个文本解读顺序而已。同样这三步也并非是文本阅读教学的全部,可以结合文本教学需要,进行拓展阅读,比较同类型文本或者相对类型文本的异同之处,更深层次地去学习文本;还可以走出文本,以活动体验方式来学以致用,实现文本教学的课外拓展,延伸语文学习的外延。总之,教学本无定法,关键在得法。运用好文本阅读教学三步法,可以有效地针对文本特点进行重点解读、艺术鉴赏,从而实现文本的规律性认知、科学化解读。
(作者单位:泰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