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凯
[摘 要]高等教育应该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科学的教学体系构建,深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一条富有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和实践技能。
[关键词]卓越特征 应用型人才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2-0034-02
目前,我国拥有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和工程科技人员队伍,然而大而不强,多而不精,普遍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动,推动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通过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强国转变。为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教育中,应加紧培养一批创新性强、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卓越应用型人才已迫在眉睫。
一、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数量及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培养途径以及滞后的教学资源建设,给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带来了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人才培养的定位还不够准确,只是将升本前的工程教育简单拓展,或者将重点高校的工程教育略加调整加以引用,致使人才培养脱离实际,难以形成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无法形成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办学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方针,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为地方行业、企业输送实用人才。
二、卓越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及培养目标
卓越应有型人才在原本我们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上,更加地突出他综合性的一面。不仅仅要求在所从事的工程技术行业要有娴熟的知识理论的实践使用和解决现实中的高难度问题等的能力,也要体现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文色彩。人才不仅仅要了解理论知识的基本存在,还要关注理论知识的不断更新,行业的不断变化、发展,以长远目光审时度势。不仅要有对专业项目的设计和管理的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沟通与交际的能力,职业素质外的职业道德也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职业道德的综合提高,对于拥有雄厚技术能力的人才来说,提高竞争力有着很大的作用。
三、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制定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升学生基本素质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响应“卓越计划”,着力于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健康、安全、服务及创新意识。在能力层面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与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现代工程意识和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在素质层面上,强调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二)围绕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体系进行重置和优化。
(1)在课程设置上,要切实处理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通识课程着重关注学生应具备的非技术领域的知识及现代工程意识、创新意识等的学习与培养。
(2)在课程内容选择上,遵循“基础+前沿”的原则,既要选择工程学科领域内的经典知识,还要尽可能选择学科领域内的前沿教材,拓宽学生的学科知识面。在“双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工程伦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大量融入工程设计的思想培养理念;加强与企业专家之间的学术讲座与交流,显著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设计水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3)在课程实施上,用项目来整合知识的应用过程,强化知识的掌握。每个教学项目设计了“项目目标”、“项目内容”“项目分析”、“项目实施”以及“项目评价、考核”等环节。通过确立“项目目标”,给出“项目内容”,进行“项目分析”,以“知识链接”将项目任务与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任务实施”又把知识点融入工程实例的讲解过程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与培养更有深度和广度,通过“项目评价”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并进行反思与总结。以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性和实践性并重,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逐步提升。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本科阶段4 年中,应累计有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根据专业性质、学校资源、教师队伍、企业条件等因素,学生可以分不同阶段到不同企业进行1周至3个月的中短期课程学习或工程实践, 也可以在企业进行3个月至1年的专业实习或工程实践。
(四)建立起雄厚的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的强弱,是各等级教育中都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培养高尖端的卓越应用型人才更需要一支综合实力强大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来为其服务和支持。我们的在任老师更多的只是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严重缺乏企业岗位的实际工作和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有计划的派送我们的老师去岗位上进行磨炼,充实他们的实践经验和阅历。
(五) 校企联合培养制度值得推崇
校企联合制度可以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在学校这方面,学校的培养可以提高强大的知识论理的基础;而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把在校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科学的教学体系构建,深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一条富有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和实践技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莹,刘春媛.关于应用型本科实施“卓越计划”的探索[J].出国与就业,2011,(4).
[2] 徐长山.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2011,5(3):89-94.
[3] 刘达玉,王卫,苟小军等.基于卓越计划的应用型创新师资队伍建设[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1):34-36.
[4] 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10-112.
[5] 梁丽琼.对中职生开展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双管齐下模式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2,(6):83.
[责任编辑:王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