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奕
小学语文教学中始终存在两大难题:阅读、作文。不少学生拿着一篇文章不知如何阅读,不知怎样吸收文中的“营养”。一写作文就像避瘟神似的特别害怕,总感到作文无话可说、无从写起,常常是三言两语就把一篇文章写完了。三年级是学生学写作文的起始阶段,对日后高年级写文水平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语文课程标准》对三、四年级“作文”的要求是“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小学语文大纲也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说明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从阅读开始的。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但是有的学生只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缺乏表达能力和意愿;有的学生注重“倾吐”,但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想“吐”而又“吐”不出来。所以,教师必须理顺读与写的关系,充分利用课文内容进行训练,借助语言情境和语言实践,找准写文的切入点,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使理解与表达、输入与输出紧密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达到“知其意而得其用”的教学目的。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识字水平、理解能力均有限,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不现实,因此,利用好教材就很关键。教材是最好的范文,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这些课文大都是名家名作,题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堪称典范。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让学生模仿名家锤炼词语、学习语言布局谋篇,把它作为习文的拐棍,一旦路走好了就可以扔掉拐棍,大胆写作,自由写作。
一、从仿写入手
三年级的学生没有作文基础,在读一、二年级的时候只要求写一段话,没有篇章的概念,更不知如何去组织文章结构,将文章写具体;另外,词语贫乏,想到的内容不会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三年级作文的最大特点是过渡性,其中就包括由句、段训练向篇章训练过渡。因此,我们要将一些有关段落的知识教给学生。结合具体的段落,进行讲解,然后贴船下篙,进行相似的模仿练笔,这样学生就有所参照、有所依托,能够学写具体,言之有物了。
《秋天的雨》中有两句较典型的被艺术化的句式:(1)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2)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教学中,可以先带着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感受文本独特的语言美,然后启发学生:“秋天的雨还把什么颜色给了谁呢?”让学生学着课文中的句式也来写几个句子。学生有了课文的引导,结合生活经验,笔端流淌着美丽的文字:“它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一盏盏小灯笼,照哇照哇,照亮了整个果园。”“它把黄色给了梧桐叶,黄黄的梧桐叶像一只只大手掌,招啊招啊,招来了秋天的凉爽。”“它把紫色给了葡萄,一串串葡萄水灵灵的,像一串串珍珠藏在绿叶底下,闪啊闪啊,闪出了秋天的光亮。”……学生通过写话,不仅感受到秋雨给大地带来的绚丽多彩,更学会了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
在教学《花钟》这一课时,有一处重点是仔细体会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文中的语言很美:“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睡莲从梦中醒来,万寿菊欣然怒放,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前让学生查资料,课堂上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书上例句的基础上,说一说还知道哪些花在整点开放,并也试着用不同的写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学生在思考讨论后写出:下午五点多,紫茉莉送来了缕缕香味。晚饭后,月亮升上了天空,月光花也随着开放了;不久,晚香玉又飘来阵阵香味;最后,昙花露出洁白的大花瓣。啤酒花像喝醉了酒的汉子醉醺醺地开放了。蛇床花像一把把小花伞黎明三点从美梦中醒来,芍药花在清晨七点和太阳一起醒来……学生畅所欲言,把他们知道的都用最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了。
二、从重点词句入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该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如《荷花》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中的“冒出来”用词十分准确生动,教学时可以引导、拓展。笔者曾这样设计:“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些白荷花冒出来干什么呢?”学生说:“想看看岸上的人们在干什么”“想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想看看它周围的环境是否受到污染”“我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空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后,笔者又拓展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啦,面对美丽动人的荷花,你想对它说什么呢?请大家写出来。”“白荷花,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荷花姐姐,你真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穿着雪白的衣裳在碧绿的地毯上翩翩起舞,令人陶醉。”“白姑娘,你出污泥而不染,你把美丽、纯洁献给了人间,你真了不起。”……根据“冒出来”一词,笔者设计了两个对话情境,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把学生生活与文章内容联系在一起,把文章阅读与写作学习融合在一起。
三、从“补白”入手
所谓“补白”,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与文本有关但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空白点进行合理的补充、解释和说明。利用好补白,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走进课文、感悟课文、拓展课文,提高写作水平。如《太阳是大家的》第二节中:“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她把小树往高处拔;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看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诗中这个省略号千万不能轻易放过,因为在这些看似“无”的空白之处,实际上却存在着极其丰富的“有”。可以抓住这个符号,让学生来补白,充分展开想象,写出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学生写出“它冬天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帮人们赶走了寒冷”“太阳驱赶了黑暗,让我们小朋友不再害怕”“太阳普照了大地,使万物得到生长”等等。通过补白,让孩子们有感而作,写出了他们的想象和感受,同时又深化了课文主题。
四、从结尾入手
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作进一步的挖掘,这既是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又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种好形式。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的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学习了《小摄影师》之后,学生明白了高尔基关心下一代的崇高品质。教师可以启发:如果小男孩再次来找高尔基,会发生什么事呢?他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对话?小男孩又会怎么做等等。有些课文的结尾写得比较含蓄,让学生有许多猜测、想象的空间。对于这样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结尾,通过合理想象,把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风筝》一课的结尾: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可以启发学生:我们在水磨坊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如果找到了,我们会做什么?如果没有找到,又会怎样?学生通过讨论,写出了两种不同的结尾:有开心的——我们跑到磨坊,四下寻找,终于发现我们的“幸福鸟”挂在房子旁边的一棵大树上。我立刻自告奋勇爬上树,小心翼翼地把它取了下来。小伙伴们高兴得手舞足蹈,欢呼着:“‘幸福鸟找到喽!”我们把风筝的线绑上,又快活地放起来。也有失望的——我们飞快地跑到磨坊,四处寻找,也不见我们的“幸福鸟”。小伙伴们有的流下了眼泪,有的失望地回家了,但更多的是把目光投向远方,决定继续寻找……
总之,三年级是写作的起步阶段,只有多读多写,读写结合,找准读写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让孩子在阅读中尝试写作,才能有序拓展。教师要对教材有深度理解和挖掘,以此为依托,抓住学生兴奋点,捕捉学生敏感点,让学生乐于动笔,勤于动笔;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不提过高的和超前的要求,着重培养写作兴趣,为高年级的生活写作、情感写作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