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传传的太行小山村

2012-04-29 02:42白英
当代人 2012年12期
关键词:陈永贵大寨

白英

大寨是山西省晋中昔阳县东南太行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大寨”这个名字,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似乎有些陌生,但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它的名字是那么的响亮,罩在它头上的光环是那么的耀眼!

远眺大寨

从昔阳县城到大寨只有5公里路程,宽敞笔直的马路,一路上红旗飘扬、战天斗地等雕塑充满了浓浓的大寨气息。来到大寨的村口,大门是一面用石块砌成的高大围墙,围墙顶部写着“大寨”两个鲜红的大字。中间门洞的上方有一条横幅:“大寨人民欢迎您”,两侧各有一条红色的大标语“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这样的标语不由得又让人忆起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沿着大寨村口西边的盘山公路蜿蜒而上,往日层层梯田的虎头山上此时已经是另一番景象,绿树葱笼,浓荫匝地。相传,宋元相争时,宋兵在虎头山扎下营寨,就叫大寨。几十年前,虎头山由一片片一条条贫瘠的山梁沟坡组成。“七沟八梁一面坡”说的就是虎头山复杂的地形。那时大寨是有名的穷村子,全村不多的耕地,散落各处,大寨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将七条大沟,几十条小沟,改造成了肥沃的梯田,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粮食增产的奇迹。也正是在这种积极开拓的奋斗中,大寨的面貌发生了很大面化,1964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号召“农业学大寨”,大寨不仅是一面旗帜,也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象征。

站在虎头山头放眼看去,夹在东西两山之间的大寨全貌尽收眼底。大寨村,如同一个卧在虎头山粗壮臂弯里的婴儿。只见村子西侧是依着山势一层层梯田般修起的房屋,这些排房的上下、两侧都留有通道出入,构成了一间间奇特的“楼房”。“楼房”下面是“挤”在山窝里的一间间房屋,青灰色的屋顶与其南侧一座座整齐的二层小院形成鲜明对比。而在大寨村东南,老村对面的山坡上,掩映在翠绿的树丛和庄稼地里的则是一排排新建的红瓦粉墙的漂亮别墅群和单元楼,这是大寨的新村,据说全村有近一半的人住进了新居。群山环抱着层层楼舍,如诗如画。袅袅炊烟,声声鸡鸣,一个经济繁荣、生活惬意、环境幽美的新农村活现眼前,构成一幅融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优美画面。

虎头山上

虎头山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每年不间断地植树造林,而今已经是满眼绿意,成为一座名符其实的森林公园。徜徉在山间,鲜花果实点缀在绿叶之中,百鸟婉转啼鸣,空气清新润洁。那曾经引起数千万朝圣者啧啧称奇的狼窝掌,层层梯田之上,绿油油的玉米长势喜人。游人问道:“这里就是狼窝掌吗?”山谷间回音响起:“对,这就是狼窝掌。”几个锄草的老农从田间直起身来,自豪地答道,如今的狼窝掌已经成为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

走至半山腰处,一块巍峨的石头上镌刻“虎头山”几个道劲有力的大字。1977年,叶剑荚同志应邀来虎头山参观时,欣然题写“虎头山”几个大字。山上还有大寨人民为周恩来总理兴建的一座纪念亭。周恩来总理三次陪同外国贵宾前来大寨视察,每次来,都要带着外宾爬上虎头山。郭沫若纪念碑和作家孙谦墓也隐缀山间。

背靠青山面朝村子的虎头山中央,耸立着陈永贵墓和碑。从陈永贵墓前往下,共有3组台阶,一组七十二台阶,一组三十八台阶,最后是一组八级台阶。大寨人如此设计台阶是有象征意义的,七十二表示他终年岁数,三十八表示他的党龄,而八是他在中央工作的时间。一座花岗岩的陈永贵半身雕像,足有二层楼高,需仰视方可见其头。头上扎着“白羊肚毛巾”的陈永贵慈祥地微笑着,深情的双眸俯瞰着他曾经热爱并为之付出了一生心血的大寨,这是他永久的精神家园。

与陈永贵雕像遥遥相对的是大寨展览馆。这是一座平面呈倒“山”字形的仿古琉璃瓦建筑,红色的柱子撑起金黄琉璃瓦屋顶,朴素的枣红色门厅镶着宽敞明亮的玻璃窗,占地600多平方米,四周松槐柏柳相间,极为雅致洁静。馆里的实物图片和文字告诉我们,大寨曾是一个“打长工,没铺盖。卖儿郎,当乞丐,有女不嫁穷大寨”的穷山沟,是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才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后又同样经过艰苦奋斗才重新挺立潮头。

今日大寨村

走进大寨村,眼前豁然一亮,这里有个小小的广场,地面用砖、石铺成,干净整洁。广场左侧靠近门洞的地方有栋漂亮、气派的二层楼房,门外挂着“大寨村党支部”“大寨村民委员会”的牌子,这是大寨村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大寨集团公司的办公楼。不远处有棵枝繁叶茂的大柳树很是显眼,过去农村人在吃饭时有端着饭碗到外边扎堆儿吃饭的习惯,这里就是当年大寨人扎堆儿的“饭场”。那时任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陈永贵就经常利用吃饭的时候,在这里给社员们开会,布置生产任务,传达上边的精神,讨论村子里的重大事情,征求大家意见……如今,柳树依然繁茂,村里已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广场的右侧,是长长的一排窑洞式的用条石砌成的二层楼民居,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由大寨人集体(大队)出资修建,然后分给队里的社员们免费居住的。这在当年中国的农村是件很了不起的事。窑洞依然结实如初,但已经改头换面,修起了围墙,隔成了小小的院落,变成一家家“农家乐餐馆”“窑洞旅店”和旅游纪念品商店,花花绿绿的招牌令人眼花缭乱。

陈永贵故居位于大寨村的中部,夹杂在这条旅游商业街尽头的一条巷道里,一点也不起眼。要不是门外那个红底白字的“陈永贵故居”灯箱,人们几乎注意不到它的存在。走近细看,故居门楣上悬挂着一块黑色的匾额,镶嵌着“陈永贵故居”5个金色大宇,两侧是一副繁体字对联:“一生耕云锄月刨神农新路,半世从政为官显清廉哲贤”,向人们默默地讲述着主人从农民到国务院副总理的不平凡的传奇人生经历。踏进故居大门,陈旧窄小的小院左侧,立着一排铝合金玻璃橱窗。橱窗里展示的,有沾满灰尘泥垢的耙耧、锹锨、铁锤、钢钎、柳条筐篮及手工家织的土布衣衫。橱窗对面,是他们的主人陈永贵用来接待客人的房间,这是一间套房。墙上挂满了陈永贵与他人的合影,窑洞正面墙壁中央,是身穿浅灰色中山装的毛泽东与头扎白羊肚手巾的陈永贵双手紧紧握在一起的大照片。临窗的土炕上,放着一部醒目的老式电话,据介绍,这部电话,当时可以直接拨打给毛主席。

当年铁姑娘

在大寨展览馆,我巧遇了当年的铁姑娘队长郭凤莲。她如今已是五十多岁的中年人,步履依然矫健。这位有着大寨党支部书记和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董事长双重身份的女人在展览馆被游人团团围住,她十分动情地说起大寨的前世今生。艰苦奋斗的年代,她以钢铁精神冲在前面,成就了大寨人不畏苦难顽强奋斗的形象,而后大寨从沉寂到重新焕发活力,她更是功不可没。1991年重返大寨担任党总支书记,从此开始了她新的传奇。她毅然决然地以大寨的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同外地商家联姻,迅速组建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大寨经济发展壮大,重新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

老劳模老妇女主任宋立英如今开起了“宋立英旅游精品超市”,80多岁仍然身体硬实、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走进宋立英的家,姹紫嫣红的花儿将老人的院子装扮得生机勃勃。宋立英家的墙壁上摆满了她与各国领导人的合影,对于每一张照片,她都是热情地向游客讲述其中的故事,周总理、荷兰的公主都曾亲切地与这位老劳模合影。面对着每一位游客,脸上都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凡有想和她合影的人,她一律答应,笑呵呵地陪着大家照相。“你们也进来看看我的商店吧。”宋立英热情招呼我们看看她儿媳开的商店。

宋立英家门对面是“铁姑娘饭店”。当年铁姑娘突击队中年龄最小的李元眼,如今当了奶奶和饭店“老板”。她还租用邻居六七眼窑洞,在高中毕业的儿子帮助策划下,把窑洞分别布置成为解放前、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的模样,一个窑一个样,时期不同,景致有别。游客在此“夜宿”,便可做个“六十年乡村居住变迁”梦!

如今游客一进大寨,满目是“大寨牌”:大寨窑洞、大寨饭店、大寨书、大寨醋、大寨布老虎、大寨小杂粮,甚至农家常吃的玉米面压饼也成了旅游食品。大寨人不是在村里企业上班,就是做旅游生意,不出门就能挣到钱,腰包鼓了,日子也过得殷实了。

当我离开大寨的时候,天已向晚,一抹晚霞染红了天边。这个只有1,88平方公里的小山村,曾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圣地”。而今,经过岁月的洗礼,早已褪去了神秘的光环,回归到既往的山村本色,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走得实实在在。

(责编:孙达)

猜你喜欢
陈永贵大寨
周恩来陪外宾三访大寨
陈永贵: 全国只有一个人敢批评他
陈永贵:全国只有一个人敢批评他
陈永贵:全国只有一个人敢批评他
陈永贵搬进搬出钓鱼台始末
过去的苹果
188·贾进才让贤
巧家县大寨镇中心学校
西安市大寨路道路工程建设及管理
大寨精神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