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裔华
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让学生阅读诗词,其实质目的是与这些文学巨匠进行心灵对话,一代一代地传递中国人心中蕴藏的精妙绝伦的“雕塑”和“建筑”,传递灿烂炫目的经典文化。而被经典濡染出来的学生,会对历史怀有温情和敬意,成为民族文化忠诚的守护者。
古诗凝练精致,字字珠玑,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久远,课堂上如何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孩子穿越千年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让古诗在孩子当下的生活中复活?笔者以为应当依托文本、根植生活,寻找古诗中与孩子生活紧密结合的契合点,举象入境,通过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等方式,与生活合理链接。
一、链接生活,举象入境赏画面
对年代久远、言简意丰的古诗的学习感悟,不能仅仅停留在诗句的表面,教学中应举象入境,也即举起来,把象打开,把象还原,把象表现出来,让孩子们能够看得见。朱光潜说:“读书挺要紧的一个字就是‘见,见什么?见象。”当然他是站在读者的角度,站在文本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有象在那里,你可以去看,你能看出那个象,看出那个意境就行了。课堂上,老师应充分利用这象的还原来拉近诗歌和儿童之间的距离。
以《元日》一诗的教学为例。儿童每年都要过春节,但当下的儿童和古代人过春节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教学中应让儿童不断想象,举象的目的就是为了解象,悟情悟理。《元日》一诗的教学试图突破传统的“先读准字音,读懂词句,再品味全诗”这种“疏通文句”“面面俱到”的翻译式的固有模式,在理解意思和感受画面意蕴之间寻求和谐的统一,采取一种“散而不乱、细而不碎”的处理,通过“燃爆竹”“饮屠苏”“曈曈日”“换屠苏”四个画面的想象描述来理解古诗,并巧妙地将生字的识写、词语的理解融于其中。
【教学片段举隅】
片段一:在引导学生想象“爆竹声中一岁除”这一画面时,依托“爆竹”这一凭借,链接学生生活中听到的“鞭炮声”。从声音的表象、给人的感受等多方面来说说自己感受到的是“____的爆竹声”。此时学生脑海里呈现画面,心中感受喜庆,口中吟诵诗句,真可谓达到古人“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的要求。
片段二:对诗中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的理解,则创设情境,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想象人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还可能会说些什么。“____(人物)____(表情)地说:“____。”从而品味饮屠苏时诗人身体之暖和内心之暖,再动情地吟诵诗句。
二、链接生活,联系背景悟情理
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载体。每一首诗都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与情感,有其特定的创作背景。课堂上如何引领学生在诗中徜徉,透过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理解其中复杂的情感,作者的创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元日》一诗是王安石49岁那年被任命为宰相后推行新政时写的。从表面看,本诗是通过几个典型画面描述人们过春节时的习俗,实则是透过画面表达自己坚定的改革信念。沐浴着改革的春风,他内心暖意融融,那时那事那景那情,诗人不由吟诗抒怀,他坚信自己的新政一定能成功推行,从而实现他富国强民的愿望。
基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背景材料在课堂上的合理取舍、适切把握和灵活利用必须费思量。背景的呈现、利用如若过于“丰满”,显得累赘、多余,会给人本末倒置之感,让学生产生到底是学诗歌还是解诗人的困惑;若是过于“骨干”,就不能为学生理解古诗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也就不可能理解古诗深刻的寓意。只有在教学中适切把握诗人的创作背景,才能将教学引向深入。《元日》一诗的教学必须寻找到古人过春节和当下孩子的生活之间的最近契合点,在诗歌与儿童生活距离拉近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触摸诗歌的理趣。
【教学片段举隅】
教学《元日》一诗,在学生读懂古诗内容、读出诗歌画面的基础上,试图引导学生品出诗中“情理”:
1.引一引:引导学生关注王安石的写作背景,互相交流查找到的作者的资料。
2.读一读:出示王安石的相关介绍,重点关注他49岁时发生的事,初步感知其写诗背景。
3.迁一迁:王安石当时是国家宰相,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总理。让学生想一想,快过年了,我们敬爱的总理在想些什么?
4.悟情理:再默读全诗,看看哪句诗最能体现王安石的心声。(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他坚定的信心?(总)
5.吟古诗:通过以上关注,引领学生感受宰相的胸怀远大,再吟诵古诗。
三、链接生活,适度拓展品文化
从文化的视野来看,《元日》一诗选入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与《春联》《江雪》等文本组合为一个单元,编者的意图就是对经典文化的继承。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和诗作相关的文化,诗歌固有的文化特点,也即诗歌语言审美特色中的“节奏”“押韵”“对仗”等,以及古诗内容涉及的相关文化“屠苏”“桃符”“元日”等,适度拓展,让学生享受一场文化的盛宴。
教学中,在学生感知古诗画面、体悟诗人内心情感后,由“元日”这一主题拓展开去,关注同一主题的诗句。其要旨不仅在于拓展学生的阅读,促进儿童深入了解我国春节传统文化习俗,更升华了学生对古诗主旨的理解,在吟诵的过程中爱上我国的传统经典文化。
【教学片段举隅】
1.引一引: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见证着我们成长的年年岁岁,从古到今,写春节的诗歌数不胜数。
出示诗句,教师引读,学生吟诵。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宋】毛滂《元日》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南宋】文天祥《除夜》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明】叶顒《己酉新正》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清】孔尚任《甲午元旦》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2.结一结:我们发现,无论哪个朝代,无论是快乐还是忧愁,春节里人们都会——品屠苏酒;都会——燃放爆竹;还会——在曈曈日里换桃符。
总结:爆竹声声辞旧岁,屠苏美酒喝到醉,新桃旧符映春晖,引着孩子再背诵古诗。发现:王安石相信——(人民一定会过上幸福的生活,自己的新政一定会成功……)
3.吟诵全诗,轻唱诗歌。
叶圣陶曾这样说:“文学这东西,尤其是诗词,不但要分析地研究,还得要综合地感受。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时隔千年,我们透过诗词如何还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绪,感受诗人或欣喜,或怡然,或惆怅,或孤苦的内心呢?笔者以为可以紧贴儿童生活的情境,让古诗与儿童当下的生活链接,让古诗在儿童的生命中鲜活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