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永洲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对童话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在编写上都作了很好的安排。如何搞好童话教学,让童话在提高儿童语文素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命题。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进而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以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大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并非真实存在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折射。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的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营造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限制、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此外,它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
童话的重要作用在于帮助儿童明白事理、增长知识,发展儿童的想象和幻想能力,培养儿童的美感、陶冶情操等。童话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幻想性和情趣性,因此,学习和掌握童话,要特别注意引导儿童通过阅读故事,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情节、主题等文学要素加以适度的品析,从而获得语言的吸纳、精神的愉悦、智慧的提升。
在进行童话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觉得应该凸显下面五组关键词。
第一组:童趣与激活
童话之所以深受孩子的喜爱,是因为童话故事富有童趣。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或是孩子梦寐以求的东西一下子变成故事的内容,孩子的那种兴奋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让孩子盲目地兴奋,而要引导孩子在兴奋中学习语言的运用,感受故事的情感,增长语言的智慧。因此,“童趣”与“激活”自然成为童话教学必须关注的一组关键词——童话教学必须关注文本自身的童趣性,教学过程中必须激活儿童学习童话的趣味性。
关注文本自身的童趣性。文本的童趣性往往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词语或句子体现出来的。教师教学前必须对这些词语或句子有充分的认识,准确把握这些词语或句子的教学价值。教学过程必须激活儿童学习的趣味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儿童是否真正处于和文本主人公的对话之中,是否真正抓住关键的词句品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文本的主人公同欢乐、共悲戚。教师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语言激活,让儿童不断处于有收获的兴奋中。例如:《狼和小羊》(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这篇童话,狼的无理凶残和小羊的可怜是必须让儿童领悟的情感。如何让儿童产生对狼凶残本性的憎恨和对小羊的同情呢?抓住狼和小羊的动作、表情、语言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品析,再借助表演、朗读等手段,儿童的感情便会被激发出来,因而和故事中的人物同欢乐、共悲戚。
第二组:朗读与表演
童话的特点要求童话的教学必须让儿童和文本的主人公进行深入的对话。也只有让儿童进行有效的对话,才能提高其语文素养,实现智慧的成长。针对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童话教学中把“朗读”和“表演”作为关键词提出来意义很大。
朗读活动中,儿童对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关键词句加以体会,再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必然能促进语言感悟能力的提高。表演则是更高层次的活动,除了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肢体语言等亦要参与。把课文改编成适合表演的剧本,也是对儿童综合的语言实践能力的锻炼。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朗读形式,如分角色朗读、自由读、个别读等,让儿童在读中品味童话的语言,感知文章整体,受到情感的熏陶。例如:《航天飞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这篇科学童话,通过智慧老人和普通飞机的对话,告诉儿童航天飞机和普通飞机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教学中,把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童话所传递的科学知识自然地流入孩子的心中。
第三组:形象与感悟
童话的基本思想是童话形象和童话故事情节表达出来的。童话形象是整个作品的核心。没有栩栩如生的童话形象,就无法把作品的基本思想生动形象地传递给读者。童话形象最为自由和广泛。上自“日月星辰”,下至“鸟兽虫鱼、花草木石”,不论有生命还是无生命、有形还是无形、具体物质还是抽象概念,都可以通过“人格化”,作为有语言行动、有思想性格的人物出现在童话中。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童话故事,都塑造了思想积极向上、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抓住这些人物形象进行适度而细致的品味,对领悟故事内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童话教学中把“形象”和“感悟”两个词语作为教学关注点尤为重要。例如:《小鹰学飞》(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这篇童话,通过老鹰和小鹰的观察和对话,告诉儿童学无止境,必须虚心好学、不断进取、奋力攀登的道理。这个道理的呈现是通过对小鹰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品味感悟这个人物的形象自然成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教师引导儿童进入小鹰三次说“我会飞了”的语言情境,感悟其中的感情变化,从而对小鹰这个形象有了更为丰满的认识。
第四组:思想与渗透
童话往往通过宣扬真善美的思想来熏陶和感染儿童,让儿童懂得做人的道理,明白人间是非,感受人间美好的感情。童话所宣扬的这些主题思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意义重大。但是童话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和品德课的教育大为不同,童话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基于语文教学的,是一种渗透式的教育,是儿童通过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感悟和情节的了解而获得的自然成果。童话的思想主题走进学生的心灵,一定是在语言文字的操练中获得的。因此,“思想”和“渗透”这组关键词不能被忽视,教师在童话教学中必须做好教学的“度”——思想的深浅度和教学方法的适切度。例如:《蒲公英》(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这篇童话,通过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告诫儿童做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实事求是,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思想怎么传递给儿童呢?可以抓住两颗种子的不同想法,进行深入的品析,让“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思想自然地渗透到儿童的心田里。
第五组:审美与想象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用以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它是童话的核心,也是童话的灵魂。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幻想是由个人愿望或社会需要而引起的一种指向未来的想象。积极的、符合现实生活发展规律的幻想,反映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境界,往往是人的正确思想行为的先行。艺术幻想是一种创作手段,是作家不满足于模仿现实的本来形态,而按自己的需要来虚构形象的一种创作方法。它植根于生活,往往又对生活进行夸张的叙述和描绘而达到一种升华,因而幻想中的事物比真实情况下的更活跃、更富色彩。童话中充满丰富的诗意的幻想,作家利用幻想手段作折光的反射,借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表达对真、假、善、恶、美、丑的审美评价。
童话总是以美的形象、美的幻想、美的意境向少年儿童揭示生活中美的本质,启迪他们的智慧,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因此,童话教学要把“想象”和“审美”作为教学的关键词。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文本,结合生活的实际,激发儿童的想象,让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翱翔。教学时,教师应抓住故事中人物美的形象、美的思想,引导儿童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例如:《小露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这篇童话,文中通过对小露珠这一自然现象的产生、经历、消失的介绍,向儿童展示了小露珠活泼可爱、充满生机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故事中,小露珠的形象是那样美好。如何让儿童来感悟这样的美呢?教学中,教师要凭借语言文字,带领学生品读表演,切实把学生的想象激活,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小露珠的美走进儿童的心里,让美感和想象起飞。
童话教学的关键点在哪里?笔者认为,从以上五组关键词中可见一斑。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效落实好五组关键词,处理好五组关键词之间的关系,那么童话教学的效率还何愁不能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