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当下的舆论生态,不可回避的是对“两个舆论场”的讨论,即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代表的舆论场和以新兴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一段时间来,两个舆论场的媒介、受众和评判标准存在差异,有时在同一个问题的讨论中自说自话,缺乏沟通,造成了舆论被撕裂、讨论被局限、观点被垄断的现状。
舆论多元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特点,这反映了社会诉求的多样和利益主体的多元,但我国两个舆论场的分歧却有着独特的特点。以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为例,无论在传统媒体还是网络上,这一事件一时占据着主要版面。不同的是,传统媒体主要关注的是大雨中体现出的互助互爱、团结温暖的正面能量,而网络上讨论最多的是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民间舆论并不等于微博舆论,掌握了微博也不意味着就读懂了民意、代表了民意。目前我国已有4万多个党政机构和公务人员开设了政务微博,政务微博正逐步进入务实应用的阶段。在“7·21”北京的大雨之夜,北京市一系列政务微博火力全开,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网友关切,公布善后结果,掌握舆论动向,显示了微博作为新的社会管理手段的积极作用。
两个舆论场不是对立的,而是对当下社会现实不同角度的折射。只有在积极互动中取长补短,实现两者最大化交集,才会有利于评价标准的趋同,有利于发展的统筹兼顾,有利于社会的长久和谐。
(于洋文,摘自2012年9月16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