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炜
摘要:社会认知方式是个体对与自我有关的各种社会信息加工方法与形式。在现实生活中,不正确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体表现在社会信息选择、社会信息评价、社会信息情感体验以及行为方式和人格发展。因此,应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社会认知方式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根本性措施。
关键词:社会认知方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2-0066-02
任何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都有其认知根源,不健康的心理常常来源于不健康的认知。近年来,引起全社会关注与议论的马加爵、李启铭、药家鑫等在校大学生的恶性犯罪案件,进一步昭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认知教育,特别是社会认知教育的缺位和低效。社会认知是人类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社会行为的基础,包含对个人的认知、权威、友谊、冲突、合作等双边关系的认知以及社会结构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它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心理过程,往往是各种社会行为的动机源。笔者认为,从根本上预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方式进行重装和升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于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方式。
一、社会认知方式的形成与发展
所谓社会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对与自我有关的各种社会信息的加工方法与形式,是一个人思想观点、思维方式、是非标准和基本信念等在处理各种社会问题过程中的集中体现。这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外显信息加工和内隐信息加工。外显信息加工是指个体在有意识状态下进行的加工,它能被人觉察,容易获得反思与自省;内隐信息加工是指个体隐性的、自动化的加工,它虽是个体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却是人们社会信息加工最主要的形式。
人的社会认知方式是在其自我图式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我图式是关于自我认知的类化,它来自过去的经验,并能组织、引导与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过程。它既包括对自己经历过的,与自我有关的具体事件和情境的表征,也包括自己和他人对自己行为的事后评价,以及重复出现的分类基础上产生的更一般性的表征。个人的自我图式一经建立,就会发挥对社会信息的作用。它将决定信息是否被注意,怎样被建构,给予多大的重视和将引起什么样的反应。因此,自我图式本质上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和行为信息的载体,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社会认知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认知方式在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提议。在勒温的“生活空间”理论中可以找到他的雏形[1]。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贝克(Beck)在对情感失常和异常的患者进行长期观察的过程中发现,社会认知因素是造成这些病症的关键所在[2]。心理治疗专家埃理斯提出的ABC理论进一步证实社会认知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按照他的观点,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是因为他们心中有许多非理性的想法,经常受这些想法困扰,容易形成自我挫败的行为模式,而这些非理性想法其实质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不正确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3]。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不正确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它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信息的选择。当代社会,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成长都面临着海量的信息,正确地筛选与分析信息是社会信息加工的基础,但现实生活中却发现大学生的信息选择存在如下特点,即符合主体意愿的信息会被其选择甚至放大,而不符合主体意愿的信息则往往被其忽略甚至拒绝。第二,它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信息的评价。社会认知方式具有评价性,面对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做出不同的解释和评价。例如,同样是交通肇事,大部分人想到的是救人性命,但药家鑫交通肇事后首先对被害人做出的评价是,农村人很麻烦,为杜绝后患不如故意致死省事。第三,它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信息的情感体验。社会信息情感作为一种持久的、稳定的反映社会信息本质需求关系的内心体验,一旦形成便产生极大的情感效能,这种效能不仅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兴趣度、鉴赏度和使用度,更让社会认知方式具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4]。第四,它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人格发展。不同的社会认知方式,也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而行为方式的固定化和自动化,则会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有的人开朗、乐观,凡事都爱往好处想;有的人悲观、厌世,总感到别人和自己过不去;有的人自信、坚强,即使身处逆境也勇往直前;有的人消极、懦弱,总是瞻前顾后、杞人忧天。
三、社会认知方式的升华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
(一)从社会认知方式的角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装
在人特别是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社会认知方式的水平和成熟度往往是制约心理健康发展的瓶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为大学生的大脑不断地重装操作系统,使其了解社会认知方式的作用及其心理过程和运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自觉地进行自我心理素质训练。
对于前者,实际上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一种普惠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属于知识层面,采用大规模的班级集体授课形式是有效的,重点调整原有的社会认知方式中外显的信息加工过程。首先,在这类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加工习惯是前提。所谓的信息加工习惯,不仅包括有效满足自身获得信息的需要,也包含对信息加工的积极情感体验。其次,要帮助大学生提高信息加工的自我调节能力。教师不仅要讲授基本的处理社会信息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教会大学生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合理的情绪管理能力。第三,要培育大学生良好的信息加工品质,主要是指大学生信息加工要目的明确、动机纯正,具有健康的倾向性。
对于后者,实际上是针对各种有心理困扰即认知失真的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养成教育,属于实践层面,目的在于改变嵌入在社会认知方式中那部分内隐信息加工的过程,采用个别或团体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是有效的。由于认知失真具有无意识性、自动性、功能性,所以克服认知失真首先要使无意识意识化。一般而言,要做到这一点,第一步要实现表面的顿悟。这种顿悟虽然不能导致人格的改变,但却可以使之了解到自己的社会认知方式有问题,以及这种问题对他生活产生的困扰。在此基础上,帮助大学生进行三个层次的洞察。即了解我们会在生活中选择某些事件来困扰自己;了解我们最初获得非理性信念的方式,以及如何选定并保持这些信念;了解要改变我们的社会认知方式,不需要神奇的方法,只需要乐于去行动、去练习。著名心理学家埃里斯发明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训练方法,如“驳斥非理性信念”、“改变自我告知内容”和“幽默的使用”等。
(二)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社会认知方式升级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对大学生社会认知方式进行重构、优化和升级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能力。心理健康层面上的社会认知方式着重凸显三个特点,即积极性、客观性和灵活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都会积极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则往往恰恰相反。贝克在对忧郁症的研究中发现,有忧郁倾向的人较容易使用自我责备和自我反对的图式,虽然在生活的许多层面上,他们都能采取理性和逻辑的态度,可在评估自己和自己的未来时,却倾向于做出悲观的、不合逻辑的推论[2]。事实上,在生活中,常见一些学生一次失恋或者考试不理想就对自己全盘否定,这种 “举证谬误”——在未拥有充分证据之前就骤下结论或“选择性萃取信息”——只注意到符合其自我失败图式的相关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社会认知方式的消极表现。改变这种消极表现的关键在于让大学生养成表达有正向自我概念的社会认知评价。
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在现实生活中,由认知的选择性而带来的心理过滤,往往使人很难做到客观、全面。特别是对阅世不深、生活单一、受到的正面鼓励多、遇到的挫折少的大学生来说,把想象当事实、好高骛远、绝对化思维的情况更为普遍。在学校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同学,他(她)们总感到自己吃亏,总觉得别人在欺负自己,所以总是牢骚满腹,对同学充满敌意。事实上,这完全是认知失真导致的错误结论。然而就是这种错误结论引发的片面认识,使很多同学终日无心学习、郁郁寡欢,甚至最终走上自杀或杀人的道路。
健康的社会认知方式应该具有灵活性。由于知觉的恒常性,许多现象习以为常后,就会成为一种“成见”,一种“刻板印象”。这种“成见”和“刻板印象”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独断专横的内心指令,使本来只是一种愿望的事情,表现为“应该”、“必须”等不留余地的要求。在许多大学生的心目中,存在着大量这样的“应该”和“必须”。例如:“我必须得到所有人的喜爱”,“我应该做好所有事情”,“他说他爱我,他就应该知道我在想什么”等。在这种专横的“必须”要求下,许多大学生不知不觉地形成强迫性人格,从而丧失了自我发展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美]Jerry M.Burger;陈会昌译.人格心理学[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19-120.
[2]Beck A.T.Cognitive Therapy and Emotional Disor-
ders[M].New York:American Library.1979:200-203.
[3]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1:234.
[4]赵骏.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选择[N].中国教育报,
201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