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媒体如何把握国际新闻中的本地落点

2012-04-29 00:44王彦
中国广播 2012年12期
关键词:都市新闻报道受众

王彦

摘要:本文从分析都市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为何缺少特色入手,就如何把握国际新闻的本地落点这一命题,从拓展稿源、丰富报道内容、开阔思路以及提升编辑自身能力等几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国际新闻都市媒体本地落点

都市媒体在发展之初,对新闻的价值判断往往简单地以距离计算,一条新闻的发生地距离受众越近,那么新闻价值也就越大。将地域的贴近性作为衡量新闻价值的唯一标尺,使得都市媒体采编人员心中形成了一个无形的新闻价值排行榜——本地新闻最重,国内新闻次之,然后才是国际新闻。因此国际新闻常常扮演新闻大餐中的佐餐小食,成为调剂。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改革开放也使中国人的足迹几乎遍及五大洲四大洋……国人也越来越渴望了解国门之外发生的事情,关心这些事情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长久以来,都市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过于趋同,缺少特色。究其原因包括很多方面:

首先,从稿源上来看,目前的都市媒体国际新闻采用的大多是新华社国际新闻稿件,稿源单一,使得中国数百家媒体的国际新闻同质化。这样做没有体现国际新闻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也没有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其次,从报道内容上看,都市媒体也和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国家媒体一样,偏重于政治、经济、外交关系等内容,较少涉及科技、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新闻,而这些正是都市媒体在新闻节目中可以多加报道的。

再次,从报道形式上看,都市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大多是新华社稿件的编辑转发,“二传手”的角色使得报道完全缺少都市媒体自身独特的视角,也正因为如此才无法拉近国际新闻与本地受众的距离。

最后,从人员配备上看,由于条件所限,都市媒体较少设置专职的国际新闻记者,一些媒体甚至没有专职的国际新闻编辑,这些都限制了都市媒体在报道国际新闻时体现自身特色。

为了扭转都市媒体国际新闻报道的现状,都市媒体人近年来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综合这些做法以及本人工作体会,笔者以为,丰富都市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积极拓展稿源

除了新华社的国际新闻稿件之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时报》等媒体都有大批的驻外记者,和这些媒体建立联系,不仅可以编发稿件,而且在重大国际新闻事件发生时,可请他们协助完成连线报道。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了走出国门去看一看的机会,留学生的队伍也日益壮大。他们身上有着许多特点,可以为媒体所用,比如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熟练掌握汉语和外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强、既了解中国也熟悉当地,在他们中间培养一批通讯员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不过,由于缺乏写作训练或者新闻经验,他们提供的内容往往需要编辑比较详细的指导。

微博这种新的大众传播方式也是可以利用的渠道。利用好微博,不仅可以更加快速了解新闻事件本身,而且可以通过微博联系更多此时此刻身处于新闻发生地的采访对象,获得第一手采访素材。

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发生时,北京电台新闻广播连线《环球时报》驻日本的记者,报道了当地灾情,广播具有快速及时反应的特点,这个连线报道还使得新闻广播先于当天北京其他都市媒体报道了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的情况。同时,编辑还通过越洋电话采访到了当地的留学生,使北京听众了解到了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地震中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另外,通过微博,编辑还与电影《非诚勿扰》中邬桑的扮演者邬逸聪①以及日本东海大学教授叶千荣②取得了联系,请他们通过电话连线介绍相关情况。

二、丰富报道内容

目前,都市媒体国际新闻编辑的选稿眼光和选稿思路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国际重大时政新闻、重大社会新闻上。其实,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中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科技类报道、环境类报道、流行时尚新闻、经济类新闻以及热点人物的深度报道等,都是国际新闻报道关注的内容。

笔者注意到,在2011年有这样两则消息,第一则是“世界奢侈品协会称,‘中国将在2012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第二则是“《文化香奈儿》将于十一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在国人的消费能力还没有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这些奢侈品对中国人来讲还非常陌生,更不要说消费了,所以这类与时尚相关的消息也根本不会纳入编辑的视野。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国人消费能力的增强,受众也开始需要了解关于时尚方面的消息。可以想见,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之前编辑不曾关注过的内容出现在我们的报道中。

三、扩展报道思路

寻找国际新闻中的“本地元素”,其实就是一个在新闻中再寻找新闻的过程。如何在信息同源的情况下确立自身的风格和特色呢?除了关注新闻事件本身之外,还要服务本地受众。在采编报道时,努力将节目贴上地方标签,使新闻彰显出地方特色。笔者以为不妨从三个方面入手。

1.贴近受众地域。受众在了解国际新闻特别是灾难新闻时,出于地缘的亲近,很自然地就会关心身处新闻发生地的中国人、本地人的情况。如果能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有关信息,当然能够吸引受众。

2.贴近受众生活。一些看似是国外发生之事,其实与市民生活密切相连。2011年,标普下调美国信用评级。在处理这个消息时,就可以不满足于就事论事,而是将这一事件在财经领域引发的一系列影响也纳入报道,比如美国股市遭遇重挫、国际金价暴涨,以及由此带动的国内股市下跌、北京金饰品和黄金投资产品热销,等等。其实除了投资理财,百姓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也同样可以和国际新闻挂钩。再比如,大白菜是北方老百姓冬天的看家菜,2010 年韩国大白菜价格疯涨,一时间中国大白菜大量出口。北京电台新闻广播的《北京新闻》节目及时关注北京主要蔬菜批发市场的白菜价格,在采访中业内人士表示,白菜出口不会给北京的菜价造成波动。这则新闻给京城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

3.贴近受众所需。随着交通的发展,日行千里早已不是什么难事。收入的增加也使出国旅游被提上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计划。一些国外突发事件的发生,首先就会给国内的航空运输业和旅游业带来影响,特别是一些旅游目的地国家。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北京电台新闻广播栏目在介绍了当地震情后,安排了本台记者连线,介绍了最近几天首都机场飞往日本航班的变更情况,以及北京各大旅行社赴日旅游的安排,及时为听众提供了出行资讯,突出了新闻的时效性。

四、提升编辑开阔视野能力

当下资讯海量,媒体竞争激烈,要做好国际新闻报道,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心怀天下,具备国际化视野。编辑可以将一些看似孤立的现象联系起来,通盘考虑,注意积累,多观察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2.自如运用网络,具备整合各类资料的能力。编辑是新闻传播学原理中所说的“把关人”,凭借职业经验和专业素质,在海量的资讯中筛选、整合最有价值的新闻报道。笔者认为,新华社的权威及时、《环球时报》的外域视角、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国日报》专业的国际报道经验,都是我们值得借鉴的。

3.敬业的态度。“外事无小事”,国际新闻的角度、落点的把关,需要编辑更加慎重,反复斟酌。

4.外语的掌握。为了尽快掌握第一手资料,方便和采访对象进行沟通,尽可能多并且熟练掌握外语将对国际新闻采编工作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

(本文编辑:吕晓红)

注释

①邬逸聪一家在日本遭遇地震,他一直通过微博随时更新有关地震的信息。

②叶千荣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后留学日本,现为日本东海大学教授。同时他也是朝日CS卫星电视的主持人。他从3月11日地震发生的下午3点23分就发出了第一条关于地震的消息,以后的微博内容既包括街头亲眼所见也涵盖日本高级官员的讲话,乃至官方发布会现场和各种相关数据。

猜你喜欢
都市新闻报道受众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