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的通联重建与创新

2012-04-29 00:44赵卫明章怀峰
中国广播 2012年12期

赵卫明 章怀峰

摘要:作风关乎兴衰,主流媒体尤其如此。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新闻素养的培养,并依靠他们办好新闻事业,这在中国具有悠久、优良的传统。传统媒体如何在自媒体时代既不迷失自己,又能独步领先?本文重提通联工作机制的建构与创新,认为这不仅是转变作风的举措,更是一种战略与使命。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特征 网民特质 通联工作机制新闻安全

当世人享受自媒体时代带来的信息盛宴时,传统媒体正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仓促中,有不少媒体亦步亦趋,将昔日所有的一些优良运作传统丢弃了。这其中就有曾经为自己提供过巨大信息源补充的通联工作。

的确,以新兴科技武装起来的新媒体,从直观的表象上给人以错觉,认为凭借数字技术的“坚船利炮”就可以攻城掠地。由此,也迷惑了不少传统媒体,贸然选择技术手段这一“术”的层面,漠视媒体自身最具活力的因素,即信息采集队伍的延伸组建与造就。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传统媒体面前:对于公民的新闻素养培养,完成从网民到通讯员的角色转换,这不仅是媒体坚守主流话语高地的责任所在,同时也不失为自媒体时代自身的取胜之道。

直面与迎战:取人之长

对于自媒体时代特征的通俗、直接的描摹,人们习惯以“人人都能当记者”“个个手握麦克风”谓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极易产生通联工作无存在必要的误叛,依赖于数字技术及其平台的魔力,“撒豆成兵”,试图复制出又一传媒奇迹。

以新技术支撑的媒体形态,如网络、微博等,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媒体之后,后来者居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与此同时,信息的能量随着新兴媒体的加入,迸发出核裂之势。仅境内50多家微博网站,每天更新贴文两亿多条。从郭美美的名牌手袋,到故宫破碎国宝瓷盘,置放于社会角角落落的信息引擎高速运转,事实、评论、建议、意见等形成信息的井喷之势,呈现出了自媒体时代舆情世相丰富又喧嚣的生态。

传媒发展到今天,竞争的底牌在于谁拥有更为强大的信息采集与传播能力。因此,无论是传统语境下的通讯员,还是数字时代的网民,都成为一种重要的决胜力量。

虽然,传统的通讯员与当下的网民分置于不同的传媒中,然而,他们的社会身份一致,躯体之内包含着相似的基因、血液。在考察这一类别的传统角色时,本文从习惯出发,尝试把网民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通讯员加以观照,也许会对比出更多的特点来。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通讯员”自媒体的准入门槛几乎形销于无。在这里,昔日的通讯员进入所必需的个人申请、单位批准、媒体考察等繁复手续被彻底摒弃。一个典型的个案产生于新浪网。该网的河南站开设民生在线,向网民提供“在线爆料”和“微博爆料”两种发贴方式,并以“网络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为行动口号,意在招募“全民记者”走上采集信息之路。凭借公民平素手头的电脑、手机、相机或DV等工具,无须业务制约,短时间内就有上百万网民挤入“全民记者站”。

网络“通讯员”将传统媒体的信息内容大大拓宽。被通讯员奉为圭皋的新闻价值及其文本规范,不断遭受着新兴媒体的修改与异化。仍然以新浪河南“全民记者站”为例,它在招募令中已直白地表明了对于传统新闻范式的颠覆:“记录你的发现,突发事、稀奇事、不平事都可以说说。”这种对新闻价值、文本尺度的放宽、泛化,虽然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中新闻的品位,但从另一方面开启了更为广阔的民情表达闸门,使得具有潜在新闻质地的线索与受众诉求,通过微博、爆料等方式大量涌入。

“草根”的社会身份,又赋予了“网络通讯员”以公民视角,楔入民生深层。内容来自生活,事事关乎民生,“网络通讯员”们不拘表述方式、不受内容范围约束,时刻上传信息。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可以说是在争分夺秒地发布信息,表现出了锐气与勇气。以新浪网河南“全民记者站”为例,一度在各大媒体上热闹一时的新闻《太康县曝医院无证经营,20岁少女冤死》、《河南睢县城郊乡上演上蔡版“毁麦门”》等,都是经该网站“出口”的、由传统媒体“次发信息”追踪而成。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在表明这样一个趋势:传统媒体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网络,获取更广泛的信息源;或者,网络担当着传统媒体信息“二传手”的重任。

两相比较,也许这是传统媒体为迎战而取人之长。从表面上看,自媒体的通联工作存在“任其自生自灭”的空白地带,不过它能迅速集聚社会资源为信息巨能,背后的秘诀在于它的技术、理念、准入、内容等层面,确实领先于传统媒体。今日在重建与创新通联工作时,有必要梳理出可供吸收的营养,壮大自己。

应对与博弈:重拾传统

让普天之下的公众把采集新闻当成触手可及的杂艺,科技在创造了一个神话的同时,并没有赋予这些“网络通讯员”从事传播的真正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的普遍缺失,无疑是“网络通讯员”的先天性不足。沉疴在身,时不时总会在自媒体的传播中显现顽症,并且,一次次踏破新闻本质、法律法规、良俗公序的底线,刺痛着社会的神经。

从“橘子带有致命害虫”到“军队突然开进北京城”,这些虚假信息毫无遮拦地现身网上,后果触目惊心。信息制假者虽然受到了处罚或制裁,网络的公信力、真诚度却一次次遭受着社会的追问。屡禁不绝的迹象还表明,破解这一乱局之策还没有真正触及问题的本源。

现代公共关系伦理认为,一旦信息的提供与传播形成了合作行为,那么,从那一刻起,彼此双方已经达成了一种契约。诚然,当下网络中出现虚假信息泛化趋势,症结之一在于契约伦理在这个领域的大面积缺失。

与信息提供者订立不成文的默认契约,并以此作为合作基础,建立长期、稳固的协作关系;借助自身优势,积极、持久地无偿向对方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新闻素养。所有这些,曾在传统媒体看来,不仅是一种开展传播的本职,更是一项社会使命,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悠久的光荣传统。

作为这一创造机制的滥觞,《申报》于1872年创刊不久,就在杭州设置了第一个外埠通讯员机构。短短三年间,又扩展至北京、南京、苏州、宁波等26处,一时信息汇聚,新闻精彩纷呈,成为中国媒体最初竞争的秘笈法宝。

蕴藏在通联中的社会能量,同样被一代代革命家所重视。早在1904年,列宁在《给同志们的信》中大声疾呼:“要把机关报办得生动活泼,生气勃勃,不仅需要五个从事领导和经常写作的著名作家,而且需要五百个、五千个非著名作家的工作人员。”1948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也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后来热火朝天的建设、改革时期,依靠人民群众振兴新闻传播事业,不遗余力提升他们的新闻采集素养,特色鲜明的中国传媒通联机制一以贯之。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中国各类媒体普设通联机构,配置充裕的人力与物力资源,深入机关、军营、学校、厂矿、农村,常年奔走在轮训业余通讯员的前沿,传授新闻知识,点评采写得失,刊播新闻报道。经过通联工作的持续发力,一支采集状态稳固、世界上无可匹敌的业余通讯员队伍,积蓄起的传统媒体信息采集的巨大社会力量,成为那时媒体敏感反映社会的灵活触须。

依托常规通联机制,广大通讯员凭借后天注入的新闻素质,熟悉政策法规,遵循新闻规律,习惯于新闻思维与新闻价值判断社会变化、世间万象,并且能按照训练有素的文本规范写作,赢得了“编外记者”的美誉。显然,与今日每时每刻处于游离状态的“网络通讯员”相比,前者的整体新闻素质无疑更胜一筹。

当全新的竞争席卷而来的时候,传统媒体在冷静应对中博弈,必须重新审视昔日的荣光,重拾通联传统,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对策。

探索与前行:大胆创新

然而,一个严酷的事实是,曾经提供过不竭社会滋养的通联机制,在不少传统媒体内部几乎消失殆尽。即使个别存在的,也往往沦为解决媒体内部安置老员工、冗员的摆设。

通联机制在传统媒体的消亡,很大程度上受到新兴媒体“技术至上”的误导。饥不择食中,前者慌乱复制、照搬后者,将坚持几十年的通联传统丢失,依存其上的庞大通讯员队伍顿时解体。

机制的盲目置换,由此带来的弊端也日渐显露。传统媒体由于大量采用网上信息作为新闻来源,甚至不经调查核实等程序的过滤,屡屡导致虚假报道见诸媒体,招致公众诟病。

同是虚假报道,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受伤程度并不相同。由于后者在网内的自行质疑、辟谣、澄清、检讨的“自我净化”功能,明显要比前者强大,“伤口”愈合较快。相较而言,这也是负有主流之责的传统媒体“伤不起”的软肋所在。

当遭受了生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诸多困扰后,以杜绝虚假报道为主要诉求的新闻安全,正上升为社会与公众的急切期盼。循着新闻采集与传播的各个环节,考察各种性质的媒介业态就会发现,关键的落脚点在于亟待提高公民大众的整体新闻素质。

显然,目前网络媒体不会、也不可能担当这一重任。对此,传统媒体责无旁贷。

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联工作所面对的语境、对象、手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也给机制创新提供了全新的空间。

通联工作的创新,首先在于理念的创新。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新闻媒体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核心理念,在当下还必须注入媒体应有的责任与文化担当涵义。因为新闻传播活动,已成为中国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方式。善于保护公众理性表达的权利,热情向公众传授媒介表达技巧,并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贯穿于传播活动的始终,这对于培育民主政治,提升一个国家在世界的话语权及文化软实力,意义非凡。

大处着眼,自媒体时代的通联工作,还必须在手段上完成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以往的传统通联工作,更多停留在口耳相传、身教手指的层面上,也许在当时背景下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当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降临时,通联服务手段同样要紧跟数字化的技术步伐,放眼亿万大众。除了从法律法规上对行为加以约束,还可以把原有的培训班、作品评析、业务讲座等常规方式,放置于网络平台,实现无障碍、无围墙的全天候互动教学培训新模式。有的电台已经在这方面作了可贵探索,利用QQ、微博、空间等网络手段,点点对接,点面结合,培养出大批通讯员。

依托数字技术,新兴媒体开启了“全民共享”的传播时代,不经意间向传统媒体展示了全新又陌生的发展空间。置身其间,传统媒体的通联工作要珍惜机遇,承续既有的优良传统,嫁接、置换、消化新兴媒体的成功之道,实现由网民到通讯员的“转型升级”,由此集聚起空前的社会传播能量,开创新闻传播的全盛新时代。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吕晓红)

参考文献

1.余家宏 宁树藩 徐培汀编《新闻学简明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

2.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版。

3. 祁文东 《“全民记者”的传播幻象》,载《新闻实践》,201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