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助力广播科学发展

2012-04-29 00:44覃继红范国平
中国广播 2012年12期
关键词:广播节目四川广播

覃继红 范国平

题记:2012年是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开播六十周年。六十年来,几代四川广播人辛勤耕耘、锐意进取,推动着四川广播事业的持续发展。如今,四川人民广播电台与四川电视台已合并为四川广播电视台,并整体迁入了新落成的四川广电中心大楼。广电资源的深度整合、全新物理技术平台的启用,给四川广播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新机遇、新变化?践行科学发展观、争创“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现代文化传媒,四川广播事业发展又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四川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陈华。

2012年9月30日,本刊记者来到了四川广电中心采访四川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陈华。在高楼林立的天府新区核心腹地——成都高新区世纪城,四川广电中心这座成都的新地标,充满现代化气息却又不失大气沉稳。行走在川台广播节目录制间的走廊里,先进的光控系统捕捉到了正在参观的记者的身影,将直播间里的播音员主持人的话语同步在走廊内呈现出来,人至声响,感觉非常奇妙。

陈华台长在办公桌前打开了话匣子。他思路敏捷,侃侃而谈。在他的谈话中,出现得最多的就是“新平台”、“新机遇”、“全媒体”、“数字化”。他说,四川广播电视台搬入广电中心新家,工作环境大为改善、技术条件如虎添翼,四川广播正在新的工作平台上,努力实现更大发展。

广电融合:激发广播新活力

记者:我们知道,2010年,四川人民广播电台与四川电视台合并为了四川广播电视台。这次合并,对四川广播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陈华:四川广播电视台于2010年1月21日正式挂牌运作,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呼号保留。目前,四川广播拥有新闻、民族、经济、交通、岷江音乐、城市之音、旅游生活、文艺、天府之声等9个专业频率,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广播是四川广播电视台“三足鼎立”传播平台的重要“一足”。我们努力探索“办看得见的广播”,重点办好新闻、服务、音乐三大类节目,让四川广播发出最权威的主流声音,加强广播的舆论引导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我说的这个“看得见的广播”,不仅仅是搞线下的活动,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所有广播节目的网络视频直播。所有的演播室配备摄像机,全部的广播视频,都可以直接通过四川广播电视台斥巨资打造的融合了广播、电视、网络的“物理技术平台”,在网络上在线直播。对于广播做的一些访谈类、音乐类节目,比如说一些明星访谈、广播录制的视频,还可以直接上传到“物理技术平台”,提供给电视使用。

可以说,广播电视融合后,不仅能资源共享,也能优势互补,激发了广播的潜能,拓展了广播的空间。第一,广播可以借助电视的人力资源。比如,在以往全国“两会”期间,四川电台只能获得一到两个记者名额,他们要负责整个四川电台的“两会”报道,实在是忙不过来;现在,可以借助电视的人力资源(四川卫视正常要去几十人),电视编辑把电视的采访内容做一下音频处理,广播就可以直接选择播出。与此同时,对于一些突发新闻事件或者广播电视联合举办的新闻行动,电视也可以直接电话连线广播记者,进行音频直播报道。第二,广播可以借助电视来扩大社会影响力。广播电视融合后,我们有不少频率频道都开展了“结对子”联盟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相互推介节目,共同打造活动。2012年9月,四川广播电视台专门为广播办了一台名为“青春无限·声声情怀”的晚会,以纪念四川广播开播60周年。晚会9月27日在四川卫视播出,很好地扩大了广播的社会影响力。这些都是广播电视资源整合后,给广播事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技术平台:构建传播新形态

记者:你刚才谈到了要办“看得见的广播”,也提到了融合广播、电视、网络的“物理技术平台”。这个平台,对于四川广播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主要运用了哪些新技术?

陈华:是这样,我们四川广播电视台正在筹建涵盖新闻、音乐、文娱三种节目的数据库,集成可以分发到广播、电视、网络等终端上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统一打造“全媒体播报中心”。此举将大大节约四川广播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成本,增加资源共享度,提高节目质量和节目资源利用率。

四川广播电视台的媒体资源“融合”,有别于很多省台的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资源“共享”。在技术手段上,我们的媒体“融合”,也有别于传统广电模式在局域网内部传送数据、再在不同媒体形式上播出的方式。

当初,在设计四川广电中心的时候,我们就从媒体充分融合的角度作了通盘考虑,用一个基于SOA和ESB企业双总线架构的“物理技术平台”,来同时管理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内容生产与输出。它是西部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现代化广电建设项目,是国内首个建成的集广播、电视、网络、媒资“四位一体”的综合性的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基地;它拥有由15个广播数字直播间和17个电视数字演播室组成的演播室群落,具备12套广播节目和14套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能力。

在这个“物理技术平台”上,我们的广播中心位于四川广电中心主楼的25-28层和31层,建筑面积约5400平方米;另外,广电中心裙楼还为广播配置了150平方米的5.1声道录音棚。整个广播中心采用了目前国际先进成熟的技术,在广播信息采集、节目制作、播出和传输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广播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潮流和新技术应用,广播系统的数字化率达到100%。

具体来说,广播中心采用了智能结构化的网络,根据业务要求,清晰地分成网络核心、链接汇聚、终端接入三层,网络主干采用千兆的双路由接入,具有智能路由断点修复、智能负载均衡等功能;中心还进行了模块化子网建设,以节目制作播出业务为核心,构建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和广告管理系统等外延应用,并充分发挥内容优势,形成一个对内满足业务需求、对外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技术体系,从而提高广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另外,我们的广播总控系统、直播室系统,在国内独家采用了先进的镜像对称的双通路播出传输硬件架构,研发了网络化的音频信号调度,以及智能化的全域监控应急系统。而在节目信号传输方面,我们的广播节目通过光纤、微波、四川省网络公司SDH网等多路由、多备份手段进行传输,传输链路全数字化。其中,还有8套广播节目与四川卫视、康巴卫视一起打包后,通过中星6B卫星传输,节目信号覆盖全国。

可以说,在四川广电中心的“物理技术平台”上,上述一系列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改变了以往广播节目制作播出的传统形态,提高了广播节目的生产力,实现了广播节目的高效管理,也为我们打造“全媒体”,实现广播与电视之间、广播电视与新媒体之间的资源实时共享和深度整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广播中心还配备了多台多功能移动直播车,可以快速到达新闻现场进行实时采访报道,并通过卫星、3G、GSM、电话等多种技术传输手段,及时将现场采访信号传送到台内进行直播互动;可以在行进车队中进行移动调频覆盖广播,完成作为活动接待车队的广播功能;可以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作为应急指挥车进行指挥调度和应急广播,能通过移动直播、跟踪报道等多种节目播出形式,有效解决了“动中通”的技术难题。今年,在为接待外省党政代表团、全省重大现场会等活动提供车载随行广播的过程中,广播移动直播车已经发挥了重大作用。

电话收音机:广播产业发展新途径

记者:全新的“物理技术平台”,打开了四川广播发展的新局面。与此同时,我们知道,贵台也正在积极拓展网络广播电视、数字电视、手机电视、IPTV、移动电视等新领域,并且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实践,比如,开办的四川广电星空购物有限公司的销售收入已达10亿元;开发的车载电视智能物联网,具备车载电视、智能交通、GPS导航、移动号码百事通等多种功能,也非常先进。同时,四川广播开发的电话收音机,在全国也是赫赫有名,请谈谈它的发展现状。

陈华:在广播多媒体产业发展方面,四川电台2007年策划和开发了电话收音机(电话广播)。我们将电信的通信网络作为产品的传输通道,播出专门制作的广播节目(含直播和录播)。听众可以通过固话、手机等通信终端进行收听互动,不过他们需要支付包月的费用。2008年3月,四川电台和四川电信实现战略合作,面向全国推出了电话广播,汶川大地震后全面启动,目前已持续运营4年有余,成效显著。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工具,电话广播利用电信系统独有的大规模电话网络,传播有特定需求的音频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经营空间。为做大做强电话广播业务,四川电台与四川电信(经中国电信集团总部批准)于2008年8月合资成立了四川广信天下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作为该业务的运作平台。广信公司充分发挥国家专业广播媒体的特殊资源优势和电信系统的营销优势,面向特定的受众,设置了若干套直播广播节目和录播节目。第一套电话广播节目,是面向残疾人的节目“阳光之声”,这是全国第一套专门为残疾人打造的“电话广播”节目。

电话广播利用电信网络传播,不受地域局限,已成为四川电台无线广播覆盖的补充。目前,四川电台8套无线广播节目都可以通过电话广播系统实现在线收听。另外,四川电台还利用电信网络的号码资源,自办了多套广播类型节目,更好地实现了广播的“窄播”化。比如,除了“阳光之声”(11897123)外,我们还开设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乡村广播”(11897118),针对青少年群体的“都市广播”(118971),以及供群众免费收听和查询政务公开信息的“政务广播”(11897197)。电话广播不仅能实现在线收听、自主点播和个性化查询,在应急状态下,还能对特定的收听群体实现主动广播(强制接听),将相关信息传入千家万户,可以极大增强信息的传播效率。

电话广播自开播以来,以新媒体的姿态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全省收听用户高峰时期近百万户,固定用户70多万户。2012年1~10月,电话广播业务实现了6000万元的创收。中央领导到四川广播电视台视察时,听取了有关汇报,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电话广播以及手机电视、车载移动电视业务的全面展开,是围绕着主业的进一步延伸,希望四川广播电视台向新媒体的内容产业继续进军。

目前,四川广信天下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在继续专注打造原有“电话广播”新媒体的同时,正积极主动将业务重心向手机终端和互联网终端转移,其开发的以手机为载体的“天翼飞YOUNG广播”客户端(APP)和以IPTV为传播通道的网络广播已经上线,实现了移动电话广播业务的新突破。

应急广播:四川广播功能新拓展

记者:众所周知,不管新媒体怎么发展,广播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在重大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广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两年,四川广播在运用新技术、打造新平台、进军新媒体、发展新产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应急广播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请简要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陈华:作为经历过5·12汶川特大地震和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四川广播人来说,对于应急广播建设的重要意义,可以说感受相当深刻。目前,我们也正在大力加强应急广播建设,这是四川作为各种地质灾害多发的省情所决定的,也是四川广播人当仁不让的重要使命。

着眼于在自然灾害和紧急突发事件发生时为政府和公众提供一个快捷有效的指挥和信息发布、传送平台,四川电台正在采取三方面的措施,保证应急广播系统的高效运转。

一是加强四川交通广播101.7MHz同频调频发射覆盖点建设与升级改造。四川交通广播是全省唯一采用同一调频频率实现同频无线覆盖网播出的广播节目,近年来,已在省内陆续建立了30个同频发射点,主要分布在成都市和主要高速公路及沿线城市。我们将把交通频率在省内的同频无线覆盖网,建设成为基本覆盖全省的应急广播系统的基础覆盖网络,并纳入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目前,四川电台在全省已通车高速公路全线树立了交通频率收听提示牌,间距20公里放置一个;四川省内所有新建成的高速公路,还将继续设立永久性收听提示牌。在2015年前,我们还将根据高速公路的建设情况和无线覆盖盲区的分布情况,陆续增加100个同频发射点。不久之后,在全省多条高速公路、国省干道、不同城区,使用同一调频频率就可便捷收听交通频率的广播,人口有效覆盖率将达95%以上。

二是增加应急广播播出平台的集纳能力。在升级改造四川交通频率的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平台的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与四川省交通厅、公安厅、气象局、旅游局以及交警总队、消防总队、卫生防疫、成都市交管局等机构的信息互换系统,改造升级现有的全省统一呼叫系统962107,增加与省委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等部门的信息交换接口,并预留建设中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信息接收接口以及国家和省内各市县广播电视的应急信息发布接口,以整体提升应急广播播出平台信息发布的准确信、权威性及丰富性。

三是构建灾备与应急移动播出系统。按照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中关于灾备与应急播出的要求,省级电台应建立异地备份播出系统。目前,四川电台已购置卫星转播车,初步构建了车载移动播出系统。应急转播车将配置卫星网络双向传输系统、数字微波双向传输系统、专用微波对讲系统、无线采访系统、音频播出系统、车载广播发射系统、车载扩声系统、应急视频系统、车载发电系统等,该备播系统可以在广播中心无法运行时,满足广播节目的灾备与应急播出。

声动巴蜀六十年,四川广播新征程

记者:四川台是中国西部的强台,四川广电中心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堪称“西部第一、全国一流”。今年,四川广播也迎来了60周年庆典。站在新的起点上,四川广播将以怎样的新面貌,开启跨越发展的新征程?

陈华:60年前的10月1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首次对外播音,当时全台只有一台10千瓦中波发射机,每天播音不足9小时。现在,四川电台已经拥有了9个频率,每天播音180多个小时,拥有广播专业技术人员380多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数与正高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均位居西部电台前列。

60年来,四川广播始终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目前的总体状况相当良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四川广播近年来突出节目质量,经典作品不断涌现,在全国屡屡斩获国家大奖。近十年间,四川广播的新闻类、文艺类作品获得国家级大奖的有58件,比如,大型同步直播《西部广播的春天》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现场直播《抗震救灾特别直播——我们在一起》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新官亮相》、《康巴》等广播剧先后六届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村支书》、《旗鼓阵》等歌曲先后四届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四川电台强化事业产业收入,不断采取新举措,增加广告创收,实现了广告结构转型。截至2012年10月,四川电台广告经营收入超过两亿,产业收入(电话广播)6000万元,活动创收2000万元,已经连续多年实现广告增速在20%以上;今年的广播品牌广告接近1.5亿,占到广告总收入的70%以上。

应该说,四川广播整体迁入四川广电中心以来,节目制播条件、技术保障能力、覆盖传输水平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全新的物理技术平台,推动着广播节目质量与效益齐头并进。四川广播也迈入了现代化广播发展的新阶段。未来几年,四川广播将狠抓系统发展、节目创新、媒体融合、机制改革和队伍建设;坚持围绕传播内容,打造核心竞争力;升级传播方式,放大节目影响力;拓展传播平台,延伸节目扩张力;强化人才建设,凝聚团队战斗力。把发展广播事业作为一个重要抓手,我们将奋力建设“舆论引导能力与内容生产能力同步提升、事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协调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现代文化传媒,大力唱响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主旋律。

采访手记:广播新绿地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叹于四川广播先进的技术新平台,感叹于陈华台长做“看得见的广播”的新理念。川台的“新”,有别于一般性简单资源整合的“新”,而是建立在新媒体技术上进行的创新。它带动广播事业产业格局的变化,具有前瞻性。这个“新”,势必让四川广播找到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绿地”!

猜你喜欢
广播节目四川广播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