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远祥
[内容摘要]七年级学生刚完成从小学到初中阶段学业上的跨越,很多学生的学习方式显然还未及时转变。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的逐渐成熟,数学学习内容的加深和学习要求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有相应的改变。
[关键词]七年级新生;学习方式;改进;数学
一、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必要性
在小学阶段,认知能力的限制决定了学生开始学习的许多知识是初步的,学习数学时往往先从模仿与机械识记开始。到了七年级,数学的学习内容体系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二、七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不适应的具体表现
1.学习缺少主动性,没有正确的复习和预习习惯。我发现,七年级许多新生在第一堂自习课中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外,其余时间不知如何安排。当问及教师是否布置复习和预习任务时,大多数学生都说布置了。他们认为,复习和预习就是把学过的内容与未学的内容看一遍就行了,而这些已经做过了。至于数学的复习和预习具体应怎样做,显然还未曾有正确的理解。
2.许多学生模仿学习与机械记忆在学习中占的比重依然较大,缺少钻研精神,对于教师的依赖性过高。我在一节课上发现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究方法还未掌握,讲过的类似题型让他们再做一次,大多数学生还可以再做出来,但是模式一换,情形就不一样了。其实,只要给出具体数据,六年级的学生是可以简单地论证上述问题的,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导致了部分学生对探究数学问题形成了惰性。
3.解题方式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模式上,未能有效掌握良好的解题方式。在解一些解答题时,许多学生没有写“解:”的习惯,解题过程没有必要的文字说明,书写数学式子时运算符号与分数线总不在一条直线上,需要加括号时有前括号却没有后括号等。
4.探究活动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只重视学,不重视思;探究过程只看局部的变化,不重视整体的联系;只重视用笔书写,不重视动手实验;喜欢“高效”模仿,不重视艰辛探索;只会解教师讲解过的题目,不能进行迁移解题。
三、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措施
1.从第一堂课开始,教师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进入初中后要形成哪些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要求学生学会复习、预习、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学会查阅资料、学会与其他同学合作讨论研究数学问题,学会向他人及老师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学会自学,学会探究数学问题,学会反思、总结提高等。
2.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向学生明确具体书写的细节要求。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刚入初中学习数学时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教师向他们说明。例如,在解数学解答题时,必须向学生说明要将“解:”写在前面。许多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语言表达混乱,因果关系不明,前后严重脱节,答非所问;书写算式时运算符号、等于号、分数线等不在一条直线上;带性质符号的数与前面运算符号相遇时总忘记将带性质符号的数用括号括起来;分数的乘方运算不知道必须将分数用括号括起来进行乘方。这些解题格式的规定看似小事,但是对于学生解题的正误和良好解题习惯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基础。第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发现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善于发现问题的人才能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教材中的“代数式”部分,根据所给的代数式用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来解释它的意义;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中根据所给的方程式自编一道方程等。通过这些活动能有效地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表达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正确方式和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联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纽带是如何分析问题。通过分析问题来寻因搜果,是建立条件与结论关系的必经途径,实质就是思维的核心。
4.七年级数学作业的布置应遵循总量控制、难度分级、因人而异的原则。教师给七年级学生在周六与周日两天时间里布置适量的作业是必要的,但是要把握好难度级差,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作业要求。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适当增加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而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则只要求做一些难度较低的基础题,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要鼓励学生间成立帮扶小组,使合作学习的方式真正落实,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