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栽平菇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2012-04-29 22:09王秀芝
吉林农业 2012年12期
关键词:菌袋平菇培养料

王秀芝

平菇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群众欢迎的高档蔬菜之一。它的栽培方法简单,生长期短,栽培场地多样,材料广、成本低、产量高、见效快,是很有发展前途的食用菌。近几年袋栽平菇蓬勃发展,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但在栽培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造成产量和质量大幅下降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和菇农的积极性。现将袋栽平菇生产中易出现的问题、产生原因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菌袋发黄,菌丝萎缩

1.1产生原因 栽培期气温高,棚上覆盖的草帘等过薄,料温长时间超过35℃;培养料发酵不彻底,播种后继续升温发酵;培养料内带入或栽培场地发生螨类。

1.2预防措施 高温季节栽培平菇,场地应选在有遮荫处,菌袋堆积的层数控制在3~4层以内,菇棚上草帘等遮光覆盖物要厚一点;发酵质量要达到要求;培养料在播前要进行杀虫处理;菇棚在菌袋进入的前一天要喷药杀虫。

2.菌丝萌发后不吃料,发菌缓慢

2.1产生原因 添加过量的尿素而产生氨气,抑制平菇菌丝生长;培养料水分过多或水质差,导致杂菌污染,抑制平菇菌丝生长;菌种老化或菌龄不足或菌种不纯。

2.2预防措施 除少数情况外,尿素的添加量应控制在0.5%以内;培养料含水量应灵活掌握;水质要清洁;选择种性纯,菌丝生长健壮,菌龄适宜的菌种。

3.菌丝封面后,霉菌从料内向两头生长

3.1产生原因 棉籽壳在存放期已局部结块霉变或培养料中加有易感霉菌的麸皮、米糠等;培养料添加的过磷酸钙结块未过筛,又超过2%,导致培养料过酸,或水质pH值小于5.5,引起霉菌生长;在同一场地连年栽培。

3.2预防措施 棉籽壳等原料在配制培养料前需曝晒2~3天;培养料中添加过磷酸钙量控制在2%以内,并碾碎过筛;注意水质;如用老菇房栽培,要加强消毒、灭菌工作。

4.发菌后期吃料缓慢,迟迟发不满

4.1产生原因 菌袋两头扎死,没有通气孔,袋内有害气体集聚过多,抑制平菇菌丝生长;培养料含水量过高,发生酸变;发菌后期遇低温天气,没有采取升温措施;培养料质量差,或装袋过紧、过松。

4.2预防措施控制培养料的含水量,料的粗细、长短要合理搭配,以增加通气量,防止酸变;控制菌袋的长度;遇低温天气,采取升温措施;培养料营养要丰富。

5.菌丝已发透,但稀疏不紧密

5.1产生原因 菌种老化,生活力弱;高温使菌丝受灼伤;培养料质量差。

5.2预防措施 选用优良菌种;防止高温灼伤菌丝;注意培养料的质量。

6.菌丝未发透即零星出菇

6.1产生原因 菌种用量太大,老菌块出菇;袋口打开过早;低温期太长,湿度偏大。

6.2预防措施 菌种使用量控制在20%以内,将菌种掰成蚕豆大小;低温期要采取升温措施;待菌丝发满后,再打开袋口进行出菇管理。

7.菌丝发好后不出菇

7.1产生原因 菌丝生长旺盛,形成厚菌皮;缺少温差刺激;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光线太强或太暗。

7.2预防措施 进行搔菌,即用干净的刀在菌袋的两端对培养料划几道口子;采用早晚通风等措施加大温差;加强通风换气,供给新鲜空气,给予微弱的散射光刺激。

8.小菇大批死亡

8.1产生原因 原基形成后,遇持续高温,致使菌盖逐渐枯萎;培养料过干,空气相对湿度低,幼蕾形成后,很快就展开菇盖,不久就枯萎死亡,通风不良,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偏高,幼菇缺氧发生畸变,严重时相继死亡;调水失控,在菇体幼小时,往往错用“重喷出菇水”的方法,造成幼菇水肿、变黄腐烂死亡;菇体很小时喷高浓度的营养液。

8.2预防措施 出菇期气温过高,要采取降温措施,不能长时间超过30℃;喷水要掌握少、细、勤、匀的原则,切忌向菇体直接喷水;加强通风换气,并注意通风要均匀、多向,切忌大风天大通风;喷营养液的浓度要适宜。

猜你喜欢
菌袋平菇培养料
平菇生长记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培养料pH和含水量对海鲜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平菇种植记
草菇出菇为何怪
不同含水量培养料栽培银耳期间料理化性状分析及对银耳质量影响初探
东北林业大学成功研发“袋顶出耳技术”
长江流域蘑菇栽培系列之一
固定菌袋插杆
平菇冬季提温发菌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