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史

2012-04-29 00:44
中国机械 2012年12期
关键词:壕沟重物战车

运输机械与战争器械——陆敬严 著

小编注:11期杂志主讲了材料的革新运用,铜、铁等新型材料的加入使得机械制造有了更广泛的天地,这一节小编将带您穿越至夏、商、周三代,一起了解运输机械与战争器械。

一、车的起源

车的起源是机械史上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历代古籍上对此记载比较多。

关于车的创始年代,有着不同的说法:三国时谯周著的《古史考》及清代陈梦雷的《古今图书集成》上都说是“黄帝作车”;而战国史官撰的《世本》册说“奚仲作车”奚仲是传说中的皇帝之后,夏代的一个臣子。也有的说,奚仲只是夏代“车正”(掌管车的官员)。如把这些说法综合起来,则可以理解为黄帝时代创制车,而奚仲对车做了改进。若以“黄帝作车”为据,则车子约有4600年的历史。

关于车的发明原因,也有不同的说法:东汉刘安的《淮南子》、唐代杜佑的《通典》(我国第一步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强调了车的发明可以“任重致远,以里天下”;但也有不少古籍对车的发明,作了仿生学的解释:“睹蓬转而为轮。》蓬即飞蓬或蓬草,是一种植物,枯后断根,随风飘动。集合这些说法,可知是受到了蓬草的启发,创制车“以利天下”。

车子的发明,可从车轮的变化上看出(图1) 。开始只是借助于滚子来搬运重物,这种方法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但这种方法搬运重物很慢,也较麻烦,要有人不断向前移动滚子才成。这才想到把滚子装在重物上,形成了专门的车,但最初车轮过于简单,强度不高。后车轮稍作加固,这类车轮,不论加固与否,都可叫辁。后来形成了带轮辐的车轮,制造技术更高了。车在形成之后,发展很快,古代有各种统一,随地区、年代都有区别,但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载人车:这种车以载入为主,一般较为讲究,有的还很华贵。具体种类也很多,乘坐人的身份不同,车的应用场合不同时,所乘的车也不同。

载货车:这种车以运输货物为主,多为民间所用,制造装饰也都简单些。有些车即适于载货,也可载人。战车:这种车主要指野战车,以作战为主,对作战为主,对制造技术的发展作用尤其大。

当时可能还有其它车辆。

各种车都经过很好的润滑,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上,有明确的记载。按《左转》记载,在春秋时已有了专事管理车辆的官员叫“巾车”,也可看出当时车辆之多,以及对车的重视。

夏、商、周三代后,车的种类更多了。

二、战车与车战

1.车战概述

夏、商、周三代盛行车战,也称车阵战。

2.战车的结构

不但从古籍上可看到很多关于战车的记载,从考古工作中也见到了不少有战车的车马坑(图2)。这些车马坑中的木质战车已经损坏,多处车马坑已成功地将其剥剔出来,使人们得以看到几千年前的战车的具体结构,根据这些情况已经将战车复原(图3)。

现已知道,战车为独辕或三辕(三辕也即独辕)。有四匹马驾驭,也有两匹马驾驭的。乘员有从后面上车的,也有从前面上车的。从有些考古资料上也能看到在战车车厢上有根横梁,便于车上乘员倚靠,使他们在车辆快速奔跑、战斗时身体比较稳定。

因战车的的奔跑速度快,车轴轴头一般做得较为坚固、耐磨,多应用了金属轴瓦(铜或铁),外层轴瓦固定在轮毂上,称为“锏”,内层轴瓦固定在轴上,称为“釭”。战车常同时应用釭及锏。战车轴头上的车軎有时也较长,以增加控制面积,加大杀伤力(图4)。

二、 水上运输

1.船只发展概述

在商代甲骨文中,发现了几个不同的“舟”字,反映出船只的应用更多了。船可以用于运载、水战、捕鱼等。这一时期关于水战的资料也多了。

此时,船锚对于船舶的定位更加有效,保证船只可靠地固定位置。制作船锚所用的材料,可能先用木、石,后来才用金属。

此时船只的动力,仍以浆为主,大船上有许多浆手奋力划桨,以求得到较大的动力。其时,风帆也已出现,它利用风力推动船只前行,甲骨文中也有“帆”字,可见之早。

史料上未见此时有控制船只方面的舵,控制船只方面的任务是由浆来完成。这种浆称为“舵浆”,约置于最接近船尾的地方。舵浆是舵的祖先,它可能比一般浆大些,在甲骨文中也出现了疑为“舵浆”的字。

此时,还出现了双体船,这时的双体船约是把两只船牢固地连在一起,架板而成,称为“方舟”、“舫”或“连舫”,这样可加大船只的载重量,增加其稳定性。

作战的船上还有兵器,从四川成都出土的铜壶上的图画-----水陆攻战图(图5)上,亦可看到战船的情况:两船相向而驶,正进行作战。船分两层:上层甲板上,树帜擂鼓,武士戴盔穿甲,身挂宝剑,挥戈射箭;下层的桨手奋力划着桨。双方船头已相交,两方武士短兵相接,展开激烈的厮杀。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很多兵器,这些兵器都与当时盛行的车战有关。在河南卫辉出土的青铜鉴(近似脸盆)上,也有与其类似的图画。

2.战船类型

在《吴越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472年时勾践曾会见孔子,论述了建设水军的重要性,他表示要“发舟为车,发楫为马,往者飘然”,这是勾践打造战船、训练水兵、建设水军的指导思想。他很快就拥有大型的“楼船”,战斗的“戈船”,后人解释“戈船”为“以载干戈”。

伍子胥是春秋末年的吴国大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根据当时的形势,明确吴国要称霸于江、河、湖、海之间,必须要建设一只强大的水军,与是他借用车战的经验,提出要建设一支混合舰队,包括:大翼、小翼、突冒、楼舡、桥舡,并制定了各种船的任务及尺寸、武力配备等。大翼要求12尺长,6尺宽,上容战士26人,操长钩、矛、斧、弓、弩等,相当于作战的战车;小翼相当于负责联络的轻便车;突冒相当于冲锋陷阵的车;楼舡相当于侦察车;桥舡相当于骑兵。一度吴国依计而行,得以称霸江湖。后来,伍子胥失宠,吴国也衰败了。与后来相比,当时的战船并不大。

在《史记》上还记载了战国末年,秦国讨伐楚国时,用运输船队来供应军粮。用“大船积栗”,“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东晋常璩撰的《华阳国志》也记载着公元前5世纪时,有次秦国发楚,就用“大舶船万艘”,“装米六百万斤”,供应军中。

三、其他战争器械

战争是个习惯的称呼,也可以理解为广泛的兵器,它就是用于战争的物品的总称,包括各种冷兵器、热兵器、战争中使用的机械,以及人马防护用品。本节论述古籍名著中对巢车的说法及塞车、轒辒车和楼船等,可以看出,当时已有了攻坚战,只是攻守器械尚未充分发展。

1.早期侦察车—巢车

历代兵家对侦察敌情极为重视,人们时常引述《孔子》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话,以及其他许多论述。侦察敌情,利用侦察车是个重要的方法。

古籍上提及侦察车之处不少,但是先提到的是巢车,在叙述春秋编年史的《左转》中就有“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的话,这标志着巢车的起源时间很早,当时已有应用。

关于巢车的机构,是综合古籍上有关记载而复原的(图6)。其中“板屋”(能升降的木箱)可容两人,内用坚固厚重木材,外蒙生牛皮,以防敌人矢石打击。板屋容两个人后约200千克重,须用绞车来提升它,以使屋内所藏的人能“下窥城中事”。板屋远看如鸟之“巢”,因而得名。巢车之宽,应与通行道路相适应;巢车之高,应由对方的城墙决定;巢车下有八轮,以使之可以推行,人板屋中的人可以乘巢车瞭望,随处平衡。

2.防御器械—塞车

墨子一向热爱和平,重视防守,所以他在《墨子》一书中记载了当时(春秋末年)的多种防御器械。书中介绍了一种“塞车”,这种车子有两轮。平时放于城门之内,当敌人攻破城门时,便推出塞车塞住城门,阻挡来敌冲进城。

3.攻坚器械

3、 壕桥

现在知道,从商代起已在城墙外挖掘壕沟,所以攻坚战开始必须渡过壕沟,才能抵达城下。据《刘韬》记载:因为有壕沟,敌人防守疏忽,正是进攻的好地方,因此军中要设置“飞桥”渡过壕沟(图7)。当时壕沟的尺寸已达到二尺长,一丈五尺宽,用“转关”、“辘轳”、“鉏鋙”组成,可能结构相当复杂,还说可“八具”壕沟并用。总宽可达十二丈,让大部队浩浩荡荡地通过。

4、 掩护挖掘地道的器械

这种器械的功能是先掩护攻方土兵运动,以接近对方,在掩护士兵挖掘地道或进行其他作业。在《孙子》一书中,最早称之为轒辒车(图8)。

从图上可以看出 车的结构,下置四轮,推行方便,车架及板都很坚固,外蒙生牛皮。这类车的名称、尺寸和形状可有不同,但都必然没有地板,便于隐藏车内的士兵能推动车辆前行或挖掘地道等。

4.水战器械-楼船与拍竿

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在战国时已出现了高大的楼船(图9),后来楼船益发高大雄伟。《史记》记载,汉武帝“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汇总其他史料可知,有些楼船分三层,“以木为门”,“容万人”,这样人员可以“驰马往来”,宛如一座活动的堡垒。楼船上的设施也很强大,装有砲车、檑石、铁汁等物,还有拍杆。

拍杆主要由一横杆组成,它利用了杠杆原理,略同石砲。拍杆的前端伸出船外,最前端固定有重物如巨石一类,拍杆后端在船上,由众多军士或通过绳索操作,使横杆前面的重物打击敌船或敌人。为使拍杆威力巨大,尽量加大前端重物的重量,所以拍杆常很笨重。可惜的是,现从古籍上所见的拍杆,都不够清楚,无法详知其具体结构。(摘选自《中国古代机械文明史》)

猜你喜欢
壕沟重物战车
美军M2A3战车
最炫战车秀
壕沟地形对冲击波传播规律影响的数值模拟
未来战车大猜想
超重失重演示器
马蹄坑中的蝌蚪
我们的战车驰过来
搬运重物时怎样才能不伤腰
为什么吸盘能挂重物
重物移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