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摘要:后危机下给各国政府、企业带来的最重要的反思是如何改变造成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增长模式,可以说危机成为“倒逼”转型升级的难得机遇。而浙江民企在经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也面临经济周期中的转折,危机的爆发加速暴露了其发展中的问题。同时以此为契机,分析了转型升级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提出后危机下浙江民营企业如何谋求转型升级的路径。
关键词:浙江;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175-03
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同时众多的民营企业属外向型,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给浙江民营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很多民营企业出现订单减少、资金链断裂、破产倒闭,这也直接导致了2008年浙江经济骤然减速。数据表明:2008年,浙江GDP同比增幅回落了4.6%点,而全国回落4%;民营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经济增幅回落幅度也就越大,温州、绍兴、台州、宁波等2008年GDP增幅同比分别回落5.8%、5.3%、4.9%和4.8%;2008年浙江共有2.2万家民营企业注销,死亡数为六年来最高。
历史经验表明,企业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是宏观经济的探底回升期,这个时期,资产价格普遍较低,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本相对较小。从实际数据上看,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开始企稳回升,各项经济指标开始加速回升,进入宏观经济的探底回升期(如图1所示)。
一、 后危机下浙江民企转型升级的外部环境挑战
(一)外向型浙江民企面临的国际环境
1.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尽管 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经济回暖大方向已确定,但经济增长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定,加之中国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以中美贸易状况为例,如表1所示),导致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贸易摩擦不断。截至2010年底,中国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案件692起,涉案金额389.8亿美元。中国连续十六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五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2.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剧烈波动。从2007年至今,石油、煤炭、钢铁等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都一直在大幅波动。以国际原油为例:2007年3月国际油价由47美元每桶一路高歌猛进至2008年7月的147.25美元每桶,后随着金融危机的全球爆发又一路下滑至2009年1月的33.55美元每桶,再之后伴随各国政府的救市政策推出国际油价大幅反弹,至2010年初重上80美元每桶。原材料价格的这种巨幅波动,对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对那些规模较小、实力相对薄弱的民营企业来说,带来了的经营风险更大,同时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宏观调控下的浙江民企面临的国内环境
1.人民升值压力。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兑美元从8.28人民币兑1美元升值至8.11人民币兑1美元,升幅2%。自该日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路攀升(如表2所示):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不仅使以外币为报价基础的外向型企业要承担汇率波动的风险,同时由于相对价格变化引起的对外需求减少,为保有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无法将其升值影响充分反映于产品的售价上,这样就造成本币汇率上升压缩了外向型企业的利润空间,使其出口减少或无利可图。
2.融资环境不容乐观。2009年近10万亿元的新增信贷和4万亿元投资刺激,给国企提供了充足而廉价的资金供给,这是导致国企强势扩张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2009年非公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短期贷款构成中非国有部门占比15.1%,个体私营企业仅为4.7%。从浙江省的情况看,2009年初一些商业银行贷款投放均大幅增长,但贷款同样多数投向了国有企业或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和项目。根据调研,2009年1、2月两个月份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面向杭州地区的公司客户投放贷款75亿元,新增贷款相当于2008年全年的75%,银行方面表示这些资金绝大部分给了“政府背景的投资项目”。其他银行情况也差不多,2009年1月份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排名前十位的贷款大户,其中9个是政府项目,只有一个是大型民营企业。
在直接融资方面,由于资本市场门槛偏高、多层次融资体系不够健全,再加上“僧多粥少”的资源分配格局,使得民营中小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如中小板上市公司中,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分别占66.7%、33.3%,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分别占23%、77%。
3.劳动成本大幅上升。从2008年1月1日中国开始实施劳动合同法,其中对于经济补偿、加班、试用、培训等皆有明确的规范,据估计将对企业用工成本增加10%以上,企业担心用工成本因劳动合同法的严格实行大幅增加,冲击最剧的首先是劳力密集型企业。从浙江省经贸委对82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自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73. 9%的企业用工成本增幅在10% ~15%左右。这样大幅度的成本上升对于一些利润率单薄的民营企业而言无疑是极大消极因素。
二、后危机下浙江民企转型升级的自身发展瓶颈
1.处于价值链低端。浙江是民营经济的大省,这其中半数以上的民营企业处于制造业,采用代工生产方式,没有自己的品牌及核心技术,处于价值链低端。根据2009年度浙江民企百强评选结果,制造业企业销售总额占总量的60%,同比降低了24个百分点,上一轮的民企百强中有14家传统制造业企业未进入新民企百强榜。同时,也折射出民间资本不愿意进入制造业、投资持续低迷的状况。数据显示,2009年浙江省进入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27%,民间投资只增长9.2%,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制造业投资更少,仅增长5.2%。
2.内部管理混乱,人才匮乏。抗风险能力差的民营企业往往缺乏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决策大多由老板一人说了算,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也不健全,家族管理特征明显,这就决定了民营企业老板可以自由放任。这也导致了很多民营企业老板不够专注,股市红火就炒股,房市火爆就进军房地产业,在主业发展不成熟、不充分的情况下盲目多元化发展。目前浙江省企业人才基础普遍相对薄弱,传统的人力资本水平已成为很多民营企业应对严峻挑战的一个瓶颈,由于技术、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不足,也造成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
3.自主创新动力不足。浙江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少,与北京、江苏、广东、上海、山东等的研发投入相比,浙江研发经费偏低,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偏低。受技术创新能力的限制,主要产业没有掌握关键技术,主导产品和主要技术以模仿和引进为主,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也正是受技术创新能力的限制,浙江工业总体上形成了以低成本、低价格、低收益为特征的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最终使得吃老本的发展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三、后危机下浙江民企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以技术为先导,以品牌为后盾,升级传统产业
1.立足于原有传统产业的优势,通过开发高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努力从附加值低的产品与服务向附加值高的产品与服务,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升级。这种路径是企业立足于已有资源,通过创新实现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企业产品的升级,也就是企业重点向“微笑曲线”的左端:产品研发(见下页图2)靠拢的转型方式,利于增强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话语权,进而突破企业发展瓶颈,获得长远发展。
自2007年以来,浙江设立了创新型企业建设专项资金,
图2微笑曲线
每年1 0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建设创新型企业的试点工作。2009年,浙江围绕传统优势产业,结合国务院制定出台的一系列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制定了纺织、轻工、装备制造、医药、汽车、船舶等十一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详细提出了各行业及其主要细分子行业的转型升级方向和路径,同时确定了一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这些政府政策的支持给浙江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外部环境。
2.立足于原有传统产业的优势,通过自主品牌、营销新模式,努力从附加值低的产品与服务向附加值高的产品与服务,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升级。也就是将企业重点向“微笑曲线”的右端:品牌及服务(见图2)的转型升级方式。例如,在转变目标市场中,民营企业引入新的营销模式,如建立“专卖店”、“营销网点”、网上销售点等,也是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
(二)产业转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浙江根据自身情况确定了九大战略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物联网、先进设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开发、核电管理。同时,政府鼓励支持发展创意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根据规划,到2015年浙江省的战略新兴产业将达2万亿,占到全省工业比重的30%以上,未来五年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浙江省新的支柱产业。受产业政策调整的引导,浙江的一些骨干民营企业纷纷“转型”进军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高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进军新兴行业时,大多数民营企业不是完全放弃原有传统产业,将资金、人力等全面投入新兴行业,而是根据企业现有实力状况,将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按一定比例同时经营。
进入新兴行业对企业的技术、资金、人才有更高的“门槛”要求,较传统行业内转型升级需要企业开发新的生产管理、营销管理方式,开辟新的市场渠道,并且从研发到成本利润收回有一个时间过程,因而风险性及不确定性很大。而新兴行业相比传统行业,由于企业数量少、资金科技投入多,因而具有竞争小、附加值高、前景较长远的优势,在面临传统产业竞争激烈、高成本、低利润的形势下,具备实力的民营企业进军新兴行业,是企业摆脱危机占领新市场领域和获取利润空间的长远选择。
(三)海外并购,国际拓展升级
2008年、特别是2009年初以来,“国际并购”、“海外抄底”不断在浙江民企身上上演,浙江民企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在不断加速。同时,呈现出从单个企业海外建厂到一个或多个企业联合在海外投资建工业园的新特点,这种企业“走出去”模式的转变,被评价为“由单兵作战向抱团共赢”的战略升级。同时,浙江企业在境外的投资领域已从简单地设立流通领域的贸易机构为主,过渡到设立生产领域的境外加工企业、创建境外研发中心,境外投资形式已形成了多样化发展趋势。
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有条件、有实力、有比较优势的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参股、并购受危机影响并拥有先进技术、知名品牌和营销网络的境外企业,有利于浙江民营经济培育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名牌,这也是浙江民营企业向国际化转型升级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帅燮琅.走好转型升级这条路——关于浙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J].浙江经济,2009,(1).
[2]金波.赵洪祝在新能源推广应用与光伏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加快培育新能源产业增添经济发展新动力”[N].浙江日报,
2009-04-17.
[3]赵洪祝.浙江省在应对挑战中加快经济转型升级[N].浙江日报,2009-03-02.
[4]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社科联.浙江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J].浙江经济,2008,(18).
[5]盛世豪.浙江经济转型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J].浙江经济,2008,(18).
[6]卓永良,黄良浩.浙江经济转型:时机、趋势与战略[J].浙江经济,2008,(18).
[7]黄良浩.推进浙江发展模式转型的战略构想[J].浙江经济,2008,(12).
[8]兰建平.关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思考[J].浙江经济,2008,(14).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of Zhejiang Private Enterprise in the Post-crisis
LIU Yang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00,China)
Abstract:The most important reflection to the governments and enterprises is how to change the growth pattern,which caused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t is a good opportunity to upgrade and transformation. After 30 years of rapid development,the private enterprise in Zhejiang is also facing the turning point in economic cycle,the crisis accelerate the exposure of problems in their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article take this as the turning point,analyzed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n putforward the path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for the Zhejiang private enterprise in the post-crisis.
Key words:Zhejiang;private enterprise;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责任编辑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