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媛媛
摘要大学文化是高校的重要载体,体现了高校特有的气质和品格。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亚文化,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组成,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如何建设好大学新区的校园文化成为现在研究的重点,本文重点分析了大学新区精神文化建设的现状,并提出了新时期精神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新区精神文化建设
1 当前我国大学新区精神文化建设的现状
1.1 与老校缺乏交流,文化传承上出现断层
首先,新校区缺少专业教师。很多教师都居住在老校区周围,距离新校区较远,教师下课就忙着赶校车,无法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学生不能形成文化归属感。其次,新校区缺少“成熟”的学生。这里的“成熟”是指那些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以及学术能力强的研究生。这些学生入校较早,对学校的办学历史及校园文化理解更深刻,这些学生大多集中于老校区,因此,造成了新老校区学生的隔离。最后,新校区学生对学校的校风、校史没有形成认同感。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校风、校史。优良的校风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精心培育和凝练而成的,是一个学校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的直观反映。校史反映了一个学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校风的形成与传扬。
1.2 盲目追求“大而美”的校园,忽视文化的特色
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对于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起着推进作用,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映照。新校区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很多学校在建新校区时往往只重视做表面文章而忽视内部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次,新校区建成时间短,缺少历史积淀,我们所能见到的都是新的宿舍、新的图书馆、新的教学楼……从一个学校的新校区到另一个学校的新校区,难以让人们感受到精神文化上的差异。
1.3 犯了“拿来主义”错误,对文化进行简单移植
大学的新校区由于建校时间短,其精神文化建设必须要经历一个借鉴和内化的过程。但现在一些大学在借鉴老校区的精神文化的时候将其等同于把文化进行简单移植,忽视了自身的特点和潜质,没有突出文化的个性。
1.4 新校区“郊区化”使大学与城市社区缺乏精神文化交流
中国大学的郊区化,造成校校间资源的壁垒阻隔、校地间资源共享路径的不畅,影响了大学与城市精神文化的健康发展。“郊区化”引发城市的空间变动,不可避免地给城市精神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变迁。第一,各大学新校区校校相连形成“大学城”,与原城市社区生活疏离,直接导致大学的封闭,大学与社区、城市缺乏精神文化交流。第二,大学与城市社区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造成大学“公共性”的缺失。
2 新时期大学新区精神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2.1 新校区精神文化建设要加强与老校的交流与互动
(1)新校区精神文化建设,关键是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的参与。专业教师参与新校区的规划、建设、管理,有利于把老校区优良的精神文化带到新校区,并促进师生对新校区的新物质文化、新制度文化在心理上的认同。
(2)加强新老校区学生的交流。例如,经常组织一些新老学生交流会。由高年级学生向新生介绍学校的办学历史、精神文化、校风校训等,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让“新生”更快的了解学校的情况,从而形成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3)形成优良校风,强化校史教育。建设优良校风,首先要注重宣传教育,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其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带头作用;最后要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强化校史教育,推进精神文化建设应遵循三条基本路径:第一,建设校史馆,为校史教育提供了初步的平台;第二,开设校史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在传播校史的过程中让学生接受教育;第三,组织编写年鉴、校史。学校要积极搭建校史研究平台,鼓励师生从事校史研究,在经费方面加大投入,在课题方面给予支持。
2.2 新校区建筑应凸显人文特色
(1)传承老校建筑的“文脉”。所谓校园“文脉”是一所学校精神文化的精髓和脉络。它是一所大学在较长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和精神特征。传承老校建筑的“文脉”, 我们既要借鉴老校区整体格局和校园特点,又要沿袭其组群特征与空间特色。将老校区经典的校园格局、建筑形态应用到新校园的规划建设中。
(2)建设能够反映校园精神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一所大学的图书馆,教学楼等是一所学校的标志性建筑,这些在设计上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视觉上要形成冲击力。校园建筑要凸显人文性,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3)构建校园文化场景。校园文化场景是包括物质文化在内的一切人文自然景观。它体现了校园精神文化的良好氛围。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名人塑像、艺术雕塑等来塑造这种文化氛围,通过“由景入情”至“由情入理”的升华来让师生感受校园的精神文化。
2.3 新校区的精神文化建设要注重创新
在新校区精神文化建设中要“移植”老校区的精神文化,让师生产生文化认同感。但是难以移植的是老校区那种无形的“氛围”,这主要依靠师生的言行传教,在平等交流中“培植”。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要吸收借鉴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突破创新,既要与时俱进又不能猎奇,形成既具有中国特色又顺应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校园文化。
2.4 促进新校区精神文化与城市社区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大学精神文化与城市社区文化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前者为社区居民营造了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氛围造的高品味的精神文化氛围时刻影响着社区居民,后者为大学精神文化提供独特的文化环境,并为大学文化打上自己的文化印记。因此,搞好新校区精神文化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迫切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融合与发展的路径。
第一,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法律。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与法律条文,鼓励大学新校区与城市社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大学参与社区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国家应该把大学与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作为高等教育评估的一项内容,推动学校和社区的融合与发展。
第二,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大学新区和城市社区应建立通畅的资金与技术转化平台,努力实现双赢。国家应通过行政经费划拨、社会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助等多种途径建立社区发展基金,以第三方的形式加强和管理大学新区与社区的资金融合和技术转化,积极资助在大学新区与社区合作中成效显著的项目与单位,以确保有效持续开展文化共建工作。
第三,发挥大学的教育与服务功能。大学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科技知识,对社区管理者进行管理培训和先进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提高社区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文化建设能力。大学新区和社区之间可以互派交流观察员,互相体验不同文化环境中的管理与发展策略。高等教育应高度重视大学新区的社区服务工作,鼓励大学生参与社区工作,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