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美育教育的实践探索

2012-04-29 21:15陈泽云
科教导刊 2012年13期
关键词:理论课美育美的

陈泽云

摘要现实中,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枯燥、空洞、教条、缺乏实效性等原因受到学生的排斥,本文试图在不改变现行高校思想政治课内容框架的前提下,将美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审美活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关键词美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1 问题的提出

美育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剧作家、浪漫主义诗人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来的,他将其界定为人性的自由解放与发展。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以生动直观的形象为手段,以激发情感,陶冶性灵,培养情操,追求理想为特征,潜移默化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①具体地说, 美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一种以美启真的能力教育,一种潜移默化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要求学生死记一些理论、观点、政策、方针等纯知识性的东西,授课的过程具有枯燥、空洞、教条、缺乏实效性等特点。由此引发“领导不太满意、学生不太满意、教师自己也不太满意”的现象十分严重。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2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美育教育的必要性

2.1 美育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

长期以来,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大多采用“说理性”的教学模式,这让学生敬而远之,无趣厌烦。因为在这个过程,学生感受不到激情和美感,面对空洞、枯燥的内容,内心对教师所讲的理论产生不了认同感,那么“高深莫测”的思想政治理论又如何引起学生的共鸣呢?

实践中,把美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运用美育理论和原则,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并以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2.2 美育的特性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真正养成

美育具有三大特性,即是:寓理于情的情感性、寓教于美的形象性以及寓趣于美的趣味性。②这三大特性能够将抽象的理性内容通过感性教育,以具体、可感、生动的美的形象潜移默化地诱发、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浸润在美的形象体系中受其打动、感染和教育,激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认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为学生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后继学习生活做好铺垫,帮助学生道德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 美育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目标的实现

美学理论家席勒曾经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讲到:“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③这句话前一个“自由”指的是美育是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这种方式是自由的;后一个“自由”指的是美育的目的是要培育自由的人。④由此可见,美育的目的是使人得到更多的自由从而成为完美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在美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并非感到被动和束缚,而是感到主动和愉悦。他们被各种美的形象所吸引,他们摆脱了各种狭隘的物欲束缚,他们的心灵得以超脱和解放。从对人的培养角度看,美育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推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目标的实现。

3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美育教育的几点尝试

3.1 遴选材料,丰富过程,实现教学内容之美

古今中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具有内在联系的美育素材不计其数。不管是岳飞的“精忠报国”还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为这些素材它们富含正气、富含生活哲理与人生启迪,无疑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材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是相当抽象的,教材的编写大部分是以浓缩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懂得遴选材料,发掘教学内容之美,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轻松愉悦地开展自我的学习。

例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绪论部分时,笔者并非枯燥空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而是首先让学生对马克思具有一定感性的认识。通过讲解马克思及其家人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马克思的浪漫才华和坚韧品质,感受马克思的人格之美。

3.2 运用“美丽”教学语言,实现教学氛围之美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⑤也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手段。彼得罗夫斯基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活动的高度有效性在许多情况下依赖于教师语言的修养。……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的言语的丰富性和动人的表现力。”⑥

教师的语言要规范健康。只有规范的语言,才是纯洁的语言;只有健康的语言,才是文明的语言。也只有规范健康的语言才能给学生带来美的熏陶与感染。同时,教师的语言应具有优美的节奏感、旋律美,做到声情并茂。声情并茂的语言,既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感情色彩和个性特点。

3.3 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营造教学过程之美

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美育结合得好,除了挖掘教学内容之美,以美学知识充实教学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能否寻找合适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营造出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

例如:在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时,笔者设置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课前:十分钟的师生时事辩评。通过引入视频资料,进行案例讨论,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学生对社会时政的求知欲。课中: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笔者将班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由学生自选主题(主题不可脱离教材),自选展示形式,如:PPT讲解,小品、话剧表演,辩论,演讲,自制MV等,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展示,展示成绩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评比。课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延伸教学过程。课堂的时间毕竟短暂而有限,为此,笔者一般会将课堂讨论的话题设置在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讨论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话题或者提出新的话题进行讨论。

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的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其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开发了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才华。

4 小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美育教育渗透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更有利于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难的问题,这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理论课美育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