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珠
【摘要】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面体现为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桥梁.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安排更侧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我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对应用题教学方面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 初中数学;解决问题;知识运用;数学与生活
初中数学大纲中指出:“要学生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适应社会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基本需要. ”解决问题可以很直接地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这要求学生能够把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现实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用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加重视数学的学习.
然而,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重课本、轻生活的学习方式,教师也没有注重去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导致学生阅历不足,信心不够,特别是遇到文字较多的题目,很多学生都感觉还没开始看题就已经“头晕”了,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从哪方面去分析题目和寻找数量关系,学生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一直都处于低水平状态. 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去突破.
一、强化基础,树立学生的信心
从平常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就发现很多学生对应用题有一种畏惧心理,造成本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可以解决的题目,因为畏惧心理而导致解不出题目,这是非常可惜的. 只有不畏惧题目,才能静下心去读题和分析题目,才能准确地审清题意并解出题目. 这种畏惧心理,归根到底就是基础不够扎实,信心不足的表现.
应用题体现的是一种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具备的,有时在讲解题目的时候,可适当地从基础知识切入,联系旧知识,让学生能够接受知识并进入状态,再慢慢地联系到新知识上面. 从旧知识入手可以让学生在“热身”阶段慢慢建立信心,再联系新知识的时候也就水到渠成了.
例如:苏科版教材七年级第四章第三节“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引入部分,某种3色冰淇淋45 g,咖啡色、红色和白色配料的比为1 ∶ 2 ∶ 6 ,这种三色冰淇淋中咖啡色、红色和白色的配料分别是多少?有些学生可能还不习惯用方程解决问题,看到这道题目首先就用小学的知识解题,可以用45分别乘以■,■,■这样去解答. 但老师要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思维去解答,可以先让学生复习小学的比的知识,学生会感觉轻松一些. 比表示各部分之间的一个倍数关系,所以可以设一倍量为x,则它们的量分别为1x,2x,6x, 根据题意,不难得出x + 2x + 6x = 45,从而解出题目.
教学中我们还是要先从基础抓起,从简单的应用题开始,逐步深入. 简单的应用题数量关系较清晰,语言较直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在解题的过程中建立信心,逐步理清思维,为解复杂一点的应用题打下基础,慢慢地,学生就能顺利解较复杂的应用题了.
二、重视积累,注重学生能力的形成
课本上面专门以解决问题为主要内容章节的也不多,我们不能只在解决问题那一个章节才去重视解应用题,而是要在平时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都要注重解应用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加强数学知识应用的渗透,抓住机会适时地切入应用题的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应用题训练的机会. 这样才能在平常的积累中逐步提高解应用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材七年级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里面,很多学生会觉得几何图形类的知识学来好像没什么用,其实不然,数学的知识总是能够运用到生活中来的,在这一节的复习巩固里面,有道题:要开凿一条隧道连通A,B两地,B地在A地的北偏东40°方向,如果A,B两地同时开工,那么在B地要按怎样的方向施工,才能使隧道在山中准确对接?这是一道很典型的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题目. 学生可以通过所学习的三角形内角和知识或者平行线的性质都可以得到解答.
因此,教学过程中无论学习什么知识,教师都要善于把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现实中的问题转化为与所学知识相关联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透析过程,加强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分析题目过程中的一个思维过程,能正确分析题目并提取出需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更加注重解题的过程,重视过程的引导和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题目的方法,而不是仅仅只看最后的答案是否正确.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98页的习题4:某船在80 km的航道上航行,顺流航行需要1.6 h,逆流航行需2 h,求船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及水流速度. 虽然这章学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要求学生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题. 不过无论是用哪一种方法,分析题目的过程都是一样的. 首先看到行程类的问题,就要想到行程的公式:路程 = 时间 × 速度. 题目告诉了我们路程和时间,就可以用“速度 = 路程 ÷ 时间”来分别求得顺水航行和逆水航行的速度. 而在流水行船问题中,还要想到另一个公式:顺水速度(逆水速度) = 静水速度 ± 水流速度. 分析完题目,根据这两个公式,我们可以用二元一次方程组,也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还可以用直接列算式的方法解题. 无论用哪种方法,在行程问题上都是这样分析的.
只要学生学会了分析题目,用正确的方法去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题目就会迎刃而解了.
四、结束语
课改不断深入,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 教师也要在课堂上精心安排,高度重视,认真实行,使学生在学得新知识的同时更加会运用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