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万山
〔关键词〕 数学教学;情感教育;主导作用;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3—0031—01
新课程对情感教育十分重视,因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需要时的态度体验,积极丰富的情感能加速学生的认知过程。因此,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上的发展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基本目标。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按照思想性、愉悦性、主体性、动力性原则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师德为范,注重情感教育的主导作用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师的情感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以及对学生高尚无私的爱。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学习只会变成学生的沉重负担。情感具有感染与迁移的功能和扩散与泛化的规律。因此,教师只有以饱满的激情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自己发出的一切信息都畅通无阻地传授给学生,才能在师生之间产生一种相互感染的效应。这就要求教师要相信学生巨大的潜能,要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这样才能打开学生情感的大门。正如有人说的,从血管里流出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和追求的教师的教学中,一定会表现出极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师艺熏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展开对问题的质疑和探求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学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基本途径,而课堂教学是情感教育的主渠道,每个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情境教学中发生和发展的,一堂课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听课情绪。如,在九年级学习“圆”时,我首先让学生从古诗中找出描述圆的诗句,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句子,学生耳熟能详。然后,我又给出了一副对联:曲率半径处处相等,摩擦系数点点为零。通过我的调控,学生的课堂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体会到数学有时也是充满诗情画意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积极的情感创设一种愉悦的情境,以情施教,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对学生良好情感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和作用。对于那些枯燥无味,又难以理解的数学内容,教师要挖掘其中的趣味性,让学生体会数学大师陈省身所说的“数学好玩”的简单道理,克服学数学的枯燥和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如,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直线和圆的运动情况,使学生感到图形的生动直观,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情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学生的智能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
2.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随时贯穿于数学活动中。数学史贯穿于整个数学教材中,隐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是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素材。可以说每一个数学符号的出现,都蕴涵着数学家的智慧;每一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出现,都倾注了数学家的汗水和心血。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在课堂上适时、有节制地渗透,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学习“无理数”时,我给学生介绍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故事和数学家希伯索斯献身数学的感人故事,教育学生为真理而探索,学习数学家勇攀数学高峰的精神。
三、因爱而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一般来说,对那些由于学业成绩优秀、品行良好而备受老师青睐、各方面都处于顺境的学生群体,部分教师往往会忽略其成长过程中的不足,因而部分优等生形成了过高地估计自己活动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心理体验,往往过分自信,容易骄傲,进而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对这类学生教师可以进行冷处理,锤炼其性,使其学会克制不良情绪,养成顽强的意志和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对那些表现不出众,经常犯点“小错误”,甚至抱有自暴自弃思想的学困生,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潜能,将他们应有的地位、应享受的关爱、应承担的责任一并还给他们,促使他们在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找回自信,克服惰性,发奋自强,成为学习的主人。
编辑:刘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