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文化发展的互动

2012-04-29 00:44宋慧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15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民族地区传统文化

宋慧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根,是一个地区的灵魂和活力之源,是核心竞争力,是民族的身份标志。贺州各民族、族群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极其重要资源,同时,新农村建设也必须加强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041-02

一、贺州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贺州地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位于七百里贺江之要冲,扼楚粤之咽喉,秦代开辟的“潇贺古道”是古代沟通中原与岭南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对接点之一。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官员、戍卒、商贾、流民带来各地不同的语言、文化和习俗,与岭南百越土著民族文化交汇融合。这里居住着汉、瑶、壮、苗、侗等十八个民族的二十多个族群,各民族、各族群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各族群、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融、取长补短,形成多民族多族群文化相互交融的和谐图景。

贺州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代中原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在此融合、留下了诸多颇具特色的原生态历史文化资源:有潇贺古道、桂岭古道、谢沐关、鹰扬关等古道;有封阳古城、临贺古城、庆坪古城、东坪古城、独柱山古堡、富川古明城等古城;分布着数百座古老的村庄,二十多座古风雨桥,十八座古戏台和部分石龙桥;保存有众多的寺、庙、祠、楼、馆、观、坛、塔、阁、宫、社、亭等宗教文化建筑物。现存古民居、古建筑存量丰富,这些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设计独特,颇具匠心,别具风格。考古方面,有孝穆皇太后先茔、国宝青铜麒麟樽、沙田古墓群、贺街古墓群、铺门古墓群、富川城北西汉墓群。自然风光方面,有姑婆山和大桂山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贺州玉石林、路花温泉、大汤温泉、钟山碧水岩、十里荷塘,还有昭平七村、南乡滑水冲等南方原始森林。

这里居住的十八个民族的二十多个族群,民俗文化多姿多采。各民族、族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信仰崇拜,构成不同的文化特征。各族群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有多达二十种的方言土语。民族风情古老而多姿,如瑶族的盘王节、情人节;壮族的三月三、庙会、炮期和歌节;讲古梧州话的山歌、傩面舞、小龙舞(蛇舞);瑶族的蝴蝶歌、长鼓舞;壮族的舞火猫、耍歌堂;土瑶的酒歌、情歌;苗族的芦笙、踏歌堂等等古朴奇异的多民族原生态文化。此外,还有各族群的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丧葬文化、婚庆文化、宗教文化等。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1.为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人才。相应的文化主体是文化传承的根本力量,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措施就是要保护传承人和培养新的传承者。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以考虑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传承人保护制度,明确传承人的地位,除了在经济上给予必要的资助和扶持外,还可以赋予其一定的社会地位,给杰出的传承人创造适宜传承的社会条件;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合理可行的传承机制,帮助建立培训基地或师徒关系,通过授课、带徒授业等方式培养接班人,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和文化自觉,使其技艺能够得到完好地传承。

2.投入资金,加强对传统文化进行物化载体的保护。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物化载体实行保护,使其发挥传承文化的功能。保护的途径多样,如:依靠科技,借助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实现对现有原生态文化的存在形式进行保存和保护;建立图文声像等相应数据库,完成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的数字化保存与存档;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系统,实现对工艺流程的详细表达、工艺存在的文化状态、物品的选择展示、民间艺人档案、传播传承方式、民艺品原材料及当地各民族、族群生活方式等文化存在方式的再现交互功能;开发虚拟修复与演变模拟技术,数字化故事编排与讲述技术,数字化图案、工艺品辅助设计系统等,这些技术的运用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扬。

贺州相当一部分学者都认识到这点,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利用现代化工具,长期深入到各民族各族群来了解、记录、宣传相应专业领域中的文化,为当地原生态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尽自己绵帛之力。

3.转变观念,加强宣传和教育。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也只有真正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和参与才能取得成功。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与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中来,让人民群众认识到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宣传上,加大力度,明确舆论导向,对民间艺人要作好一对一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上,其一,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引入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在大、中、小学设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将民族文化等引入课堂,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聘请传承人深入学生传授民间文化等。通过学校教育,为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打下基础。其二,在全社会进行广泛的教育、特别是对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居民的教育,利用各种文化场所、宣传栏、论坛、讲座开展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和鉴赏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民族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通过这一途径使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知识得到有效的普及与推广。

4.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创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机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资源给予科学、合理、适度的开发和利用,有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市场化为一些潜在经济价值较高的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了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可能,如一些民族工艺、民族医药等可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既可以创造经济价值,又可以使这些文化事象获得新的生存土壤。

现在,社会各界都认识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是促进该地区开发和经济发展的软实力。而这样,如何开发和有效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培育文化产业,如何创新传统文化保护机制就变得刻不容缓。各地有关部门必须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不断创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机制,切不可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变相地拆卖祖宗遗产。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要力争产业化,但文化产业必须文化化,努力打造文化品牌,多出文化精品,增强区域文化的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

三、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功能

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是建设贺州新农村的动力资源。充分挖掘、整理、保护、发展贺州的民族传统文化并使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必将给贺州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1.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丰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又具有鲜明时代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在农村文化变迁过程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贺州各民族、族群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都注重个人作为家庭、社会、国家一分子的作用和责任,把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同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强化了个体对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责任,内化到人的心灵深处,能增强人的理性,使人宽恕做人、待人、爱人;他们强调邻里团结、家庭和睦、诚信友爱、勤劳勇敢、敬老尊贤这些历史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结晶,这些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乡风文明”的内涵拓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正是以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创新,通过焕发民族文化的青春,活跃民族文化的血脉,使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对新农村文化的推动力。

2.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贺州各族人民一直以本民族的团结、和睦、勤劳勇敢、惩恶扬善而自豪,民族道德所产生的良好社会效果令人深思。贺州的传统文化精神,还可以概括出许多。如:讲求实际,刻苦勤俭,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团结奋进,尚武崇文,敢于冒险,开拓进取,独立自强,尊老爱幼,乐善好施,勤俭自强,尊师重教,爱国爱乡等等。这些既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共性的文化精神,也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是建设富裕和谐文明新贺州不可缺少的民族文化精神。

3.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资源。 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不仅具有深刻的精神价值,还蕴涵着重要的经济价值。贺州多民族、多族群地区有着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开发利用,将会对贺州的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突出表现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如自然风光方面的姑婆山和大桂山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贺州玉石林、路花温泉、大汤温泉、钟山碧水岩、十里荷塘以及昭平七村、南乡滑水冲等南方原始森林,昭平的黄姚古镇、莲塘客家人的江家老屋和钟山县枫木寨的韦家祖屋等等,都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这些都是贺州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资源。除此之外,各族群的音乐、舞蹈、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丧葬文化、婚庆文化、宗教文化等等旅游文化资源,都将促进本地的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明,钟瑞添.关于桂东北多族群区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梧州学院学报,2008,(1).

[2]李晓明.贺州文化精神探论[J].贺州学院学报,2008,(3).

[3]何兰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开发研究,2008,(2).

[4]袁瑛.重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2008,(6).

[5]赵秀忠.弘扬民俗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J].湖南社科院学报,2009,(1).

[6]曾维亮.新农村建设与民俗文化保护关系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1).

[7]文斌,吴建萍.新农村建设与民俗文化保护关系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4).[责任编辑 刘娇娇]

猜你喜欢
新农村建设民族地区传统文化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