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新闻词汇的变异修辞略说

2012-04-29 18:36李秋霞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5期
关键词:语言规范

李秋霞

【摘要】随着社会的变革、观念的更新,新闻语言的表达也应与时俱进。报刊新闻词汇的变异修辞主要包括:重复使用特定词语,更换、增添语素,使用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缩略语,借用其他语域术语等。作为国家发展语言文字事业的重要媒体之一,报刊中的新闻词汇必须在语言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新闻语境进行变异。

【关键词】新闻语言;变异修辞;语言规范

随着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界和业界人士逐步意识到媒体已成为国家发展语言文字事业的重要阵地,尤其是作为传统权威媒体的报刊。综观学界和业界多年的研究成果,诸多学者为适应新闻写作的需要而对报刊新闻的体裁、语言的创作原则、同义结构的选择、修辞方式的运用等问题进行了探究,关注报刊新闻如何遣词造句,[1]如何实现新闻语言的艺术化和最有效的信息传播。本文以报刊新闻词汇为研究对象,探求变异修辞在新闻语境中如何有助于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报刊新闻词汇变异修辞的成因

在修辞学界,“变异修辞”和“常规修辞”相对应。变异修辞是从变异的角度来探讨语言表达的修辞效果,常规修辞是从规范的角度来说明语言表达的修辞效果。变异修辞应具备两点,一是故意“违背”现行语言规范,二是目的在于提高表达效果,二者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变异是对规范性的偏离,但不是任何性质或情况下的偏离都是有价值的修辞活动,只有那些对规范语言有所偏离并能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形式才有益于交际活动。

报刊新闻的社会功能。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报刊具有如下社会功能:“监视周围环境,联系社会各部分以适应周围环境,一代代传承社会文化及娱乐功能。”[2]这多重功能的实现要求报刊新闻综合运用各种语体中合适的表现手法。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文化观念的更新与发展,媒体语言也应与时俱进。

媒体受众的心理需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受众的心理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希望降低获取信息的脑力成本,减轻消化知识的心理压力,乐意寻求新颖而生动的言语形式。例如:《相恋5年 48岁摩纳哥亲王要娶南非“美人鱼”》(《今晚报》2006年6月19日),《“海盗”遇见〈海盗〉》(《扬子晚报》2006年6月11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内部和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就是争夺受众,分割受众有限的注意力。激烈的竞争态势成为报刊新闻媒体优化自身语言的催化剂。媒体必须迎合受众求新求异的心理,恰当使用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报刊新闻词汇变异修辞的运用

为了适应特定的语境,表达特定的感情,人们有时故意打破常规,求新求异。这既反映了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也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词汇的变异修辞主要包括:重复使用特定词语,更换、增添语素,使用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缩略语,借用其他语域术语等。

重复使用特定词语。作为一种符号体系,语言有自己的本质特征,线条性就是语言符号的本质特征之一。线条性是指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符号必须依次出现,逐渐延伸,而不能在同一时间里说出两个符号或两个声音。语言的这种线条性特征要求语言要根据组合规则,按照一定次序连续地排列,依次出现的各单位是不相同的,而且要相对完整。在具体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人们在遵守语言线性原则的同时,又灵活地创造出变异性的表达手段。

在报刊标题中,把表示某个新闻要素的词语使用一次后再使用一次,但两次使用却在词性、意义或用法方面有所不同,可以这样创新,是因为新闻中的内容要素提供了人们理解标题的基础,这既可以增加标题的信息含量,又可以产生一种变化美。例如《赖昌星为“赖”制造诈骗案 律师称不会影响被遣返进程》(《报刊文摘》,2006年2月24日),赖昌星企图赖在加拿大不走,为此他制造新官司,图谋利用加拿大司法制度的漏洞逃过被遣返的命运。作者巧用姓氏做文章,让读者感到赖昌星“名副其实”。又如《英卫生官员不“卫生”》(《新民晚报》,2005年2月1日),英国保守党卫生健康问题发言人台前幕后的行径判若两人,身为卫生官员却不能洁身自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标题巧妙地讽刺了英卫生官员不光彩的行为。

重复使用特定词语具有独特的表达作用,既可以增加标题的信息含量,又可以让受众通过相同词语的意义联系而加速理解过程。

成语临时变异。根据表达的需要,打破成语的常规形式,更换某个词语,临时仿拟出一个新的词语,既幽默风趣又突出主体。语境对读者的理解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例如:“中国青年软件振兴计划工作委员会等日前进行的一项4400多人的‘中国软件人才生存状况调查表明,我国软件人才不仅‘后继乏人,而且由于培训缺乏、教育模式等原因‘后继乏力。”(《中国青年报》,2005年5月13日)由“后继乏人”进而“后继乏力”,突出了我国软件行业发展的病症所在,语言简洁、有力,层层剥笋,触及问题的本质。

通过改变成语中某个词语的方法来获取新的意义,实现特殊的表达效果。这种用法是很早就有的,最初只是临时突破成语的使用规范,没有形成新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但是,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多,人们已经从心理上接受了这种用法。因此,这种表达方式已经不足为奇。

使用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缩略语。语言的线性特征还要求语言单位要相对完整,而语言运用的经济原则又促使人们不断创造、使用缩略语。这些缩略形式既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又方便了人们的交际。比如,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缩略——外国人名译成汉语之后很有“中国特色”的缩略:“同时,据格鲁吉亚当地媒体报道,自2005年1月以来,老谢的电费、燃气费和水费欠费总额已达5000美元。”(《环球时报》,2005年4月8日)“老谢”指格鲁吉亚前总统谢瓦尔德纳泽。他退休后依靠微薄的积蓄艰难度日,境况十分窘迫。将昔日的领导人冠以“老”字,反映其风光不再的尴尬处境,颇有几分调侃的意味,让读者以放松的姿态接受幽默风趣的信息。

外国人的名字传入中国后,必须符合汉语习惯,这样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中国人喜欢按照汉语习惯来标记和称呼外国人名。这种行为源自文化的认同心理,即以符合本民族习惯的方式来认识外部事物,接纳、吸收外来文化,并将其视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能力。

借用其他语域术语。术语是语言系统中词汇部分的一个特殊词层,没有感情色彩和深层的隐含义及言外之意,通常应用于专门领域。随着人们思想的日渐活跃、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术语通过报刊新闻迈进更为广阔的领域。在使用过程中,术语经过词义引申这个途径帮助受众实现信息传播的语义增容。例如:《领衔主演总决赛 朱芳雨:这是大家的功劳》(《中国青年报》,2005年4月25日),“领衔主演”是文艺术语,指剧中的主要人物。文章标题把它用于体育赛事中,突出了朱芳雨的重要作用。标题中使用文艺术语来舒缓体育比赛的紧张气氛,用词新颖而语义明确。

报刊新闻词汇的规范

从传播者角度看,新闻语言符合普通话的使用规范才能让大众较为顺利地接受信息,实现基本的传播目的。新闻传播目的分两个层次,低层次的传播,也就是基本的传播,是使用完全符合汉语规范的语言形式传播信息,只追求信息的畅达,高层次的传播则是在遵守语言规范的基础上适当使用变异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获取精神的愉悦。因此,报刊中使用语言变异的表达方式时,首先要注意符合社会语言规范。

从受众角度看,读者必须熟悉特定的新闻语境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新闻传播过程中有两种新闻语境影响受众解码:一种是传播者在编码时利用的语境知识,一种是受众在理解时被激活的语境知识。从理论上讲,只有当这两种语境完全重合时,受众理解的意义才能与传播者要传达的意义完全一致。这就是为什么对于同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变异修辞实际上是语言的创新,创新是对规范的暂时偏离。[3]这种偏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下才能被人们接受,所以是要有限度的。变异修辞是有意对语言规范有所超越的修辞行为。这种超越是有目的、有限制的,并非随心所欲。因此,报刊新闻词汇的变异修辞不可恣意追求新奇而置语言发展现状于不顾。作为国家发展语言文字事业的重要媒体之一,报刊更须承担起语言规范与促进语言和谐发展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车敦安.新闻语言的时新性与规范性[J].江淮论坛,2000(3).

[2]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50.

[3]曾立英,邵湘萍.“规范修辞和变异修辞”说述评[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编校:赵 亮

猜你喜欢
语言规范
中学英语教学语言规范研究
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语言规范化研究
论述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变异
从商务日语函电课程教学谈学生语言规范意识的养成
网络语言背景下医学生语言规范化的策略
高中语文课文《娜塔莎》的语言尚需规范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规范探析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悖论烛照中的顺应与规范
媒体微信平台新闻标题语言的特点及规范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