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华
【摘要】解读性报道又称解释性新闻,是一种运用背景材料,分析解释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方式。由于解读性报道与社会现实接近性强、新闻信息含量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欢迎,其传播力越来越强、影响力越来越大。文章分析了解读性报道出现的原因,总结了解读性报道的类型、做好解读性报道的方法,认为在当今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大众媒体加强解读性报道不仅能够更好地反映和引导舆论,还能够提高新闻报道的品位和水平,增强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关键词】解读性报道;社会转型期;背景材料
解读性报道又称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新闻。它是一种充分运用背景材料,分析解释一个新闻事实发生的原因、结果、实质、意义、影响、走向的新闻报道方式。解读性报道由于与社会现实接近性强,新闻信息含量大,新闻价值较高,能够帮助人们全面、正确、理性、公正地感知和认识新闻事实,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欢迎和重视,其传播力越来越强,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当今新闻信息传播生态发生巨大变化,新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大众媒体加强解读性报道,不仅能够更好地反映和引导舆论,服务公众,担当起社会责任,而且能够提高新闻报道的品质和水平,增强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以利于媒体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时代呼唤解读性报道
新闻信息传播起源于人类在为生存和发展而斗争中的社会交往,又不断以新的传播手段和形式服务于人类的社会交往,使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以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活动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人际交往领域日益宽广,生活频率不断加快,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人群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日益增强,一个局部的甚至看似微小的新闻事件,往往会产生“蝴蝶效应”,波及和影响众多人的社会生活。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进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交织在一起,社会分化趋势加剧,权力在重新分配,利益在重新调整,各种思想观念在激烈碰撞,社会形态错综复杂。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人们不熟悉的领域,有的还是一般人极其陌生的专业领域,充满了各种不可知因素、不确定因素、不可预期因素,人们的不适应感、不安全感、焦虑感、危机感、恐惧感增多。在这种新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异军突起,迅速发展,新闻信息传播海量、快捷,几乎在新闻发生的同时,就能够把社会上产生了什么新事物、出现了哪些新概念的信息传播给公众的情况下,仅仅知道了社会上产生了什么新事物、出现了哪些新概念,做个“知者”已不能满足人们利用信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需要。当今时代的受众更想知道的是新事物为什么会产生、新概念意味着什么,由“知者”变为“智者”,希望能够从新闻信息传播中了解到外部世界的真实情况,及时监测周围环境的变化,以便使自己能够应对社会的变化,找到自己在社会上正确的、恰当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构建好新型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利和利益,防止和减少社会危机,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推动社会进步。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新的历史时期,时代和社会呼唤大众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社会生活的变动状况,作出更加全面的描述、更加清晰的说明、更加透彻的解释,使更多的公众由新闻信息的“知者”变为“智者”。
公众需要哪些解读性报道
大千世界,新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层出不穷,受众对新闻信息解读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但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普遍需要的是大众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能够对公众最关心、与人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关乎到社会进程的新闻事实进行报道和解读,使公众能够及时、真实、全面、深刻地了解到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变动形态。
形势解读报道。形势指的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状况。形势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形势的发展变化,极大地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关系着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和生活状况。当今时代,国内外形势发展快、变化快,既有渐变也有突变,为此,大众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在形势发生转折之时或形势发展到某一特定阶段,对形势发生变化的原因,形势的特点、影响、趋向、前景等进行解读,揭示出形势发展的规律,从而使公众能够正确、全面地认识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好形势,主动适应客观现实。在形势顺畅时,戒骄戒躁,继续奋斗,发展大好形势;在形势出现曲折时,采取积极的、有效的对策,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促使形势向好的方面转化和发展。
党和政府重大决策的解读报道。党和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工作任务等重大决策,体现着治国理政的理念,直接关乎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关系着社会权力、利益等的重新调整。在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公众对此类新闻的关注点已由要知道制定了哪些重大决策,转移到了为什么制定这样的决策,这些决策和以前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与公众利益有什么关系等方面。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做好这方面的解读性报道,能够帮助公众深刻了解党和政府重大决策的全貌和侧重点,找到这些决策与自身利益的结合点,规划和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促使这些重大决策顺畅地贯彻执行,得到全面落实。
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解读报道。在我国改革进入“深水期”以后,社会上频频出现诸如就业、上学、医疗、社会保障、贫富差别、官场腐败、物价上涨、安全事故、拆迁、住房、社会治安等热点、难点问题。当一个热点、难点问题出现以后,人们都会出现不同的猜测、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态度,发出不同的议论,在一段时间内形成强大的舆论场,以致有的人借以宣泄不满情绪,甚至盲目做出与道德、法律相违背的事情,有时还会使矛盾激化,演化为群体事件。这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进步。在社会转型时期,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及时、准确地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解读性报道,为公众释疑解惑,使公众消除对一些问题的误读、误解、误判,从而凝聚起共识,促使矛盾化解,彰显出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
专业知识解读报道。在当今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领域越来越宽广,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国内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些新理论、新思维、新成果也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然而,由于人们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往往在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和盲区,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例如,有些人由于缺乏社保基金方面的知识,就对社保基金的缴纳和使用产生了怀疑甚至抵触情绪。又如,有些人由于不懂得某项科技成果的重大意义和在人类文明生活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在推广应用这项成果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杂音和阻力。大众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应做好有关专业知识和新科技的解读性报道,不断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除了上述四个方面外,在现实生活中,对能够构成人民生存和发展环境变化的具有新闻意义的事实,大众媒体和新闻工作者都应当做解读性报道的选题。
如何做好解读性报道
解读性报道与一般性报道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其共同点都是反映新近发生的,公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客观事实;不同的是解读性报道超出了一般性消息报道的视野范围,报道的新闻事实更丰富,反映的思想更深刻,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更大。解读性报道对新闻事实既需报道,更需解释,而且它不是以单纯、简单地报道新闻事实为重点的,而是把报道的重点和目的放在挖掘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结果、影响的解析上来。通过对新闻事件关键信息的提供,使公众不仅了解新闻事件,而且理解新闻事件;不仅知道发生了什么问题,而且知道问题的性质是什么,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
解读性报道不同于媒体针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重要事件和问题提出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以影响和指导舆论的新闻评论,而是靠运用与既有新闻有关的典型、生动而又有较强说服力的背景事实材料来描述和说明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是背景式报道。解读性报道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事实解释事实。在采写解读性报道时,挖掘、搜集、整理、筛选出丰富的背景事实材料是新闻报道的关键。因此,编辑记者要纵向考察,用相关的历史事实材料来解读新闻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过程;要横向考察,用与新闻事件相关联的周围事物的背景事实材料来解读新闻事件所处的现存环境,揭示新闻事件的社会影响力。要用准确的、翔实的各种统计数据、分析数据等数据背景材料,作为解读新闻事件定量分析的有力支撑。要用知识性的背景事实材料,作为解读新闻事件中专业术语、高深科技的工具。要用公众对新闻事件的议论、评价等反应性背景材料,解读新闻事件在社会上的影响。用背景事实精心构建解读性报道,能够使公众不仅了解一方面的事实,而且了解多方面的事实;不仅了解阶段事实,而且了解全程事实;不仅了解现实的事实,而且了解历史的事实;不仅了解静态的事实,而且了解动态的事实。事实最公正、最有说服力。公众从新闻事实信息传播中,就能够正确认识事物,分清是非,坚持真理,修正谬误,使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解读性报道是引导人们理性认识客观事物的深度报道,这就决定了报道要有思辨性。固然,解读性报道一般不采用新闻工作者直接发表意见的方法表达自己对新闻事实的立场、观点、思想和倾向,不直接下结论;但是新闻工作者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按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唯物主义的方式,对新闻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偶然与必然、条件与变化、渐变与突变、主流与支流、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进行科学化、理论化的剖析、论证和判断,把符合事物客观规律的独到见解体现在报道的字里行间,并传播给公众,使公众自己能够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在解读一些有关民生的热点问题时,就要既反映存在的实际问题和民众的呼声诉求,又要反映党和政府如何重视,作出了什么决策,采取了哪些措施,进展情况如何,已取得了哪些效果,还存在哪些困难,对解决这些困难有什么建议等,通过这样具有理性思考和辩证思维的解读,就能够使公众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看到解决问题的曲折途径和光明前景,达到公众和政府互相沟通、互相理解的目的。
解读性报道应具有权威性。大众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对诸如党和政府的重要会议、出台的新政策、复杂事件等重大新闻进行解读时,可归纳出一些重要问题,筛选出几个关键词,采取设置议题、答记者问等方式,请了解这些新闻事件的权威人士,或是研究这方面问题的专家、学者进行解读。新闻工作者也可以在解读性报道的关键之处,引用权威人士和专家学者的观点,以增强解读的可信性。
解读性报道信息含量大、内容丰富、运用事实材料多,一般篇幅也比较长。此类报道写作难度较大,很容易写得枝枝蔓蔓、杂乱无章,或写得干巴枯燥、呆板沉闷,影响人们的阅读兴趣。为此,在撰写解读性报道时,要确定出一个明确的主题,紧紧围绕主题排列和展开解读所需的事实材料,层次分明、夹叙夹议地描述新闻事物,以便使读者知悉报道的重点。还可以借鉴现场新闻、散文性新闻、通讯等多种新闻体裁的写作手法,不拘一格写文章,使解读性新闻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语言表达要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使观众喜读爱看,提高阅读率,增强吸引力,扩大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第八社区管理中心医院)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