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瑶
一
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地位”中对语文课程性质作了如下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辞海》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性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我们的一切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都需要用语言或文字表达,通过语言和文字,我们又能更好地交流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所以说,语文就是要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
“语”这个字从言从口,先民在造字时就将语文的内涵包括了进去:语即要说,语文最重要的就是语言和文字,就是要会说,会写。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话叫书面语言,语文一名,始于1949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彼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为语文。”说和写都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当做的目标。而在应试教育中,大家都忽略了这些,只注重写,这将导致学生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不懂得倾听,不懂得交流。就像社会上的一些人,“智商很高而情商很低”。但细心的人会发现,在社会上生存,往往情商比智商重要很多。就拿老师这个职业来讲,就有那么极少一部分人,很擅长搞学术研究,很能写东西,但进不了课堂,搞不好教学,这非常让人遗憾。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指导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果天天教育学生要知书达理,教材所选的课文也都弘扬中国优秀传统、中国经典文化,包括礼仪、伦理道德等多方面内容,但是学生张口就是脏话,和朋友和同学和老师处不好关系,见到不同身份的人不知道如何表达才最贴切;不懂得什么样的语言才美丽,什么样的说话方式对方才更容易接受;不懂得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件事,一句话也可以毁掉一件事。这样的学生纵使考试成绩很高,站在语文教师的立场来看,也是教学上的失败。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方便生活,方便和对方沟通,方便阅读自己想了解的知识,方便从文字中获得他人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见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个人修养。学过的知识,要最终成为自己的知识宝藏和精神血脉,成为知识与能力、智能与气质,就像吃下的饭菜经消化、吸收之后成为自己的体能或力气一样。但纯粹为了考试而教、学的语文,就失去了这些意义和价值。举个浅显的例子:学生要请假,不会写请假条;想入党,不会写入党申请书;出了学校,和他人签合约,不知道协议怎么写……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的都是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散文、杂文等文体的写作训练,忘记了应用文是生活中使用最普遍的文体。在平时作文训练和考试中,虽然文体不限,但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议论文体,教师也重点训练学生写作议论文,对于应用文的写作相对少得多。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文随处可见,随时可能用上,如果语文教师不去引导学生了解、练习,甚至不教不学。这样,简单的应用文反而就变成学生的一个写作弱项。我有一次规定学生练习写一篇书信,很多学生的不符合规范。长此以往,我们为了考试不又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模式么?2010年的高考语文卷,没有了以往的字音字形两类题型,结果很多老师直接就不再让学生做这类的训练,学生更是对这种题不屑一顾。他们的观点就是:不考就不用学。如果说出来的话尽是读音错误,写出来的字总是别字、错字满篇,语文也算学得好么?如果这样的人做了教育者,做了领导,站在讲台上,面对众多的人群,读错字,发错音,那么岂不是要贻笑大方?
高考的确是教学的一个目标,但这个目标只是一个大方向,不能让我们丢弃最本质的东西。语文就是“咬文嚼字”,就是“舞文弄墨”,就是“能说会道”。它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工具,它是丰富精神世界的关键,这一点毋庸置疑。
二
那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我想通过以下几个方式可起到一定作用。
1.课堂要多活动。语文课要尽可能丰富多彩,定期开展课堂内的活动,比如:诗歌朗诵、演讲、成语接龙、讲故事、口头作文等。老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或社会的活动,如社会实践、献爱心、做问卷调查、参加竞赛、写文章投稿等。只要能让学生参加的,老师就要积极地动员并帮助学生参加,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锻炼他们的能力。
2.多推荐好书让学生读。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广泛涉猎各类优秀的书刊,另一方面要经常推荐好书给学生,带有引导性地让学生多读好书。如果任凭学生自由选择书目,学生往往就会以时尚的、娱乐性的书籍为主,这样的浅阅读会导致阅读面狭窄,眼界不开阔,思考不深刻,最终欣赏水平得不到提高。最好的选择就是推荐学生多读经典。所谓经典,就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或者说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这样一种说法:你要得点新意,你就去读旧书;你要看老生常谈,就去读新书。经典书籍或许一时半会儿学生不能完全消化,但只要用心读过,就会在心中留下痕迹,当他们的知识储备量和阅历达到一定的水平时,突然就能领悟书中的知识,从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可采取以下一些方法:在课堂上,老师可经常给学生读一些好的文章。也可每周开一节读书课,要求学生带课外书籍认真读或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读过的好书或好文章,说说自己的读书感受等。
3.老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由于胆小或紧张,不敢积极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或因为总是老师在讲,学生只忙于听,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不再动脑筋思考问题,不愿意用语言表达观点,即使知道答案,也懒得说出来。所以,在课堂中,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发言,给机会让学生发言,不论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合理,都要做出肯定、积极、鼓励性的评价。多听学生的观点,其实也是一种信息反馈,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发现学生的思路,发现他们思考失误的原因,从而帮助他们调整,以便于在以后答题的时候迅速地找对方法。
语文课堂应该是精彩纷呈的,语文学习也应该是充满快乐的,语文素养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材也将大有裨益。可以这样说,理科学习是在培养人的智商,文科学习就是在培养一个人的情商。人的智商其实都差不多,最后人生价值的实现却千差万别,在很大程度上,人的命运将由情商决定。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一种气质,让学生走入社会之后,灵活自如地驾驭所学的语文知识,能说会写,擅长交际,能够快速地适应社会。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算真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