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春燕
作文是一种语言表达活动,需要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刺激,才有激发倾吐的欲望,写作的动机和创作表达的热情。浓厚的兴趣正是作文的一种良性的,有效的刺激和动力的源泉。目前不少学生怕作文,认为作文是一种苦“差事”,产生一种谈“文”色变的压抑心理。只有激发写作的兴趣,学生才能爱写,才能从认识和情感上真正热爱写作文。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经过二十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学习别人的良好经验,结合自己的体会,我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和启发。
一、教给方法,科学指导,激发作文兴趣。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作文教学的指导得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要领很关键。同时,必须打破传统的作文指导模式,建立开放型、发展式的教学模式。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的空间,调动学生作文的能动性,激励学生想说想写,鼓励学生爱说爱写,帮助学生会说会写,引导学生说好写好。如在指导学生写“我喜爱的一种东西”时,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我为他们准备的文具盒,说说它的外形、结构特点和用途;接着例文引路,让学生读后说说作者抓住文具盒的什么特点来写,作者是怎样联想的,通过这篇例文掌握了哪些写物的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说说打算写哪样自己喜欢的东西,想抓住它的什么特点来写,怎样联想。这样一来,学生对写“我喜欢的一种东西”有了清晰的写作思路,掌握了方法,个个兴趣盎然,都想一吐为快。
二、提供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不把作文当成苦差事,首先就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只有使学生有写作的兴趣,才能让其勤奋地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写作素材直接来源于生活,间接来源于课内外的阅读及各种媒体等,如果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地积累素材。一是从生活中积累。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观察自然和观察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开展科技活动和文体活动,表演课本剧,慰问孤寡老人,等等,为学生积累多方面的写作素材,这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再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在指导学生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前,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拔河比赛和瞎子添嘴巴的游戏;写一处景物时我带领学生观察了钦江的早晨。学生有了亲身经历和感受,作文时就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写得得心应手。班里有三位学生所写的《我爱钦江的早晨》在参加钦南区“爱我家乡”作文竞赛分别荣获二、三等奖。二是从阅读中积累。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写好一篇作文的基础,要指导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积累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遨游书海,汲取生动的语言,把优美的词句、语段摘抄下来,尽可能地背下来。可以开展各项活动持续巩固学生的兴趣,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背诵佳句好段。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广开“材”源,对读中有所得,有所感,随时记下来,逐步积累。学生有了阅读积累,写起作文来肯定会文思泉涌。
三、耐心引导,让学生说真话。
学生怕作文的另一个原因是将作文看得很神秘,认为很难写好,因此产生了畏惧心理。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教作文时,忽略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从内容入手,而是大讲作文的理论和写作技巧。这种“要我写”的做法,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刚要动笔就得想:我这样写是否符合老师的要求?畏畏缩缩不敢动笔,使作文变成了一种思想负担。要让学生愿意写、喜欢写,就必须打消一个“怕”字,消除他们思想上的神秘感,克服畏惧心理。教师应想方设法启发、引导学生心里怎么想,嘴里怎么说,笔就怎么写,也就是把自己看到想到的写下来,脑子不要有框框。只要学生敢写肯写,就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增强写作信心。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我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时,抓住“喜欢”做文章,让学生们说说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动物,为什么喜欢,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才会越写越想写,越写越爱写。
四、创造成功机会,激发作文兴趣。
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尽可能创造成功的机会,激励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讲评作文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成功点、闪光点,大至短篇,小至字词句,只要写得好,就让学生读一读,让他们“炫耀”一下自己的成果,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快乐。利用学习园地,定期展出学生的优秀作品,使学生看到自己作文的进步,享受写文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实践证明,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就必须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启发学生,教给方法;善于指导积累素材,开阔视野;多一些表扬肯定,少一些框框和批评,学生的作文兴趣就会得到有效的激发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