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彬 张智勇
摘要: 作者以《托起草原》一课教学实践为例,指出散文教学要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有效地提高散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呼唤具有审美特质的散文教学。
关键词: 散文教学审美素质《托起草原》
《托起草原》(作者潘月,初中九年级上册,鄂教版)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意盎然的草原风光长卷。我们可以从作者描写的美妙草原风情中引导学生感悟欣赏散文的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美。
一、引导学生鉴赏意境美
“意境是作家主观情景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鉴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着其通达意境的路途,领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场景,从这种场景的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之间,捕捉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在教学《托起草原》这篇散文时我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和想象,把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与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这样就能品出其中的韵味,得到艺术的享受。《托起草原》借助于融情融景的实景描写创设情境,追求了一种“真力弥漫,万象在旁”的艺术美,且看下面一段描写:
一场新雨,跟着一阵微风,青草婆娑起来,忽摆忽动,忽俯忽仰,歌态轻柔,舞姿妙曼,巡巡碧浪卷向天边,使整个世界变得芬芳。朵朵白云似簇簇玉莲,凝结在半空一动不动,阳光拂来,将绿野戳点得深一块,浅一块,而无论深浅,永远是本色。一群群棕色的马、黑色的牛、白色的羊,如同一堆堆撒落在巨大绿毯上的黑白珍珠,使人不忍拾起,反倒走过去,尽可能近些,去倾听最原始质朴的语言。这里水量充足,除了牧场,还有大片的沼泽,上面勃勃生长着丛丛灌木,碧森森,绿茸茸,一直伸向层层远山。
作者笔下的夏季草原,俨然是一幅风景画:壮阔的草原、无垠的苍穹是背景,婆娑起舞的雨后青草、玉莲般的簇簇白云、黑白珍珠般的牛羊、碧森森绿茸茸的灌木是点缀其间的景物,青、绿、黑、白、棕是五彩斑斓的色调,舞姿曼妙的青草、悠闲自在的牛羊则使画面充满灵动与活力……这些情境,既是实境的描绘,又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可谓是以实写虚,虚实相生。这一段描写,既有客观的物象,又有主观的情意,作者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色彩斑斓、灵动清新的艺术世界。
二、引导学生鉴赏情感美
情感是文章的内在生命。“情者文之径”,“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刘勰,《文心雕龙》)散文中的“情”,常常是作品中组织人、事、物、景的重要线索,它使作品的结构显得紧凑严密、波澜跌宕。散文抒情的方式也很灵活,或是托物寓情;或是借景抒情;或是直抒胸臆;或是将感情深藏在字里行间。可以说,一篇优秀散文意境包括情和景(事、物)两种因素,其中情是主要的,景只是手段,写景是为了抒情明理。若离开了情,景则失去了生命力。散文中抒情的基本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作者真切而浓郁地讴歌了大草原的美丽与壮阔,是作者用自己的生活体验酿成的一杯美酒,教学时要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抒发情感的句子和段落细细品尝,好好体会它的甜美与芳醇,感悟作者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美,学生要明了作者主要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如:“一场新雨……去倾听最原始质朴的语言。”“亿万棵粗细均匀的白桦,……等待着暖融融的夕阳。”表面上看,作者只是在对草原景物作客观的描述,但实际上,作者表达的是对草原壮阔绮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如果不是对所描写的对象寄予深情,就不会有如此细腻生动的描写。作者把草原写得诗画般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绮丽风光的赞美与喜爱。青草似有人性,牛羊美如珍珠,白桦好似少女……这该是多么美妙,作者对草原上一草一木深含感情,但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景物的进行精心描摹,这就显得委婉、含蓄,韵味悠长。
作者对草原深厚的人文内涵也是饱含激情的描写。草原的歌,凄婉悠扬;草原的酒,淳美壮烈;草原的男人,豪情豁达。对这些浓郁的民俗大事渲染,表达了他对祖国边疆人文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表达了他继承传统,保留特色,永远托起青青草原的美好情感。
三、引导学生鉴赏语言美
散文美妙的意境、丰富的情感都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人称散文为“美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的“语言美”。这种“美”,很特殊,它像诗话,凝练、优美、形象,富有含蓄美;它又像口语,淡浓咸有,自然流畅,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我们分析散文的语言就是要品味散文的“语言美”,通过分析,从中汲取营养,受到感染,熏陶,得到美的享受。美学家桑塔耶纳说:“语言首先是一种音乐,它所产生的美的效果是由于它本身的结构,当它结晶成一种新式样时,它就赋予经验一种料想不到的形式。”我和学生一起反复品读揣摩《托起草原》一文,奇文共赏,归纳总结了《托起草原》,在语言上有如下亮点。
(一)充满诗情画意的草原自然风光的描写。
婆娑起舞的雨后青草、玉莲般的簇簇白云、黑白珍珠般的牛羊、碧森森绿茸茸的灌木,五彩斑斓的色调和耀眼聪明的花,这一切如诗如画,令人神往。尤其对茫茫林海的描写:株株白桦,铺天盖地,排山倒海,风姿优雅,亭亭玉立。这就使得草原林海既显示令人惊叹的阳刚之气,又具有玲珑剔透的阴柔之美。这些描写草原自然景色的语言抓住景物特点,精炼准确,清新明快、优美而富有感情,饱含诗韵。
(二)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方式的运用增强了表达效果和语言美感。
1.“一群群棕色的马、黑色的牛、白色的羊,如同一堆堆撒落在巨大绿毯上的黑白珍珠。”作者把草原比作“大绿毯”,马牛羊比作“黑白珍珠”,比喻新奇,形象生动,颜色对比给人美感。
2.作者写草原的花,既耀眼,又聪明。说它耀眼,是因为在茫茫的草原“从初春的嫩绿到晚春的黄绿,永远是单一的色调”;说它聪明,是因为这些花“懂得在哪里开,问什么而开”。作者把花拟人化,让它富于灵气,充满活力,讨人喜爱,最大限度地展示生命的价值。作者化无情为有意,融哲理于诗情。这些语言给人启发,催人向上,富有哲思美。
3.作者写草原的歌:“秦腔之所以顿挫高亢,是被直上直下的黄土高坡逼出来的;越曲之所以流转细腻,是被如花似水的秦淮烟柳拂出来的;而草原的歌,是牧人骑着马,立在草丘上吼出来的。”这些排比句不但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三)整句和散句的结合,叠字的运用。
1.作者善于运用短句,通篇采用整散结合的语言,读起来既有紧凑急促之美,又有舒缓畅达之感。比如写草原的酒:“撕着羊肉,挥着豪情,一口一口喝下去,碗碗见底。”“人最大,昂扬七尺,与天相接。”这些散句读来节奏明快,铿锵有力。后面部分作者再用整句解释草原男儿:“作为草原男儿,他们在醉倒前最想弄明白的一件事,就是自己是否真的无愧于天地,无愧于朋友,无愧于这淳美壮烈的酒。”长短句的运用使语言富于变化,飘逸舒展,活泼多姿,有行云流水的音律美,朗读起来亦如山涧峡谷中的一脉清泉,无拘无束。
2.本文还运用了大量的叠字叠词,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草原的美景,而且有一种音韵美。巡巡碧浪,族族玉莲,潮潮的树枝,静悄悄的黎明,暖融融的夕阳,一群群,一堆堆,碧森森,绿茸茸,亭亭,缓缓,长长,远远,聊聊……这些叠字叠词的运用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很好地体现了散文的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