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原则

2012-04-29 17:44李爱平
考试周刊 2012年15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美学美的

李爱平

摘要: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接受美学教育,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更进一步地创造美的心理体验。

关键词: 语文教学美学教育原则

培养中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新的能力,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重点要求。许多同行进行了深入阐述,美学属于哲学的范畴,是最为博大精深的科学。美与艺术、美与文学从来就是分不开的,美应该包含内容与形式,即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且两者达到完全的融合和和谐的统一。语文教科书中选取了不同的体裁、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无疑都是古今之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感知、理解、鉴赏、创造美的过程就是美学教育的内容。

那么怎样让学生接受美学教育,在语文课程中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更进一步地创造美的心理体验,我觉得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辩证性原则

美学教育应辩证地对待文学作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真理指出人不仅认识世界,而且改造世界。主观意识产生的客观内容只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即物质是第一性的。它无条件地制约着作为第二性的意识的存在,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不是孤立的静立的,它随着人们征服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不断地获得新的内容,社会实践就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过程,它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生活活动,是主观见诸客观的实际行动,是改造世界的能动的斗争过程。生产斗争是人类基本的社会实践。美产生的源泉是社会生产劳动。文学作品中进行记录描绘这些场景、英雄的事迹,更进一步地抽象幻想,都是美的感受。

美是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的。“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很多人欣赏优美的文字,读到前面的文字时有淡淡的忧伤之感,然而这就是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窗犹唱后庭花”的“后庭花”,何美之有?宋玉的赋和屈原的辞赋原是齐名的,而后人只知离骚而少闻宋辞。辩证地阅读和思考是语文审美的主要原则,这样我们才既可以“杨柳岸、晓风残月”又可以“大江东去”。

二、循序渐进原则

美学教育即审美教育,学生的审美需要学习和培养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循序渐进。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名篇通通拿来给学生学习。从造字角度看美,是一个肥羊罢了,从味觉美通感到听觉、视觉的美,而艺术上文学上的美是最高层次的心理体验,这个过程是要渐进学习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鲁迅先生少年时读“秩秩斯干、悠悠南山”感觉索然无味,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都是因为审美层次没有达到应有的阶段。

语文教学中最能让学生入胜的文体应该是小说,继而散文,而后诗歌。小说是学生能在其他课堂上偷读的,有人读金庸小说入迷,奉其为人生法典,学令狐冲潇洒、郭靖淳朴、杨过孤傲、张无忌柔韧,也学得侠义柔情,不失为好事。小说美在情节曲折跌宕、波澜壮阔,人物情感百转千回;读时奋不顾身跳入书本,早把自己拟化成故事人物,感时涕泪交横,这就是美的感受,平生不敢吐露的不敢僭越的,别人帮着说了做了,还看到了结果,幻化了人生轨迹有醍醐灌顶的功效。文学欣赏层次再高一点的时候,往往会喜欢起散文来了。初中学生读朱自清《荷塘月色》时只听老师说优美,他们能应和的很少。层次最高的为诗歌,诗歌意境幽晦,隽永飘逸,难以把握,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老师只做个吟诵陶醉的示范就可以了。诗其实不用讲解,诗能触及心灵的最深处。尼采曾经把母鸡下蛋的啼鸣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它们都是“痛苦的产物”。情感的最激烈的并不是欢乐,而是痛苦和忧伤,古时有人读《出师表》会掩面而泣,就是艺术情感和审美层次到了最高的境界。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有一个遵循渐进的过程。台湾作家林清玄形容:“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它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他又指出:“三流的文章是文章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所以我们教学生写作文时要让学生明确辞藻的堆砌是要为精义服务的,没有思想的文章是毫无价值的。

三、因人而异原则

不同的人对美的感受和态度是不同的,美学教育并不是把所有人的审美角度和审美能力变成相同,而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用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影响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向。在语文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文学作品的感受不一样。譬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打斗的描写,男生读完心中油然生英雄豪侠之气,女生读则不免有血腥之厌嫌,即使同性别的读者也各自不一,有的连美感都谈不上。这种差异性促使教学不能千篇一律,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却不应该抑制他们的审美欲望。

四、创造性原则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课程辅导参考资料的普及,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及背景、要批判和赞美的思想已经了如指掌,这时候会出现审美疲劳。因此,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新的审美角度和主题就显得尤其重要。

会进行文艺批评的人是很善于做创造性审美的事的,培养这种审美能力的方法是模仿。譬如引导模仿现成的文学欣赏欣赏类似的陌生的文学作品,暂不多说;反其道行之也是一种模仿。例如,莫泊桑《项链》中写玛蒂尔德一个晚上的满足带来十年的艰辛,这是对她的虚荣心的惩罚。而十年艰辛却只是为了一件赝品,这对她又是辛辣的讽刺。这仅是课文上传统的看法,说是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然而在我看玛蒂尔德仅是有女人常有的爱美之心,她没有享乐,她用10年的辛劳还清了她的债务,这种诚信的品德是虚荣心么?她是一种伟大的自尊,她没有去跪去哭诉去请求原谅。这个偶然也可以说是必然的事件,让女主人回到现实之中。这个现实是残酷的:为之付出辛勤的劳动;牺牲美丽的容颜;心力交瘁。但是,它也给你丰厚的回报:女主人的生活变得异常充实;她与丈夫同舟共济,为了共同的目标相濡以沫;面对昔日的女友再也没有往日的自卑和胆怯,而能一脸的坦然,带着天真和得意的神情,能心态平和,她懂得了尊严的真谛。这就是小说人物的形象,值得同情和赞美的一个妇人。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发现美的存在。

总之,美学的教育是很复杂深奥的问题,又是似是而非的问题,说到底和谐的便是美丽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能让他们获得艺术享受。我们应该遵循以上原则,充分引导学生去了解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起到益智扬善作用,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主编.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2]彭华生著.韦志成主编.语文教学思维论.

[3]佟士凡.语文学习论.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美学美的
仝仺美学馆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