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刍议

2012-04-29 16:27:09蒋平温新荣孟立永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18期
关键词:精神生活人与自然

蒋平 温新荣 孟立永

摘要: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共同进步,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自由全面发展;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226-03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把说明和论证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理论的目的。马克思站在整个人类和社会自身发展的历史高度,从历史观和价值观统一的角度提出和阐述了人的发展理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也就是说,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1857—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3]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全面性”[3]等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论述富有历史逻辑和辩证逻辑地阐述了个体的发展、自然界的发展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的、同一的历史发展过程,个体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及人类社会的发展三者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相互促进。人不是意识中的“纯粹的我”,而是作为“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人。人在实践中与自然界、与他人建立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人的这种实践本质内在地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三重关系。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孤立的个人并不能获得自由发展,人只有立足于“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才能实现“自由个性”。个体只有依赖自然和社会赋予的条件,在广泛的社会交往中运用人类共同的力量、财富才能获得自主、自立、自律、自由的发展。因此,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个体的德、智、体、美、劳等包括人的各种能力、人的独立个性、人的主体性、人的身体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也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和发展,是人化自然、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共同进步

“任何现实的人作为主体不仅有生存的需要,而且有实现其价值生存的需要,即不仅有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有精神生活的需要。”[4]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物质生活的发展,是指不断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实现人们物质生活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是人的外在发展。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从整体上说已经告别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时代。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和社会条件限制,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仍然在温饱线上挣扎。人类有必要进一步发展和利用各类科技成果,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改善这些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对于发展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而言,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虽然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但相对精神生活来说是比较有限的,这既是因为人的物质需要的相对有限性,更是因为在人类面临环境资源危机的状况下,无止境地追求物质财富和物质生活享受,不加限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的生活方式是不足取的。在当代西方,一些有识之士指出物质消费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是微乎其微的,享受物质财富的数量并不与人的幸福完全成正比,在占有和消费财富方面,“更多并不意味着更好”,相反,人们应将对生活幸福的追求转向社会关系和闲暇方面,转向人的精神生活方面。

精神生活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相对于人的物质生活而言,精神生活的发展是人的内在发展。这种内在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人们追求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更高目标和现代标志。与物质生活相比较,人的精神生活更具丰富性,更具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在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努力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明确指出,我们不但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他特别强调“理想”、“信念”等精神力量。江泽民同志针对市场经济可能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带来消极影响,使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社会风气受到腐蚀,多次提出在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境界,他说:“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民物质丰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5]党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无不是人及人类逐渐脱离于动物界而成为人进而构成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无不是人的物质生活和人的精神生活共同发展的过程,无不是一个由以物质生活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精神生活为主的过程。我们要在现实物质条件和现实的生活上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尊重人的自由、人的平等和人的权利,实现人的价值。当前,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及时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改革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升华人的精神生活的质量,促进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全面协调发展。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是一体的,“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是荒谬的、反自然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自然界是人的发展的前提。马克思说:“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2]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人类通过有意识的“感性活动”改造自然界,索取各种生活物质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发展。人类社会越发达,人类的活动就越来越广泛地依赖和利用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越来越紧密。

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但是人们在获得巨大社会生产力的时候却忽略了自然的价值。人类社会片面追求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过多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把自然看成是可以任意征服和利用的对象,忘记了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违背自然规律、超越自然界承载能力向大自然恣意索取、乱砍滥伐、任意排放。种种做法导致诸如臭氧层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下降、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后果。我们无视自然界的规律,自然界就会对人类进行报复,出现温室效应、沙尘暴、酸雨,越来越频繁洪灾、旱灾、雪灾等异常气候,河流、湖泊的富营养化等众多生态环境问题。这应验了恩格斯说过的话:“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6]

人类必须以理性的眼光审视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物质与生产的关系,保护好地球,实现人与自然的辩证和谐的统一,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需要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切实地克服单纯发展经济的冲动,从自然生态价值标准出发,从破坏环境的工业文明转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在中国,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明确列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为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从各种自然环境灾难中汲取教训,谨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类的活动纳入到生态平衡的轨道,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发展体系,走“索取—保护—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要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足、掌握有限的前提下,对自然常怀敬畏之心,自觉维护自然生态稳定,遵循自然规律从事开发生产活动。我们要切实行动起来,对于已经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要把生态恢复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禁牧、湖泊整治、涵养水源、污染治理、废物回收等活动,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我们要在新的开发建设中注意生态保护,在源头上控制新的污染物流入大自然,建设废气、废水、废物处理设施,避免自然生态问题的进一步加剧。我们要加强宣传和教育,让人们知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伤害大自然就是伤害人类自己,唤醒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忧患意识和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提高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和认同程度,从而生成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同一个历史过程,两者互为基础、互为前提。人的发展受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制约。个人始终是在现实社会中,是在社会条件制约下发挥、表现和实现自己的主体性。“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而对于他的天性的力量的判断,也不应当以单个个人的力量为准绳,而应当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准绳。”[7]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全面进步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丰富程度与社会整个类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程度决定了个体自由发展及价值实现的程度,任何个人都不能超越社会时代发展。同时,个人的发展促进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从来不是由什么先天、内在力量决定的,而是由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历史可不是利用人作为工具以达到自己目的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它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8]人是社会的构造者和推动者,人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是社会全面发展的主体条件,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结构的转换推动着实践活动的发展,生成了新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使社会历史形态发生变化。

人的发展既依赖于社会的发展,又促进和体现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既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空谈人的发展,也不能只求社会的发展而遗忘了其根本目的,只有在人与社会共同进步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的解放。中国目前正处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强经济建设,全面迈向小康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利益主体向多元化发展,世情、国情、社情、人情交错揉织,带来了中西价值观的冲突、传统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冲突。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普遍社会交往的形成。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交往是人们在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发生的相互联系、交流和交换。它是人的内在本质的要求,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指出,只有人们的交往不再局限于狭隘的地域或民族国家内部,而是转变为世界历史性的交往即“普遍交往”,单个人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推动着人的活动的全面性发展,人的活动的全面性发展推动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当“普遍交往”建立起来的时候,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层面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化,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就不再是他人安排的结果,而是个人努力和选择的结果,个人相对于“物”的独立地位和独立意识获得了强化。个人在自我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确认自我人生价值和目标,从而以更加开放的精神、进取的现代人格取代传统封闭的心态、消极的人格,激发出无穷的活力、创造力和智慧。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从过去走向现在再到未来的历史过程,是根植于现实生活基础上不断走向未来的价值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分阶段实现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唯物史观科学总结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三大历史形态,前两个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经的、不可跨越的阶段。马克思的论述使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人类社会的过去,认清现实,展望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人的生存和发展已经跨越了“人的依赖关系”的历史形态,进入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世界范围的物质交换、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独立于世界的联系之外,工业文明和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满足。但人们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一定程度上迷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迷失于金钱的旋涡之下,一些人在物欲的控制之下成为没有追求、没有理想的拜金主义者,成为“物”的奴隶。但人的发展的总趋势是朝着“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方向前进,第二历史形态的充分发展孕育着新的历史形态。现阶段的任务就是巩固和发展“人的独立性”,促进“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的形成,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建设人的“全面的能力”发展体系,促进普遍的独立个人的生成,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筑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29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541.

[4]黄葳.主体性教育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8.

[5]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1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8]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9.

[责任编辑 王玉妹]

猜你喜欢
精神生活人与自然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现代室内设计的几点思考
毕肖普生态精神一瞥
诗歌的无用之用
浅谈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00:05:58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
商情(2016年43期)2016-05-06 00:00:00
微信引发现代人精神生活困境透视
理论导刊(2016年3期)2016-03-26 13:28:05
农村留守老人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