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萍
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有意识地选择问题或素材,让学生品味“生活味”和“数学味”。
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有意识地选择生活中的问题或素材,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运用数学,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分析,尝试为这些问题构建数学模型,最终解决现实问题。
(一)再现生活原型,在数学课堂中体会“生活味”。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小学生都有与家长一起购物的经历,我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就设计了换零钱及去小小商店购物的情境,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的模拟购物活动。通过不同的付款方案,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也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元和角之间的关系。比如开展同桌两人进行换钱游戏,用角币换1元的,或用分币换角的,再由学生说说这样换的理由,引导学生回忆并强化元角分之间的互化,这样就把生活化的问题与数学学习紧密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布置学生课外帮爸爸妈妈去购物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体验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就可以使数学教学既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不失数学本身应有的“味”。
(二)具体问题抽象化,在数学课堂中体会“数学味”。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是一门训练思维的学科。“数学味”是数学的“学科气质”。数学味,浸润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充满“数学味”的课是让教学语言指向数学思辨的课,是让学生表面寂静而内心热烈的课,是体现数学思考、数学思维、数学思想的课。
如:加法的交换律作为一个概念,学生可能会感到陌生,但早在一、二年级学生就已经通过一图二式和乘法口诀的学习,了解了他的“形”。只不过由于年龄小等原因,尚未形成模型。因而教学时除了像例题那样提供生活情境外,还需通过几个类似的例子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尽管列出的算式加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和却没有变化,因而这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接着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一系列等式的左右部分,从而发现“两个加数变换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这实际上已正确构建了数学模型,不过还可以使其更为抽象,表示更为简练。学生在知识生成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好的想法,也就是形式化语言模型转化为符号模型、字母模型等。经过对比,a+b=b+a,a×b=b×a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数学的本质是一种抽象,一种模型。正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一样,数学也是极具个性的。严密的逻辑使她精确,高度的抽象使她深邃,广泛的应用使她美丽。
二、构建生活的学习原型,使“生活味”为“数学味”服务。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现实生活是研究数学的基础,而数学则是对生活现象、关系和规律的提炼、升华。一般情况下,低年级的数学教学“生活味”比较浓一点。由于低年级学生数学知识比较匮乏,他们所具有的就是那些直接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如教简便运算也就是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可以利用学生买东西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发现和理解算法。教师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到商店买球鞋,身上有123元,每双球鞋99元,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再用23元加上找回1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3-100+1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算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三、构建数学模型,让“数学味”对“生活味”再加工。
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要提高数学思维活动的含量,缺少了思维的活动就缺少了“数学味”。仅仅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而忽略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虽然数学活动开展得热闹非凡,但其思维质量其实是“零”。我们在开发课程时,要有意识地选择生活中的问题或素材,尝试为这些问题构建数学模型,最终实现现实问题的数学解决。在浓厚的“数学味”中应及时转化数学思维,促使学生能内化为自我的“数学网”,反过来以数学的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如: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先让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把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在面积推导过程中,老师介绍分割圆的方法,展示由曲变直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从各个角度推导出圆面积公式。接着安排坡度适当的、由难到易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这个公式。
总之,数学正是由于有了生活才有不绝的研究资源,生活正是有了数学才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味”与“数学味”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这一调味剂,要调和好“数学味”和“生活味”之间的关系,使数学教学既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不失数学本身应有的味道,使“生活味”与“数学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