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新
【摘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创新学习的核心要素.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环境、学习材料、认知规律,从而有效地提出问题.
【关键词】 数学;问题;教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创新学习的核心要素.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环境、学习材料、认知规律,从而有效地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看似启发学生思维,但实际上这种思维是处于被动状态,影响教学效果. 要改变这种局面,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发现问题
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样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 作为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主动发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体验数学,发现数学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意境,引导学生思而生疑,并允许学生大胆假设,允许不同假设并存,锤炼学生发现问题、追索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四年级“平行四边形”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学生此前对平行四边形已有初步的认识,我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篱笆、楼梯扶手、编织图案等,来抽象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的同时,又让他们产生疑问:今天又会学平行四边形的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是自己不了解的?(平行四边形的作法,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等). 那么这些知识我是否可以通过现有的知识自己先尝试着推导呢?
通过一连串的诱导思考之后,学生发现了问题:对于平行四边形,我们还有很多知识未曾学过,抓住这个关键点,我就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下面的内容.
二、提出问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任何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也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与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想要急于弄清问题的欲望,这时学生就急于想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各种疑点被激发起来后,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显得乱而琐碎,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亢奋状态,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习上来了,只要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就能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入预定的教学轨道.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有目的地逐步引导,对学生的各种提问不能采取否定、批评的态度,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要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去质疑问题. 例如在教平行四边形的作法时,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有的同学问,能不能用语文本子上的田字格来画平行四边形呢?能不能用家里的火柴棒搭一个平行四边形呢?甚至有的同学这样问:能不能用剪刀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呢?虽然有些问题问得并不是很完整,但是我都及时给予了肯定,并作出适当的补充. 这样学生因疑而生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真正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
三、探索问题
因疑问而进一步寻求疑问,培养学生探索、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进一步探索、创新的目的,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生限于经验和知识,只能解决一些初步或表象的问题,还缺乏进一步发现、发展、探索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精思寻疑. 在教平行四边形特点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让学生先根据自己在做平行四边形的操作过程中的体会,说说平行四边形可能有哪些特征,再鼓励学生想办法进行验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以及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也试着总结自己发现的一些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比如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且相等,甚至不少同学已经在探索平行四边形角的某些特点,如对角相等、邻角和是180°等. 这样的探索疑问,能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教师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层层寻疑,精思巧问,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的发展. 教师在引导学生研究寻疑的过程中,一定要留给他们求异的机会,鼓励他们不断探索问题,发展他们的创造性. 特别要鼓励学生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这样做就能促使全体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并善于从新的角度、新的侧面去观察、了解事物.
【参考文献】
[1]聂必凯.对数学问题的构成及提出的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1).
[2]郑毓信.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J].2000(06).
[3]聂必凯,汪秉彝.重视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J].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