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省产业结构演变及优化的实证分析

2012-04-29 14:21:34嘉蓉梅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18期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产业结构四川省

嘉蓉梅

摘要:对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及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上是符合西方国家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的,但是和全国的趋势比较起来,仍有一定程度的背离。如果用相对劳动生产率来度量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则伴随着四川省十年来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是较为滞后的。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产业结构;优化;四川省

中图分类号:F2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164-02

引言

新世纪伊始,为了缩短东西部发展差距,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年来,西部地区在经济增长、发展质量、综合实力、城乡面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四川省作为西部地区的人口和资源大省,十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按照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是相互促进的,经济的高速增长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快速演变,同时各个产业部门发展变化的结果亦表现为一国或地区经济总量的增长。本文旨在考察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省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过程,以说明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四川省产业结构是否在逐步向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演进。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整理

为了研究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省产业结构的演变状况,本文按照费希尔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将产业结构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用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两个指标来描述产业结构,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和相对劳动生产率指标将四川省和全国的状况进行对比进而判断四川省三大产业的发展趋势是否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以及产业结构是否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向高度化演进。研究数据来自于四川省和全国统计局网站2000—2011年的相关统计数据。

二、数据分析和研究结果

(一)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变化状况

十年来,四川省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从25.4%下降到14.4%,下降了43.3%;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从37%上升到50.5%,上升了36.49%;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从37.6%下降到35.1%,下降了6.65%。到2010年,三大产业产值结构从世纪初的“三、二、一”变化到“二、三、一”,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达到最大。同期,全国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从16.5%下降到10.1%,下降了38.8%;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从45.8%上升到46.8%,上升了2.18%;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从37.7%上升到43.1%,上升了14.35%。到2010年,三大产业产值结构仍维持着世纪初的 “二、三、一”格局。对比来看,十年来,四川省第一产业的产值下降速度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到2010年,其产值比重仍然高出全国4.3%;第二产业的产值上升速度远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10年,其产值比重高出全国3.7%;四川省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在2002年达到峰值,之后一路下降,到2010年,其产值比重已低于全国8%。总体来看,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省的产值结构变动较为剧烈,主要体现为工业比重的大幅度上升和农业比重的大幅度下降,并且和全国的情况有一定的背离。

(二)三大产业劳动力比重变化状况

十年来,四川省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从59%下降到42.9%,下降了27.3%;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7.2%上升到23.1%,上升了34.3%;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从23.8%上升到34.1%,上升了43.3%。到2010年,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呈“一、三、二”态势,且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仍然较高。同期,全国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从50.1%下降到36.7%,下降了26.75%;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从23%上升到28.7%,上升了24.8%;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从26.9%上升到34.6%,上升了28.6%。到2010年,三大产业产值结构虽仍维持着世纪初的 “一、三、二”格局,但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即将持平。对比来看,十年来,四川省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速度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由于其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到2010年,其劳动力比重仍然高出全国6.2%;第二产业的劳动力转入速度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其工业就业人员比重较低,到2010年,其劳动力比重仍比全国低5.6%;第三产业的劳动力转入速度较第二产业更快,远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故到2010年,其比重已和全国平均水平不相上下。总体来看,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省的就业结构变动较为剧烈,主要体现为农业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尤其是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个趋势和全国的情况是基本一致的。

(三)三大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状况

某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是用该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除以该产业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其实质是衡量了某地区某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该地区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其值大于1,表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地区平均水平,其值小于1,表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地区平均水平,其值等于1,表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地区水平持平。图1计算了1999—2010年四川省和全国三大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库兹涅茨在20世纪70年代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表明,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在大多数国家都低于1并呈下降趋势,表明农业劳动力还会随着相对国民收入的变化继续向其他产业转移;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通常大于1且不断上升,表明第二产业对一国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有较大贡献;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也大于1,但呈下降趋势,表明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吸纳劳动力的特性。从图1可以发现,四川省和全国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基本符合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论,但两者之间还是有较大的区别:四川省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一直高于全国,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波动不大且从2005年起高于全国,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下降幅度较大,从2006年起低于全国水平。

(四)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状况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两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经济学研究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因此,可以用不同产业劳动生产率之比来反映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图2描绘了四川和全国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即用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除以第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通过该图,我们观察四川省和全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四川省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变小,表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换言之,产业结构在这十年内并没有明显表现出与经济增长相一致的高度化特征。此外,和四川比较起来,全国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值更低,表明全国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差距较之四川省更大。

结论及政策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上是符合西方国家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的,但是和全国的趋势比较起来,仍有一定程度的背离。如果用相对劳动生产率来度量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则伴随着四川省十年来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是较为滞后的。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当通过各种措施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通道,加快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同时加大对农业及第三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兴修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推广及技术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等。

参考文献:

[1]杨公仆.产业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史忠良.产业经济学:第2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黄勤,刘波.四川产业结构变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6).

[5]李文东.基于生态视角的四川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5).

[责任编辑 吴迪]

猜你喜欢
西部大开发产业结构四川省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冶金(2019年5期)2019-12-23 09:04:34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建筑(2019年6期)2019-07-21 02:59:28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1-04 08:57:40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从涂荣娟教授对“北约”的研究探析“北约”对国际格局和中国现代经济战略的影响
商(2016年15期)2016-06-17 08:35:06
西部大开发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比较研究
商(2016年11期)2016-05-04 22:32:59
浅谈西部大开发背景下企业员工综合素质提升对策
广西乐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绿色科技(2015年6期)2015-08-05 19:51:39
产业结构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29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