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鸥
摘要: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工作除了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本文以音乐教育的内涵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加登纳多元智能结构理论与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之间的联系,分析了音乐育人价值的理论依据。并通过对音乐教育的育人作用的分析与再认识,总结其在学校教育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音乐教育的育人作用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相当一部分中小学一直处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下,过分强调智育的发展,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导致不少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耐挫能力差。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面对问题,国家教育部把进一步加强艺术教育作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并把艺术教育摆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人的素质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素质是生来具有的,大量科研成果表明,人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是形成和改变人素质的重要因素。《论语·阳货》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①即说,人之间先天素质差异并不是很大,恰恰是后天的教育,才是人与人之间素质相差甚远的根本原因。
艺术教育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李岚清同志曾深邃地阐述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指出:“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自身得到美化。”②而在全面加速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作为美育教育重要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更以其特殊的教育模式和多维的教育内容,对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和整体素质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如今的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学习音乐这门艺术,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生活,促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和感受生活,发展对音乐的表现能力,以此来促进学生具备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效果。
一、多元智能结构理论与音乐教育育人的联系
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认识已逐渐走向全面、科学、深刻。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如今谈论的音乐教育还缺乏先进而科学的理论基础。为探讨这一问题,首先,以音乐教育内涵的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第一方面是通过教育学音乐。这是音乐教育的直接目标。音乐是通过乐音,有组织地振动,传入我们的听觉器官引起的各种情绪反应的活动。它表达了人们的各种思想情感,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简称为“音”的艺术。中国的“音”与“乐”二字在春秋战国以前一直是分开使用的,“音”仅指有确定音高的乐音。最早出现“音乐”一词是在《吕氏春秋·大乐》篇中:“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六一。”③此后,“音乐”一词逐渐代替原先的“音”字,用以称谓“音乐”这一艺术门类。音乐反映人类社会实践劳动,表现人的精神,体现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显示出人对新生活的追求、理想与憧憬,承担着传递情感、社会信息、组织协调社会成员的意志行为等任务。第二方面是通过音乐教育人。这也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育人,即培养社会发展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育人价值,即它在促进个体发展方面所体现的价值。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首先培养人。”④音乐教育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美国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博士曾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点上,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以上两个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美国心理学家加登纳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探讨,其理论逐渐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们分析音乐教育的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结构理论认为,个体的智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共包括九个方面: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存在智能。
加登纳曾在《多元智能》一书中旗帜鲜明地说:“虽然我首先命名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但我并不认为它们最重要。事实上,我认为这九种智能同等重要。然而,我们的社会今天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上,大部分智能测试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如果你的语言和数学很好,你的智商测试和SAT(学习能力倾向测验)的成绩一定很高,从而可以进入一所名牌大学就读。但当你一旦离开学校,是否仍然能有良好的表现,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拥有和能否运用除此之外的一些智能。我所给予同等注意力的,正是语言和数学逻辑以外的智能。”⑤如果我们能证明音乐教育在开发和培养某种或某几种智能方面有独特的功效与作用,从而就能解释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音乐/节奏智能指的是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音乐/节奏智能的开发和培养的最主要途径就是音乐教育,也是音乐教育价值的最基本体现。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绝对不单单依靠开发和培养个体的音乐/节奏智能这一方面,同样直接或间接体现在其他多种智能方面。音乐最善于充分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甚至能表达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王次炤在其《音乐美学》中讲道,音乐有不可翻译的特点,一个能听懂音乐语言的人必然会有较强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声音的抑扬顿挫,都是音乐的优势所在。言语/语言智能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顺利而有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他人交流。因此,音乐教育对个体言语/语言智能的开发和培养有独特的作用。逻辑/数理智能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主要表现为个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及通过数理进行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表面看上去,音乐教育与逻辑/数理智能没有什么多大的关系,但多元智能理论研究成果表明,具有数学天赋的人通常对音乐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数学和音乐都有“数”的结构,“音乐是形象化的数学,数学是形象化的音乐”,数学家对音乐的兴趣,主要在如何表现音乐的层次感和感情对比。美国大学在录取新生时对高中学生进行的SAT测验得出:学过音乐的学生其语文、数学成绩比没有学过音乐的学生要高,学习音乐时间较长的学生其语文、数学成绩比学习音乐时间较短的学生要高。这也证明,音乐教育与逻辑/数理智能有关联。视觉/空间智能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图形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人们在创作音乐或欣赏音乐时,眼前会浮现音乐所描绘的画面,这种画面是人体大脑的反映,是“虚幻的空间”。这也表明音乐与视觉/空间智能也密切相关。身体/运动智能指的是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表现为用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音乐表演,包括器乐演奏与声乐演唱,要求身体与音乐的协调,表演者需要通过其肢体语言表达音乐。这表明音乐对开发和培养个体的身体/运动智能是很有帮助的。人际交往智能指的是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及对此做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做出适当的反应。音乐无国界,它是一种世界的通用语言,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通过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营造人际交往的艺术氛围。自我反省智能指的是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较好地意识和评价自己的动机、情绪、个性等,并且有意识地运用这些信息调适自己生活的能力。自然观察者智能指的是人们辨别生物(植物和动物)及对自然世界(云朵、石头等的形状)的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存在智能:指的是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蔡元培先生说:“音乐在生理上,有节宣呼吸、动荡血脉之功。而在心理上,则人生之通式,社会之变态,宇宙之大观,皆得缘是而领会之。此其所以感人深,移风易俗也。”⑥而音乐要表现的情感并不是一般的情感,而是特殊、微妙、复杂、宽泛的,有内容的情感,是与人的精神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教育不断创新的今天,我们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以人为本,一切从人的发展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加登纳提道:“正如一个领域需要不止一种智能,一种智能也可能出现在很多领域里。”⑦这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单一的个体。音乐教育直接或间接开发和培养人类的九大智能,这足以让我们深刻认识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
二、音乐教育育人的价值体现
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已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了解,学校音乐教育正不断得以发展,它的育人功能日渐成熟,那么,具体是在哪些方面体现的呢?
(一)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校音乐教育是传承音乐文化的主要途径,其教育的方向也代表了音乐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在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前景下,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提倡以审美为核心,注重美感与情感的培养,以教育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对音乐教育的要求为教学准则,以音乐学科的教学规律为实质线索,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等新的教育理念。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对美的认识也是一种情感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就是要培养一种高尚的情感。例如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感受音乐语言的美,而且能从音乐作品的结构、题材、风格、体裁、格调中感受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使学生在欣赏、学唱等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黑格尔在其著作《美学》中说:“音乐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灵感中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情绪。”⑧这时,人的情感则是心灵运动的产物,所以当心灵感受音乐时,通过科学、规范的教育教导,人的情感就会发生变化,情操也会随之得到升华。当人们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和《到敌人后方去》、《毕业歌》、《游击队歌》后,心中就会迸发出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勇敢战斗的激情和力量。而一首《爱的奉献》则能促使人们慷慨解囊支援灾区和资助素昧平生的失学儿童。聆听了优秀的音乐作品,会自然而然引起感知、思维、想象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会激活审美感受中的情感功能,使人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产生一种对音乐美的强烈感受。由此可见,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与审美创造能力,具备传承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基本能力。
(二)音乐是人类最伟大、最动人的创造,音乐教育不仅能有效发展感觉器官的感知能力,而且有助于发展记忆、注意、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音乐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是单纯的感观活动,就以视唱来说,不仅要动耳、动眼、动口,而且大脑要进行紧张、复杂的思维活动。没有正确而敏锐的分析与判断,要想准确地视唱是不可能的。不管是视唱奏还是欣赏,都必须要求听觉的专注,而且要调动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一系列的智力活动。许多世界名人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也曾使世界上不少有成之士获得启发。例如,列宁曾无限感慨地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以他睿智的目光探索着音乐与宇宙万物的联系,他说:“我们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法国哲学家、教育家卢梭撰写过《音乐辞典》中的音乐条目,俄国作曲家鲍罗廷还是化学家。以上这些例子可以说明音乐对开启人们的智慧,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学校音乐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的物质规律,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并且可以起到以乐促智的作用,让学生的智能得到更多方面的发展。例如在上音乐欣赏课和唱歌时,学生会高度集中,产生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能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的提高,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其获得活跃思维的能力;在器乐演奏中,学生的手、脑、眼、耳并用,这样能极大地开发他们的智能,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
(三)音乐教育中信息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让处在成长中的青少年通过对它的欣赏与感受,发现其中内容存在的真实性,等等,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克服不良的心理倾向。德国哲学家威伯曾说:“音乐的语言本身包含着如此多的不确定的东西,它给个人的感情以如此宽广的独立感受的境界。”并且,音乐教育是以声音向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因为她有较强的选择性和灵活性,这样能使青少年在感性的心理素质结构中,对周围事物在认知上有一定的优化作用。健康的音乐可以鼓舞人们正确对待人生,调节平衡感情,在欣赏和理解好的音乐作品时,可以使青少年在音乐中学会自立、自信和自强,潜移默化地促进善良、勇敢、正直等优良品格的形成。音乐教育也有利于培养人理想的个性。实践表明:人的气质有可塑性,在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可以改变。音乐教育对不同气质的人可以进行不同的教育。如对活泼好动的人,让他多听多唱比较安定庄重的乐曲,以克服其散漫的特点;对于不好动的人,让他多听比较活泼的乐曲,以克服其保守的特点;对于容易急躁的人,可以让他多听舒缓,安静的音乐,让他的情绪得到平抚;对于过分胆小温顺的人,让他多听唱激烈雄浑的音乐。某位哲人曾说:“和音乐交朋友交流思想使我更加平静、沉着、精神专注,对于调整心绪很有帮助。”可见音乐教育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对于人的性格,情趣、个性形成也是有影响的。
(四)音乐教育对平行科目的教学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由于音乐能想象、生动地描述历史,能吸引学生,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能力的提高。例如,一首琵琶曲《十面埋伏》,学生通过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感受急促的战鼓声,高亢的号角声,感受硝烟弥漫、战火纷飞、惊心动魄的战场。学生就可能很好地了解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这段历史。再如,有些古诗词反映的历史比较久远,学生不易理解,但配合古曲音乐,变成古诗词歌曲,不仅能体现诗词原有格调,而且能丰富课堂内容,对知识的积累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音乐与美术同属艺术类,它们虽有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区别,表面上似乎很难说有什么联系,但它们在节奏、韵律、意境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音乐可以用绘画作品为题材,绘画也可以采用音乐性标题。学生可以在欣赏音乐时,把心中描绘的美丽画面用线条、图形表现出来,更好地发挥其想象力,对学生自主探究音乐作品起到一定推动作用。总之,音乐教育与平行科目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音乐教育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音乐教学中,要根据对人才的宏观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要求、任务,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并强调大力弘扬我国民族悠久、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以达到人的各方面全面发展。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我们也应学习和借鉴。但我们也要看到,国外音乐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其历史、国情、文化传统、民族特性密切相关的。因此具有因时、因地、因人的特点。我们的学习与借鉴就不能生搬硬套、只注意到浅表的一招一式,而应该透过这些方法与经验理解其教育理念,启发我们打开思路,结合我国音乐文化的传统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吸收国外教育中一切优秀、有益的成分,以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它既有近似数学的高度抽象,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它不仅是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宣泄、寄托,还能启迪智力、完善心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依据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音乐教育能直接或间接地、显性或隐性地开发和培养人类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存在智能这九大智能,这一结论足以让我们深刻认识音乐教育的巨大价值。音乐教育在开发和培养个体智能方面体现出的价值还反映在另外一个方面,即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并不是依靠某一种智能而是需要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综合解决问题的,这就意味着,音乐教育的价值还体现在通过直接开发和培养个体的音乐/节奏智能,使其成为智能组合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解决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具体实际问题。通俗地讲,音乐教育其本体价值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并且不可替代,对培养人的感性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的音乐教育,其在培养人才的全面发展,形成学生正确的处世态度、发展学生的独立个性,以及在人格养成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不应当仅仅把学习一些知识、了解一些概念作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为音乐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内容和广阔的前景,音乐教育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音乐教育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使他们从音乐自娱升华到人格的完善,让学生成长为国家的有用之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音乐教育在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发展过程中必将发挥无可替代的极大作用。总之,它能提高人的素质,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并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继续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
注释:
①杨伯俊.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181.
②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5.
③陈建华.音乐由来事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5.
④苏霍姆林斯基.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讨论审美教育问题[J]艺术译丛1959,(9):36.
⑤⑦[美]加登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51.168
⑥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54.55.
⑧[德]黑格尔.朱光潜.美学(第三卷·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45.
⑨杨玲侠.学校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以乐辅德、促智、怡性[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增总第12期.
参考文献:
[1]俞玉滋,张援编.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3]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1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修海林,罗小平著.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