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12-04-29 00:44张耀杰
甘肃教育 2012年16期
关键词:知识面朗读能力语文教学

张耀杰

〔关键词〕 语文教学;多媒体;兴趣;知识面;朗读能力;

认知水平;教学难点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6—0063—01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已走进中学语文课堂,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和谐有趣的氛围中轻轻松松学语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得到了极大提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人主动、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实践表明:能引发情感触动的事往往能引起人的兴趣。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课堂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活板》一课时,我在网上下载了中央一台录制的古代活板印刷的全过程,拿到语文课堂上放给学生看,不仅使学生对古代活板印刷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丰富了教学内容,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如,在《再别康桥》一课中,学生很容易背下整首诗,但绝大多数同学对诗的隽妙韵味却是一知半解。如果不了解徐志摩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这首诗的心境,单纯靠教师在课堂上引导与解析,就想让学生走进本诗的灵魂,几乎不可能。而多媒体是辅助教学这首诗的最佳工具,我从网上下载了《徐志摩与林徽因的康桥恋情真相》《尘中飞扬——陆小曼与徐志摩》《再别康桥朗诵MTV》等帮助学生揭开徐志摩那段凄婉浪漫却又嘈杂喧嚣的情感纠葛史,让学生切身感受那段依依不舍的牵肠挂肚。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慢慢理解了这首诗的精髓。

三、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散文都意味隽永,值得反复朗诵,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我运用多媒体选择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乐曲,使文章有一个良好的传播再现媒体,使其内容与形式得到完美的统一,从而激发学生朗诵文章的兴趣。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因这首词思想感情放纵奔流,同时又透出诗人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淡淡忧郁,所以我选配了二胡曲《良宵》,乐曲与词的意境融为一体,表现出一代文豪豁达超逸、乐观向上的宽广胸怀。试配后,朗诵的同学很快进入了意境,情和景历历在目,词句自然流畅,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成就感。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天净沙·秋思》一课中,让学生在《二泉映月》的音乐声中先闭上眼睛体会“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惆怅感觉,然后请学生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画出来,激发想象。这样给他们留下了空间,让他们尽情地发挥想象力,而不只是局限于书上的那个画面。这样,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包括审美能力都会得到训练,其思维能力的提升便水到渠成。

五、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多媒体能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创设的画面,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截取和加工有关图片制成课件。放映“祥子拉着坐车的人在暴雨中奔跑”并加上画外音“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通过上述演示及解说,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到旧中国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遭遇,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变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学生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一些问题由于客观的局限性,有只可言传而不能直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点问题,老师在讲解过程中缺少生动性,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老师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好地促进师生间的沟通。如《笑》一文中,有“嫣然一笑”、“笑容可掬”的笑、“爽朗的笑”、“放声的笑”、“回眸一笑”,“皮笑肉不笑”等,学生对这些笑很难准确把握。我利用计算机设计相应的动画,将静态的文字变为夸张的动态形象,甚至还结合Flash、音乐等动漫来设计笑的声音和图像,从而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加深对笑的理解,突破本文的难点,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 编辑:张昀

猜你喜欢
知识面朗读能力语文教学
“读”占鳌头,浓浓的语文味香溢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标准发音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小记者如何拓宽知识面
世界上最大的心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