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来小学英语教学越来越强调交际教学法,给学生过多的自由说话或者表达的空间,却忽略了对他们错误的及时反馈。本文旨在阐述纠正反馈在小学英语交际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了纠正反馈语的六种类型以及其在小学英语交际课堂中应用时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字:纠正反馈;小学交际英语课堂;应用
随着小学英语教学对交际教学法的不断重视,我们发现在交际课堂中小学生说英语的流利度确实明显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却是准确度明显降低。很显然,在以交际为目的的英语课堂中,学生们的错误也不应该被忽视。调查研究表明,在学习者最初学习语言的阶段,如果他们的错误不被纠正,那么这些错误将会被石化(fossilization), 以后再纠正就十分困难了。那么对于小学生这群有着特殊心理状态的学习者来说,在交际英语课堂中如何纠正他们的错误便成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纠正反馈在小学交际英语课堂中的必要性
近十年来,在交际英语课堂中,英语教学过分强调交际,教师在英语课堂中作为引导者(facilitator)的作用明显降低。尤其是近几年来沈阳市小学开始使用牛津版英语教材,这套教材使用了大量的对话形式来呈现内容,强调了语言交际的重要性。而小学英语教师在使用本套教材时,也大多为学生创设情境,采取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互动中产出语言。在这种学习情境下,学生们既没有足够的暴露在真实的语言输出环境下,又没有得到教师外在的指导和帮助,这样他们不得不在自身中介语系统并不完整的情况下被迫的产生语言输出。这无疑导致了他们低质量的语言输入和过度的语言输出。
在二语习得的研究史上,学者们认为纠正反馈是非常有益的,也是非常必要的。Dekeyser认为纠正反馈能够使学生注意到语言形式的特征,也有助于学习者注意到这些特征与他们本身中介语之间的差异。Han指出:理论上,纠正反馈能够加速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在小学的英语课堂中,如果学生在犯错误之后能够及时得到老师的纠正反馈,得到正确的语言输入,那么就会形成正确的语言输出,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更快的发展自己的中介语,更好的掌握目标语言。同样,班级里的同学如果能够得到正确的语言输入,那么他们在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时,也可以带动其他同学输出语言的正确形式,从而提高整个班级的语言学习效果。可见,纠正反馈在小学交际英语课堂中是十分必要的。
二、纠正反馈的六种类型
关于纠正反馈语在课堂中出现的形式,很多学者做出了大量的观察研究,并且得出了自己的结论。Lyster和Ranta通过对 “浸泡式教学”课堂的纠正反馈语进行调查分析, 最终将纠正反馈语分为以下六种类型:明确纠正法(Explicit correction)、重说法(Recasts)、请求澄清法(Clarification request)、元语言信息法(metalinguistic clues)、诱导法(Elicitation)和重复法(Repetition)。
三、纠正反馈在小学交际课堂中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生是一群有着特殊心理的群体,他们十分看重老师给予自己的评价。因此在小学英语交际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纠正反馈时要格外注意,不要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正如Krashen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说所讲,情感因素是语言学习的过滤器,它能让语言自由通过或阻碍其通过。如果小学生频繁地接受老师所给予的纠正反馈,那么他的情感一定会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这样反而不利于小学生习得外语。教师不但要耐心地指导和帮助学生,而且还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如果学生仍然回答不了该问题,教师也不可以发脾气,这时可以尝试用其他方法对其纠正反馈或让其他同学来协助解决。另外纠正反馈的时间要适宜。如果教师花太长时间对一名同学进行纠正反馈,该同学的心理一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同时其他同学可能注意力也分散了。
四、结语
教师对学生的纠正反馈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在小学交际英语课堂中,教师应该权衡语义和语形之间的平衡关系,提供给小学生正确的语言输入。我们在肯定纠正反馈在小学交际英语课堂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发现它的不足。如纠正反馈语过于单一、纠正反馈语前后不一致、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等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纠正反馈语都能够得到教师预期的效果,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学生的情感并且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应用纠正反馈,使纠正反馈更有效的应用于小学英语交际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Dekeyser R. The effect of Error Correction on L2 Grammar Knowledge and Oral Profiency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3.
[2]Han, Z H. Rethinking the Role of the Corrective Feedback 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J]. RELC Journal, Vol 33 No 1, 2002.
(作者简介:刘昊(1988-),男,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