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霞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语言的规范问题不可忽视,我们至少要注意两点:
首先,为培养学生的规范能力,教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而且还得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教学语言规范,操作准确无误,使学生耳濡目染。
1.教师的语言表达要严谨科学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启发性、教育性和艺术性,做到准确、简练、有条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运用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达各种概念、原理和理论。例如“1摩尔水是18克”的说法就不够科学,而应该说“1摩尔水分子的质量是18克”。在进行实验操作教学时,教师不仅要作出正确的操作示范,而且同时要用准确规范的化学语言进行表达。例如,不能把“试管”说成“玻璃管”,不能把“蒸馏水”说成“清水”。另外教师必须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做到字字句句都有目的,如“取少许溶液于洁净试管中”,焰色反应操作“取洁净的铂丝蘸取待测物”。
2.教师的板书要规范准确
①规范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化学用语是国际统一规定的化学文字,它使用简便,又能表达确切的科学涵义;它具有形象直观、词简意赅的特点,既抽象,又严密。教师要规范使用化学用语、符号、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书写时笔画端正,不连笔书写,注意字母的大小写;并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受到规范的、严格的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知识。如在书写有机结构简式时,教师为了快速只写碳链:丁烷的同分异构体有C-C-C-C,,而学生则在不经意间受到了这种“示范”的影响,在考试中就只写碳链,而不配上氢原子。
②规范完整地写出解题过程和格式。有些教师对化学习题的解答特别是书写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高三复习重要的是对知识的梳理,教会学生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而不必板演解题的过程;要么嫌麻烦,有意或无意的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比如在讲解电荷守恒的问题时,不但要讲解方法,一定要把解题过程板演在黑板上。教师“多讲”不如“多写”,把整个解题过程在黑板上板书,使学生加深印象,培养学生规范的同时,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建构有关语言表达的模式
很多情况下,学生已经具备了解决问题的知识,却不能将知识组织起来,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因为学生头脑中缺乏必要的句法结构,根据语法启动理论,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去建构语言表达的有关模式,给学生提供模仿、学习的范本,突破典型的问题。
例如:怎样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答案:用试管分别取样,向试管中分别滴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原溶液是稀硫酸,无明显现象的是稀盐酸。如不这样强调,学生往往说成: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稀硫酸生成白色沉淀,稀盐酸没现象。
其次,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创设各种有利情境,寓教于乐,使学生形成技巧,熟练化学用语。
1.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说”的机会。教师在复习中可以通过口头提问、板书口述、转译、学生讨论等做法,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使学生在“说”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新制氯水为什么要用棕色瓶保存?正确的回答是:“防止氯水中的次氯酸见光分解”。而有学生却这样回答:“见光分解”。这样的回答很不具体,很不准确。教师可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然后及时纠正学生在表达过程中不准确或错误的地方。
2.回归课本,给学生“读”的机会。在人们的观念中只有语文、外语等文科知识需要"读",像物理、化学等理科知识只要看懂、理解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知识的载体——教科书,是教师传播知识的工具,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它又是学习化学语言很好的范本。通过读化学书,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大量的化学术语、化学习惯用语,积累“化学词汇”,还可以学习化学语言的表达习惯、表达模式。比如,怎样描述物质的性质,怎样叙述实验操作步骤等。化学用语的知识点、考点几乎全部出自课本,“年年题不同,岁岁题相似”。在学生不会、争议、困惑时,教师引导学生要回归课本。
3.多种渠道,给学生“写”的机会。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好多教师认为上课时间紧张,练不如讲,教师认为讲清楚了,学生肯定会了。其实学生只知意思,而不会用学科语言规范表达。教师应从严要求,营造各种环境,激励学生多写,在书写中总结经验,形成规范。不但在课堂上要求“写”,课后要有针对性的练习,在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都要及时反思,及时纠正、究错,对差错做出深入的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回头进行反思,确保在考试中做到“错过的不再错,会做的不失分”。
4、巧用“错本”,给学生“看”的机会。错本,是教师将学生所犯的错误摘录出来的范本。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该资源,可改编成选择题等形式,作为例题或练习给学生练习,让学生能深刻认识到错误。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规范的教学会使学生受益终身,教师应本着严谨治学的态度,注重教学各环节的规范性,才能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