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大学“杰青”校友访谈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

2012-04-29 00:44曹爱凤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17期
关键词:南大南京大学讲台

曹爱凤

摘要国家杰出青年为目前各个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和科学研究骨干力量,对整个自然科学的人才队伍具有重要的导向、示范和带动作用。本科阶段的学习经历对其成长成才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本科在南京大学毕业的“杰青”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访他们在南京大学学习的亲身经历,概括出南京大学学术专业类本科人才培养的优点与不足,希望能为南京大学及其兄弟院校进一步的教学改革给出参考。

关键词南京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002-02

南京大学作为一所百年名校,一贯秉承着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在科研和教学上都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自1994年至2010年,南京大学培养出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共计121人,目前执教于南京大学的国家杰出青年95人,两者数量均居全国领先地位,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南大杰青现象”。因此,以本科在南京大学毕业的“杰青”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访他们在南京大学学习的亲身经历,概括出南京大学学术专业类本科人才培养的优点与不足,为南京大学及其兄弟院校进一步的教学改革作出参考。

一、调查数据的来源情况

(一)调查对象与抽样方法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本科在南京大学毕业的“国家杰出青年”,经过互联网资料的查询与搜集,共整理出从1994年至2010年,本科从南大毕业成为“国家杰出青年”者共计121人,其中女性7人。本科就读院系如图1所示。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从网上搜集到的信息通过邮件给尽可能多的“杰青”发出访谈邀请,最终接受访谈的“杰青”有11人,其中南京8人,上海1人,北京2人。

(二)调查工具与调查内容

本研究采用结构式访谈提纲进行访谈,内容包括①南京大学初印象;②专业学习;③科研活动;④业余生活;⑤南京大学经历小结;⑥对南京大学人才培养的建议及展望。访谈内容还包括家人对其影响及“杰青”工作后的状况,但本研究不涉及此。

(三)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个别访谈法,访谈时间约为1个小时,研究视角点面结合,即从宏观整体分析入手并结合典型个案进行分析。

二、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对于“杰青”而言,他们体会到的南京大学本科学习经历对他们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班教学

相较于大班教学而言,小班教学有着相当多的优势。小班教学可以使老师有充分的时间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习、生活,只有充分地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地教学。此外,小班教学可以使学生拥有足够的教育硬件资源,比如实验的场地器材等。

我们通过访谈发现,当时南京大学的招生规模是很小的,可以说小班教学和当时整个的招生形势是一致的。1978年那一届,南大物理系招了约140人;1985年那一届,南大物理系招了约120人,其中女生16人。现在物理系的招生都远远超过了这个数,但是相应的教学质量呢?谈及此时,甚至有“杰青”发出了学生质量一年不如一年这样的感慨。

(二)名师上讲台,教学质量过硬

教学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甚至可以说,教学本身就不应该是知识传授,而是导师们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和感化学生,这并非立竿见影,而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去实现价值的传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与监督者,教师的行为举止与爱好习惯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学生。

名师是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他能把自己的学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就需要老师自身有高素质。大部分被访者都表示当时本领域的名师,十有八九都给他们上过课,他们的成功可部分归因于南大的名师效应,名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名师上讲台:所谓的名师上讲台在当时是非常常见的,比如在物理学界很有威望的龚昌德老师、力学的俞超老师、量子力学的柯善哲老师、固体物理胡安老师等一直忙碌在讲台上,且当时的老师没有现在的“科研压力”,真正做到了一心扑在了教学上,所以老师教学、辅导也非常尽心。有被访者回忆道:“当时本科老师大部分搞教学,另外只有少部分搞科研,他们上课上得非常好。这可能跟南大物理的基础比较好有关。上课的老师都很有经验,大课、习题课都是老师带,而不是研究生。”相对而言,现在的很多教授都觉得教师的科研压力比较大,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样势必会影响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

2.名师开讲座:学术报告是名师展现自己研究精华的重要形式,可以涉及很多最前沿的东西,弥补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展开或没时间展开的知识,其意义比起开设一门课程一点都不差,这也是南大的特色。某教授对此感触颇深:“老师做讲座一方面会让你觉得物理很有意思,另一方面老师的风采会吸引你。从入校起就喜欢听讲座,尤其是周末时的一些讲座,众多名师的讲座让我们流连忘返。实际上,很多内容是本科生听不太懂的,但不管听得懂听不懂我都去听,渐渐也就能听出点门道了,最重要的是内心里对科学研究的热情被激发了,梦想自己也能做点有意义的事。”名师开讲座这一传统,一直到现在南大都保持着,很多老师都会针对全校师生开展一系列的讲座,这对于知识的碰撞、思想的升华都是很有意义的。

(三)学风淳朴,学习氛围浓厚

一个学校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影响非常大,同学之间你追我赶的学习竞争也使学生不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被访“杰青”在南大读本科的经历集中于1978年到1985年之间,当时整个南大的学习氛围都是比较浓厚的,学生大部分是“一心只读圣贤书”。某教授回忆说:“(学习)很紧张,早上7:30上课,一天上6个小时课,晚上还有很多同学在通宵教室上自习。”有教授更是回忆了他自己当时的一个星期的学习状态“课业还是蛮紧张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白天上课,晚上做实验或做作业、看书,周六上午要上课,下午政治学习,这样就只有周日有空。”对于当时淳朴的学风,有教授总结道:“南大呢就是比较踏实一些,不是很张扬,低调。我个人也比较低调,所以这个可能就正好跟南大的风气比较(吻合),所以在这样的土壤里面才能发展起来比较好。如果它的风气是很张扬的话,你自己低调,在那里面可能就反而不合,配合不起来。”

(四)社团活动

当时的学生活动并不像现在缤纷多彩,学生的社团活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就算有学生会,“主要也是联络同学之间的感情”。当时的社团也很少,“杰青”们参加也不是很活跃。“个人的性格呢也不是很活跃,就是说不喜欢主动的去接触那个很大范围的人或者物,所以那些什么社团活动我当时基本上都没有参加。”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学校的社团活动,对“杰青”的成长意义并不大。

三、讨论与总结

(一)狠抓教学质量,打好学生基础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不止一位“杰青”认为,现在包括南京大学在内的很多大学的教学质量下降了,甚至认为现在学生的质量是一届不如一届了,这值得我们加强警惕。所以,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尤其是对于一些基础学科来说,最重要的对本科生来说,还是要把他的基础打好,而打好基础首先就是要抓课程的质量,很多时候课程的名称一样,课本的深浅不一样,最后培养出的学生也不一样。所以课程设置要尽可能地科学、合理,课程设置要一环套一环,循序渐进,帮学生把基础打得非常扎实。

除了课程,学校还可以通过毕业论文或者大学生创新计划等科研训练方案,对本科生开展一些早期科研的训练,这对本科生思维方式、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的应用都是有好处的。帮学生把基础打好,狠抓教学质量,这样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学校声誉负责。

此外,师资力量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驾驭能力都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二)注重科研与教学平衡,鼓励名师上讲台

“教授要给本科生授课”,这原本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现在由于所谓的“科研压力”或者社会上流传的一种说法:“教授给本科生授课是大材小用”,与七八十年代的情况相比,现在的南京大学虽然院士、教授的数量比之前多出很多,但其实有相当部分是不上讲台的。

其实,教授接触的是学科前沿的东西,而接触学科前沿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提高学科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把最先进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包括本科生)。如果教授不上讲台,这一目的如何能达到?

另外,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虽然教师担任教育角色而学生扮演受教育角色,但教师与学生是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增益的。教师作用于学生,而学生又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教师。教授上讲台,是实现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

基于这一状况,学校应该狠抓教授“授课率”。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应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通过减少教授科研压力、鼓励教学等方法,调动教授上讲台的积极性。

(三)人才后备力量缺乏,需加强人才引进力度

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事关大局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责任重大。高校是否有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和一批顶尖人才、学术带头人作后盾,将决定着能否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并且能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中去的高智能的创新人才。因此引进高层次人才是高校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从目前南京大学的教师队伍状况来看,有的学科缺乏专业知识较强的顶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因此,大力加强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是重中之重。以“杰青”的申请为例,虽然目前南大教师中“杰青”数量在全国占领先地位,但形势并不好,能去答辩的人越来越少,也就是说缺乏后备力量。

目前,南京大学人才引进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某教授提到“待遇是第一,而且南大一般只能吸引南大的学生回来,南大学生还有点感情呀,所以会回到南大。因为别的学校的,他(她)首先考虑的是北京、上海这个地域的优势,南大你工资再不吸引人或者说待遇不吸引人,那就没有吸引人的条件了嘛。”所以,学校最主要的是优化人才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加大人才吸引的力度。

(四)注重师生比的平衡

师生比的失衡也是目前学校发展的一个瓶颈,“以前学生少,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比较多,现在虽然老师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比以前要多,但是由于学生数量增加,平均到每个学生的话,老师花在他们身上的时间还是减少了。”

小班教学的优势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如何保持这些优势就成了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学校应该在合理引进教师的同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尽可能地照顾到更多的学生。

(五)注重“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是育人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关键。优良的校风是学校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是学校发展的航标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学校赖以依存的精神支柱,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约束力和震撼力,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作用。

现在学生的学习风气相较于以前并不好,尤其是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学风问题是现在存在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学校需要认真的考虑。学校必须加强校风建设,努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着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勤奋学习,实践成才。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校风建设的根本。注重学风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师德师风、考风、班风、学风、寝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守愚.全面提高学校教学水平有效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2001,(6).

[2]郑飞,刘晶.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学风建设[J].学术研究,2011,(10).

[3]刘 丹,李柯勇,张晓晶.名师不上讲台 想想那些先贤吧[J].教育文汇,2007,(1).

(责任编辑刘红)

猜你喜欢
南大南京大学讲台
我校党委书记柴林一行赴南京大学交流学习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征稿简则
爱在讲台
初心如磐 行稳致远——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五周年理论座谈会在南大举办
悠出国:南洋理工
南昌大学简称“南大”,南京大学:那我叫哈?
讲台
南昌大学章程引发“南大”简称之争
Comprendre et s'entendre
Échange humain sous le contexte de la mondialis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