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及社会工作的介入

2012-04-29 11:04刘艳萍
科教导刊 2012年19期
关键词:受助者助人社会工作者

刘艳萍

1 新生适应性问题的表现

1.1 封闭自我,不愿与他人交流

新生入学后,面对陌生的群体,他们更多的是选择独处,在寝室中,用布帐把自己的空间围起来,自己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做自己想做的。他们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这可以看作是新生适应性中的人际关系不畅,疏离群体,自闭的表现。

1.2 连声叫累,不满教师的授课方式

高中生活虽然累,但有在老师的保驾护航下,学生直达彼岸。但是,在大学,老师按照自己的计划来授课,一堂课讲数十页,甚至过百页是常事。对此,新生很不适应:“老师怎么讲得那么快,还没消化呢,新课又来了。”从这些抱怨中,我们看到了新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不适应。

1.3 牢骚满腹,抱怨学校的基础设施设置不合理

除了上面两个主要的表现外,新生的适应性问题还表现在对大学的基础设施设置的不适应。经过三年高中生活,他们已经习惯了高中“三点一线”的生活,其距离正好满足他们便利的需要。但进入大学后,面对广阔的校园、流动的教室以及特定的分区,他们更多的是在抱怨:为什么“三点一线”设置得如此不合理?教学楼有电梯就好了!种种“幻想”与抱怨,虽不切实际,但透露出他们对大学生活、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2 新生适应性问题的原因

2.1 独生子女效应

作为90后的新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已习惯被宠爱。但当他们进入大学后,环境发生改变,被宠的生活一去不复返。这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落差;同时,面对这一自己不愿面对的现实,他们或多或少地封闭自我。

2.2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高中时累一点,到大学之后就轻松了。”这一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老师们正是用那样的“谎言”来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的。在这“谎言”的蒙蔽下,昔日的高中生进入大学,收获的只是“谎言”背后的“欺骗”——现实中的大学生活与高中老师灌输的大学生活不一样,理想与现实发生了冲突,致使新生面对落差不知所措。

2.3 思维方式转变不畅

高中生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指引与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每天有规律地学习与生活,可以说高中生每天累并快乐着。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学校松散的管理使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教师的授课方式使他们发现自己不知道大学应该如何学习。以上不适应的表现与新生思维方式转化不畅有直接的关系。

2.4 新生适应性的持续性要求与一线辅导员配置不足存在矛盾

众所周知,新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适应的时间呈现出差异性,有些新生几周就适应了大学生活,而有些新生则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这就要求辅导员不断地对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与心理辅导,同新生一起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但是,现在的辅导员队伍1:200甚至更少的配备比例,使辅导员无法深入地开展适应性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新生适应的时间,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3 社会工作有效地介入,更好地解决新生适应性问题

3.1 坚持助人自助理念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①它以助人自助和利他主义为基本理念。因此,针对新生适应性问题,一方面,高校社会工作者要树立助人自助的理念,帮助需要帮助的新生解决困难,使他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受助者树立自助助人的理念,自愿为需要帮助的人服务并从中体会快乐。

3.2 运用社会工作认知的理论,促进新生合理认知形成

西方社会工作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受助者改变不合理的认知,重获正确的认知,从而使行为获得正确理性的指引。

鉴于此,高校社会工作者要在新生入学时,首先通过调查等方式了解新生的想法;然后整理,找出心理落差的表现及原因;其后通过启发引导,使新生发现自己认知中的错误,并修正自己不合理的认知,形成正确合理的认知,更理性地看待大学的生活与学习。

3.3 采用学校个案工作的方法,提高新生的适应能力

学校个案工作是个案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的方法,主要是指“在学校设置专业人员为解决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个人成长以及学校生活适应等方面的困难或问题而提供的个别化服务。”②简言之,学校个案工作是一种个别化服务。因此,高校社会工作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切实解决新生面临的不适应状况,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为此,高校社会工作者要遵循个案工作的流程开展工作,申请与接案—研究与资料搜集—诊断与服务计划—服务与治疗—结案与评估。但是,有些新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现在的状况是不良适应的结果,自然也想不到求助社会工作者。因此,高校社会工作者要依据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寻找案主。

3.4 发挥活动载体的功能,使新生更好地了解大学

一个完整的助人活动包括四个要素:社会工作者、受助者、社会工作价值观和助人活动。“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③因此,我们要重视助人活动,使其承载一定的信息,成为受助者了解大学、了解群体的一种载体。

为此,高校社会工作者在开学时,首先,要组织一些介绍校史院史的讲座,使新生对大学的环境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其次,社团作为大学生活与学习的一个缩影,高校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如组织一些新颖的、新生喜闻乐见的社团迎新招新活动。最后,还可以组织一些交流会,解答疑惑,促使新生形成对大学生活的理性认识。

3.5 加强高校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

针对新生适应性的持续性要求与一线辅导员配置不足之间的矛盾,除了扩大辅导员队伍之外,还可以加强高校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高校社会工作者,从更广阔的范围来说,不仅包括高校辅导员,而且也应该包括任课教师、班主任、朋辈群体等,即所有做学生工作的或与学生接触的人都可以被纳入高校社会工作者的范畴。

总之,高校社会工作者可以对潜在的高校社会工作者进行指导与训练,主要包括讲授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大学新生适应性技巧与方法。这样,当这一潜在的高校社会工作者接触新生们时,他们会不自觉把这些理论与方法渗透到自己的授课中,新生便会从中收益。总之,各项社会工作者要不断扩大高校社会工作的覆盖面,积极调动各方面的潜在力量,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为新生适应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

注释

①王思斌.什么是社会工作[J].中国社会报,2007(1).

①许莉娅.社会工作之个案工作(2)[J].中国社会报,2007(3).

①王思斌.什么是社会工作[J].中国社会报,2007(1).

猜你喜欢
受助者助人社会工作者
受助者视角的帮助行为:后果、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助人无需等待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