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培英
〔关键词〕 语文教学;有效性;原因;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7—0033—01
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出一幅忙碌、热闹的景象,学生的讨论、交流很活跃。但是,热闹背后我们却又常常看到这样的事实: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交流之后获得的知识不牢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基本都和“教学效率低”有关。可以说,小学课堂教学存在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是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顽症。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既是令人困惑的现实焦点,也是重要的难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
1. 重情感目标,轻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之一,在着力转变过去过于重视传授学科知识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小学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也造成了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产生了偏差。他们在课堂上刻意追求情感目标,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让学生谈感受、讲体会、说理想、道想象上。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却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那我们语文教育的结果只能是高耗低效。
2. 重过程与方法,轻能力与情感。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定教”,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亲历学习过程。有些教师以此为“理念”,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内容由学生凭兴趣决定,形式由学生凭喜好决定,过程由学生凭进度决定。殊不知,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置教师的主导地位于不顾,全凭知识还不丰、经验还不足、方法还不多、水平还不高的还处在学习地位的学生牵着走,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核心目标偏离了。
3. 重拓展延伸,轻文本解读。建立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五个基本理念之一。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是课程功能的开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是课程结构的开放,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课程范围的开放。一些教师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文本的信息资料,课中让学生汇报、交流、讨论信息资料,课后引导学生阅读拓展。这样的教学安排很容易挤占阅读文本和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时间,把语文课上成了“资料汇报课”、“历史课”或“常识课”,显然无法达成语文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及过程和方法目标。
二、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1. 增强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2. 增强课堂教学的训练意识。训练不是单纯地做习题,而是综合地进行技能、智能训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训练不是形式化的浅薄展示和表演,而是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中,陶醉于语言文字的赏析、体验中。真正的训练是能够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的。
3. 增强课堂教学的评价意识。有效的评价是“落实三维目标,创建生命课堂”的保障,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活力。评价应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评价的形式应灵活多变。过程性评价应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在对学生行为层面和认知层面的考察中,应重视自评、师评、家长评和小组评的协同作用。教师的评价只是过程性评价的一种,自评使学生有了更多自我反省、自我认识的机会;小组评重在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合作、沟通、交流和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家长评重在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情感方面的一个纵向比较。
编辑:刘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