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飞
在数学教育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艺术的课堂提问,培育思维之花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思维程度高,有严密系统性的科学,客观上要求按教学的规律办事,即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遵循循序渐进和可接受性、分析思考性原则. 然而,同一班级的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参差不齐,若按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对待所有学生,必然不能发挥学生的才能和特长,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今天,大力推动学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今天,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这就要求注重实际,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要想达到这一目的,良好的“课堂提问”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把课堂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按学生学习情况分成若干个问题,从而将不同层次的问题又分解到各个不同层次的教学中,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研究、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并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既符合学生的主动参与又能开发学生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1)全面了解教学,精心设计是关键
教师应全面了解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紧扣教学目的,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分层设计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利用身边的具体事实或与同学讨论或与同学共同操作,来挖掘问题的结果并思考、寻找科学规律,总结规律. 问题的设计不应只注重结论,还应注重体现动态的过程,问题的设计在学生已经具备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或用操作的方式去寻求问题内在的规律性,故精心设计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关键所在.
在讲授“平行四边形性质”一课时,我们要分层次有步棸的进行. 首先,平行四边形可看作是由哪一个三角形旋转而来的?这一问题和“中心对称”关系密切,学生容易理解,此时可让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回答. 接着会产生哪些三角形全等,会有哪些边角相等,结束后,可让一优生按“边”“角”“对角线”进行总结.
(2)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 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 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甚至让学生大胆地猜想、猜测自己认为好的方式方法,用学生的思路去引导学生,顺其道而行之,此时教师只是困难的排除者释疑者,是帮助学生思考.
(3)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要依据内容设计,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使学生达到逐步理解,重视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已知向未知进行迁移,切合学生的思维流程. 又因为学生差异的层次性——学生的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所以,提问应充分考虑让每名学生的思维都被触动,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都参与思考的积极性.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
(4)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好的问题,从而转换师生的角色
(5)提出的问题体现出课堂的教学动态与艺术
独特的课堂教学艺术是将教育与艺术有机的结合,使自己俨然扮演一个艺术家的角色. 用艺术为课堂注射活力,唤起学生的仰慕与共鸣,与老师一道产生共振,将艺术延伸到课堂教学,为课堂提供了新的生命力,同时将教育融入艺术中,使教育更有色彩,知识结构与学习结构有多角度、多维度的深化.
总之,提问与被提问的灵活运用,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在提问的过程中,忌烦、燥,更忌不考虑学生的学情,盲目地提高、提问,或者说,盲目地追求课堂的“热闹”,其实,有时恰恰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对于学生的答案和结果,要有理智地评价,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 用自己的行为证明科学,让学生领会探究问题的机智,勇敢,将教学实实在在的延伸.
二、高效的专项训练,浇灌思维之花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方面.
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
1. 思维速度的训练
就初中生而言,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如讲解完新课后,安排课本中的练习作为速算题;也可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快速答题的能力.
2.思维质量的训练
思维质量的训练,除利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拓展学生思路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 从一个例题引出一个问题串,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面就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举一节课的实例.
这是苏科版七年级下,角平分线性质一课的习题串,在变化中让学生体会,思维的深入变化过程.
例1 如图1:在△ABC中线段BO,CO 分别为∠ABC与∠ACB的平分线,∠A = 40°,则∠BOC是多少度?
变例 如图2:在△ABC中线段BO′,CO′ 分别为∠CBE,∠BCF的平分线,∠A = 40°,则∠O′是多少度?
课后练习:
如图3:在△ABC中,线段BP,CP分别是∠ABC和∠ACD的角平分线,则∠A与∠P有何关系?
这几题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由角平分线性质这一基本知识而形成的问题串,通过这一问题串的讲解有利于学生扩散性思维的培养.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维之花盛开
学生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不是学生“懂”了、“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它只有在学生自己的数学化活动中才能实现. 数学化是指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主探索”,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 数学活动的有效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取决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深刻程度.
在苏科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材中,《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这一章,学生对几种特殊四边形的认识就是一个自主探索的最好例证.
首先,让学生讨论图形如何旋转而来的,从变化过程,你能否发现它将会具备哪些性质特征.
每一节课我们研究图形的性质或是判定都从“边,角,对角线”出发,这样学生在第一节课后就学会了如何研究图形,学会了“自主探索”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突破口则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为此,关注学生发展,必须贯彻《课标》理念,优化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