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牟宗三先生是第二代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在坚持中国文化本位主义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哲学的有益成分。返本开新、提出良知坎陷说,解决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问题,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局面。
关键词:牟宗三;儒学思想;现代化
近现代中国的核心问题是现代化问题。古老的中国在这条道路上走的步履蹒跚。现代化问题是中国在西方的刺激下,在挑战——应对模式下作出的回应。因此,中国现代化就存在一个内生性不足的问题。其表现就是传统文化难以在理论上对现代化作出指导,也无法提供思想资源的支持。面对这样的局面,有一部分人提出全盘西化的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复存,应当全部抛弃。这种观点的发展,导致了近现代中国出现激烈的反传统思潮。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干,首当其冲,遭到巨大的冲击。反孔反儒,一时成为时尚。
这时,一批具有强烈国族意识的读书人挺身而出,起而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这就是以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冯友兰为代表的第一代现代新儒家群体。现代新儒家与顽固不化拒绝任何变革的国粹派不同。现代新儒家完全接受中国现代化的诉求,同样积极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现代化的阻碍,而是现代化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就具有现代化的因素,只是还没有完全彰显出来。中国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内生的产生现代化的思想理论。中国的现代化,应当以发展了的中国文化为指导,而不是其他。西方的冲击加快了中国现代的到来,如果没有西方的冲击,中国文化也能产生现代化的思想。这就是所谓“返本开新”,“内圣开出新外王”。即从传统文化中内在的生成指导中国现代化的理论。通过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解决中国的现代化。
牟宗三先生是熊先生的弟子,牟先生接着熊先生开创的道路继续前进。经过六十年的不懈奋斗,牟先生建立了一个庞大精致的儒学体系。
一、 坚持中华文化本位主义
所谓中华文化本位主义就是以中华文化为本,就是始终坚持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坚持中国当代文化必须以中华文化为本,而不是以西方文化或别的其他的什么文化为本。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标志。现代化问题,当然是近代中国的核心问题。可是,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不能依靠别人的文化来指导,中国现代化问题不能靠别人的文化来解决。如果强要用西方文化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必然是“橘生淮南谓之橘,橘生淮北谓之栀”,一定会水土不服,搞得不伦不类。不但解决不了,还会生出许多劳攘。所谓全盘西化思想,其实就是承认中国人思维能力不行,靠自己的力量根本解决不了现代化的理论问题,要靠外国人的思想来指导。
二、 在中西对比的框架下积极吸收消融西方文化
牟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它首先把握的是生命,而希腊则首先把握的是自然。”中国文化首先思考解决的是人的生命的安顿问题。中国文化是一个“仁的文化系统”,是“仁智合一而以仁为笼罩者的系统。”是“圆而神”的文化系统。而西方文化则是智的系统,因此,西方文化首先关注的是知识。西方文化是一个“方以智”的文化系统。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生命的学问。生命在西方只是“NATURAL”,只是自然的生命。用我们中国的术语说,就是“气质之性”。而在中国,生命指的是德性的生命,是“天命之性”。西方文化中的宗教也是不能成就生命的学问的,能成就生命的学问的只有中国。
在中西文化对比的框架下,牟先生积极吸收融合西方文化。“分解的尽理的精神”是中国之所缺,但中国文化能够转出“分解的尽理的精神”。也就是说,能够从“理性的运用表现”转出“理性的架构表现”。中国文化获得新生正是要通过吸收消融西方文化而实现。中国文化能像当年吸收消融佛学文化一样,吸收消融西方文化。
三、 提出良知坎陷说,为民主和科学安立中国哲学的形上基础
民主和科学问题是现代化的核心问题。而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遭遇不幸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民主和科学。所以,要解决中国的民主和科学问题,就要从传统文化中找出中国为什么没有民主和科学的原因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解决这一问题,为民主和科学安立形上基础。牟先生是通过良知坎陷说来解决这一问题。
知体明觉通过坎陷,从无执转化为有执。在圆融中“停住”照察事物,于是从圆融中破裂而与物为对,形成心物二分的局面,从德性主体转化为认知主体。这样一来,认知主体就得以安立,于是知识就得以成立了。理性的运用表现就转化为理性的架构表现,民主制度也得以成立。
四、 圆教与圆善
德福一致问题是儒学必须回答的严肃问题。这一问题就是圆善的问题。牟先生通过吸取改造天台宗的圆教观念最终解决了圆善问题。牟先生认为德福一致问题不需要“上帝”做最后的保证,以无限智心开圆善之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至此,德福得以一致,圆善最终成就。哲学智慧在此达到圆满的极点。
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牟先生出入中西,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印,以儒学为基干,大胆吸收、借鉴佛学、西方哲学的思想资料,充实中国文化。他的学思历程,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激励我们继续努力。
(作者简介:李洪泊,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哲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