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宜女中:穿越岁月的怀想

2012-04-29 06:17刘海永
寻根 2012年2期
关键词:校董嬷嬷修女

刘海永

在开封双龙巷,千年历史街区的隐秘深处,静宜女中在岁月的岸边如一颗珍珠熠熠闪光。

在一个周日,我走进空旷的校园,看到枣红色的椅子可以记笔记,乳白色的木凳上镌刻着庄严的十字架,它们历经80余年,依然沉香如旧。墙壁上的黑白照片,定格了当时静宜女中的盛况,那些风姿绰约的学子,那些意气风发的教师,那些中西合璧的建筑,都在无言诉说着静宜女中的辉煌过去。

盖夏嬷嬷,女子教育布薪火

说起静宜女中,绕不过两个人,一个是当时天主教开封教区的谭维新神甫,另一个是修女盖夏嬷嬷。

1902年传教士何安业派意大利籍神甫谭维新,在中国神甫时慎修的陪同下来到开封,要求清政府同意恢复天主教会。1905年他们在开封市袁坑沿街路东购买民宅一所,改建为教堂,天主教会从此在开封得以恢复。1915年经罗马教廷传信部批准建立开封教区,谭维新被任为天主教开封教区的首任正权主教。谭维新认为要在城市内扩大传教范围并取得效果,只靠一般的传教活动是不够的,需要创办教育及慈善事业。为了吸引人才和经费,壮大开封教区,谭维新于1920年前往美、法、意、比等国进行活动。他在美国邀请山林圣玛利主顾会修女盖夏等人同来,其任务是开办学校。

盖夏嬷嬷于1906年加入美国印第安纳州圣玛利森林的主顾修女会。1920年9月29日,她率领5位修女来华,10月24日到达开封,1921年3月在草市街路西创办华美女子学校。该校设有初级中学及小学两部,招收两班学生。华美女子学校的课程和一般学校初中的课程大致相同,只是小学五、六年级加上英文课,因为盖夏嬷嬷认为年龄越小越便于学习语言。入学者多是慕名而来,在年龄和文化程度上参差不齐,教师用外语直接授课,学生不容易接受,再加上没有正式的校舍和缺少教学设备,该校于1925年五卅运动后,宣布停办。

1930年,盖夏嬷嬷受谭维新主教的委托,在双龙巷路北购置民房,开始改建为校址。学校先建二层教学楼一座,三层寝室一座。二层教学楼设8个教室,有1.8米宽的外廊,砖雕檐口,建筑面积922平方米。接着建礼堂楼一座,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上层为图书馆。另建有修女楼一座住美籍修女,圣堂一所可容纳百余人,饭厅平房9间。以上建筑皆为砖木结构,灰瓦歇山式屋顶,人字木架,西式玻璃门窗。校长办公室、教员休息室、教务处设于前院旧式平房内。因谭主教请人为盖夏嬷嬷取的中文名字为“陆静宜”,遂以“静宜”为校名,一方面表示对嬷嬷的崇敬之意,另一方面也纪念她创办学校。校名定为:河南私立静宜女子初级中学。

1931年国民政府颁发新教育法令规定:“凡私立学校未在政府立案者,政府不予承认其毕业生资格,不准许考国立高等学校。”教会办学必须在向教育厅立案以后,才可以开办。按照政府规定,校长一职必须由中国人担任,学校须成立董事会。吴筠盘在《解放前开封市私立中学的发展及概况》一文中介绍:“私立中学的校董会,是由发起和创办私立中学的人员组成的。校董会组织起来,首先就得将校董名册、校董会组织章则和基金,呈送教育厅备案。学校的管理工作主要靠校董会来执行。”现存开封市档案馆的《河南私立静宜女子中学校董会章程》显示,校董会的责任主要是筹划经费、审核预决算、保管及监察财物、选任校长以及其他财务事项。对董事的资格也有限制,要求校董事曾经研究过教育,或者是学界名人或有专门学识,或者赞成该会宗旨承担经费者。对校董会作出决议的规定,“本会会议须有三分之二出席者方能开会出席,过半数之同意方可表决”。而董事会的主要职能体现在为学校筹措资金上。1932年《河南开封私立静宜女中向河南省教育厅呈请立案事项表》记载:学校当年全年预算五万三千八百元中,有四万九千元是由董事会筹措的,其中拨款九千元,筹款四万元。《开封静宜女子中学校呈文抄存·教职员履历簿》显示,1932年静宜女子中学校董共有9位知名的天主教人士,他们中有天津圣功女子中学校长、前北京大学校长、北平中央医院董事、前求新工厂厂长、辅仁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等。英启良为北京市人,满族,是天主教著名人士英敛之(曾创办《大公报》及辅仁大学)的侄子。他担任了静宜女中的首任校长。1936年静宜女中校董增加到13人,里面有著名教育家、天主教著名人士、创办震旦大学院、筹建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的马相伯,20世纪上半叶中国著名企业家、慈善家陆伯鸿,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刘峙,河南省政府主席、保安司令商震,著名实业家、民族资本家朱志尧,等等。

静宜女中于1932年建成开始招生。第一学期招生,初中有51位女学生,后来增设高中部。1937年9月在校生增至500人左右。同年,静宜小学在南关官坊街开办。那里有主顾修女会的教堂,现存二层建筑与已经拆除的静宜女中的楼房是同一图纸建造的。

静宜校园,沦陷期间的避难所

1938年6月,开封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所有学校均因战争被迫关闭。天主教会在这时大办“难民收容所”,不论是否信教均可收容。当时盖夏嬷嬷除带领所属修女参加对难民的急救医疗工作外,还将停课的静宜校园辟为临时难民营,收容受到战火波及的中国难民,提供医疗与照顾。并派有意大利籍神甫主持校园秩序,以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进入。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日子里,静宜女中校园前后共收容前来避难者近2000人,其中90%以上都不是天主教信徒。同时教会委派教友高永昌(后任静宜女中校长)等人协助管理。校园悬挂差会国家的国旗,避免了日军的轰炸。今天,我们应该铭记盖夏嬷嬷和她所带的修女们,她们的大爱使学校成为安全区,她们不但为难民提供食宿,还在心灵上给予慰藉。大约一个多月后,避难者开始有人自动离去,到年底难民才逐渐散尽。

后来,校园恢复上课后,在盖夏嬷嬷及负责开封静宜女中教务的美籍修女方希嘉的安排下,主顾修女会选派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修女到静宜女中,协助美籍修女照顾教友学生的宗教生活。

静宜教育,进德修业育栋梁

静宜女中要求很严格,学生一律住校,每周六可回家一晚,星期天下午必须回校。寝室里每个学生一床、一床头柜,柜旁挂一白布口袋,可以装换洗的衣物,床上一律铺白色床单,使用英语讲课。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盖夏嬷嬷和修女们也遭受了非人的待遇。当日黎明,一队日军包围了住在自由路的美国本笃女修会和住在双龙巷静宜女中以及理事厅街教会对面的美国山林玛利主顾会的全部美国修女17人,先集中于一处,后押送到山东省潍县集中营。静宜女中同时也被封闭停课,经开封教区意籍传教士出面交涉以后由意籍神甫负责,才同意复课,盖夏嬷嬷和修女们才被释放。

1943年9月,因美英盟军在意大利南部登陆,意军溃败投降,由意大利籍神职人员主持管理的静宜女中,因为遭受日军封闭而停课。后经梵蒂冈罗马教廷驻华代表蔡宁的安排,从信阳教区调来两名德国籍的神职人员与日军交涉后,静宜女中在停课三四个月后才又复课。静宜女中虽然在教会的保护下得以艰难地继续办学,但是要接受日伪政权的监督。日伪在开封办教育主要是以“中日亲善、防共睦邻、同文同种、大东亚共荣圈”和“天无私覆、地无私藏、念我新民、无私无党”为办学宗旨,妄图从精神上麻醉开封的青少年。但是静宜女中在日伪统治期间保持了自己的独立。

我见到了两份静宜女中学生的档案资料,一份是1944年俞佩兰的,另一份是1945年何瑞霞的,教务课油印的表格,上面有学生本人的照片,有履历表,背面还有成绩表,头两栏分别有保证书和志愿书。那时,学校还在日本人的统治下,除了英语课外,必须开设日语课。在这张静宜女中的成绩表上,日语课排得很靠后,安排在所有副科的末尾。而英语却排得特别靠前,明显属于“主科”。 这比起其他学校几乎所有课程均以日语授课的安排来,有很大的差异。显然,静宜女中的这种安排,是不合日本人意愿的。在那动荡岁月里,大部分学校都停办了,而静宜女中却坚持独立办学,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难怪这所学校人才辈出,培养出了王佩英、袁家俭等优秀学子。静宜女中为开封引进了西方教育模式,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在提供教育机会、培养教师和优秀人才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1951年,开封市文教局开始对私立中学进行改革。静宜女子中学经过校政改革,“奉开封市文教局指示,改为私立新生女子中学校。经费由公款补助。1953年开封市教育局统一学校规划,将新生女子中学改为省立开封第八初级中学校”。

猜你喜欢
校董嬷嬷修女
凝聚社会爱心力量助推老年教育发展
敬爱的“容嬷嬷”
白嬷嬷和小常
100万买个点招指标:校董制度漏洞多
修女之吻
爱具体的人
从一个开始
无价的奉献
陌生人的嬷嬷人世界